我跟阿猴有場約會
路線
張曉風舊居/永勝 5 號→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屏東車站→中央市場→阿猴城東門→千禧公園(萬年溪)
「阿猴」是屏東市的舊地名,來源自平埔族馬卡道族鳳山八社之一的「阿猴社」(Akauw)。屏東市就在其活動的範圍內。到後來日治初期,統治者覺得不雅而改稱「阿緱」,1920年臺灣行政重劃時候,日本人就以「屏東書院」的名稱來命名這座城市。阿猴這個舊地名,就隨時間隱沒在歷史當中。
這場約會路線,從屏東文學家郭漢辰的生活經驗來發想。郭漢辰是作家,也是記者,他對屏東有著深厚的情感,他經常透過散文、小說或及報導文學,來書寫屏東的山河海、人事物等等。
我們從郭漢辰生前承租的眷村老屋出發,但故事的開頭,要從另外一名作家張曉風開始說起。張曉風是臺灣著名的散文家,著有《你還沒有愛過》等散文集,也曾因為關心環境議題,擔任過親民黨的不分區立委。她出生於中國浙江,父親是功績彪炳的張家閑將軍。因為父親調職的關係,張曉風也搬到屏東眷村居住(即為今日的永勝五號,獨立書店),並就讀屏東女中。直到上大學後才離開。而她的父母親就長期在屏東定居下來,將屏東當成了第二個家鄉。
倒敘著屏東的歷史脈絡。「永勝五號」,一家獨立書店,同時身兼文學館的功能,介紹屏東這片土地滋養出的文學面貌;走出書店,漫步於勝利星村,眷村雖然已經消失,但歷史記憶不會消散,1949年後,隨著國民黨軍隊來臺,大江南北的語言文化、戰爭記憶以及流亡者的鄉愁都交雜於此,眷村裡的每一扇門窗後面,都有說不完的辛酸故事。
屏東車站代表的是南臺灣的富饒意象,日本時代這裡種滿了甘蔗,屏東糖廠每日生產大量的蔗糖,火車頻繁穿梭於高屏溪的大鐵橋,從糖廠載運蔗糖到高雄港,帶動了屏東市區的榮景,直到八〇年代糖業榮光不再為止。
屏東公園則是保留著阿猴城東門的遺址,城門不大,留下了阿猴城昔往開墾與移民的歷史身影;最後一站,我們到千禧公園,見到孕育阿猴城的萬年溪,溪水蜿蜒橫貫整個屏東市區,與殺蛇溪會合成牛稠溪。讓我們一起漫步在屏東市區,走讀印有作家成長的足跡的街景,回憶由蔗糖所創造出來的綠金年代。
第一站 ☞ 張曉風舊居/永勝 5 號
屏東市永勝巷5號
館舍現為永勝 5 號書店,同時規劃一區擺設成想像中舊時張老師的書房樣。
永勝五號,是屏東勝利星村裡的一間獨立書店、微型文學館,以及張曉風的舊居。張曉風的父親是抗戰時期戰功彪炳的張家閑將軍,來到臺灣後,擔任過鳳山陸軍步校副校長。舉家搬遷到屏東時,張曉風正就讀北一女,一開始到屏東來有點不習慣。但不久後她就逐漸喜歡這座島嶼南方的城市。
張曉風曾為自己的舊居命名為「桃源居」,這座起建於日本時代的將軍宿舍,在疵內一間五坪大小,需要四姐妹共同平分的房間中,啟蒙了她的文學之道。而文學家郭漢辰則是在2019年由屏東縣府手中承租了這間舊屋,郭漢辰如此期待:「文學的餘韻始終繚繞在花樹之間。」但不幸的是,郭漢辰隔年因肝癌逝世,享年56歲,他的文學心靈或許也將繚繞花樹,繼續守護著這座美麗的文學小屋。
第二站 ☞ 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
屏東縣屏東市青島街106號
園區中獨棟宿舍群,每一間都被大樹環繞、別具特色。
張曉風的父親是張家閑將軍,出生於中國的徐州。開放探親後,遲遲沒有回鄉,直到晚年91歲的時候,才由女兒陪同一起回鄉掃墓,在老家的墳前,年邁的父親已經有點失智,脫口說出「家在屏東」,張曉風驚覺,父親大半輩子定居在屏東,已將屏東視作自己的家鄉。
張家閑將軍大半生定居的家園,是位於屏東市區的「勝利新村」眷舍。1920年,日本政府在屏東建立了臺灣第一座大型飛行場。移防的軍隊也就在鄰近區域建造宿舍,戰後國民黨軍隊來臺,許多高階將領就住在原先的宿舍區內。
現在見到的眷村區域,實為勝利新村與崇仁二村合併的面積,「新」村也改為「星」村,紀念眷舍住過的多位將軍。文學家郭漢辰曾藉由《人與樹的歲月之歌:漫遊屏東勝利、崇仁眷村》及《勝利貓日子》這兩本書介紹將軍們住家旁的老樹、眷村中的「貓巷」等。
第三站 ☞ 屏東車站
屏東市公勇路 62 號
新屏東車站以屏東別稱「太陽城」為設計主題且外觀以椰子樹意象呈現。
郭漢辰出生於屏東市,曾擔任屏東地方記者十五年,因熱愛家鄉,工作之餘寫下許多關於屏東的散文。2006年退休後專職寫作,寫下三十多本著作。2019年的時候,向屏東縣政府承租了張曉風故居,經營「永勝五號」空間,可惜2020年不幸因癌症過世。
屏東的鐵路因為製糖工業的發展,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直到九〇年代後屏東糖廠為止。當年一批批的甘蔗及糖類製品們從臺糖的輕便鐵路一批批自原料地、煉製場、運輸車站移動,香甜的味道在空中漂浮。可惜現在糖業鐵道多已消逝,只藉由車站來遙想當年盛況。
第四站 ☞ 中央市場
屏東市廈門街
中央市場分為四大區域,販賣物品種類也有明顯差異。
城市的生命力以及歷史痕跡都印刻在當地的傳統市場當中。屏東的中央市場也是如此,市場於1959年興建完成,年紀剛過一甲子,但以圓環作為中心,分為四大區域的設計,卻意外充滿現代感,四個商圈環繞在圓環四周,如同一個「回」字。
以時尚為號召的,是第一商圈——時髦的布樣、裁縫與理容院,幫每一個愛漂亮的居民打理容顏;第二商圈看似是平凡的菜市場,卻有著傳承百年的古老商店;第三商圈經由社區營造,以及返鄉青年進駐經營,已經呈現出新時代的風貌;第四商圈靠近車站,雖然昔往的繁華已經逐漸消失,但還可以看到許多足跡,例如「東和大旅社」由85歲的邱尖阿嬤持續經營著,保留上個世紀的樸實典雅風格,例如浴室還可以看見貼上花磚的浴缸,仿若時空凍結。
第五站 ☞ 阿猴城東門
屏東市公園段3小段17地號
現今碉堡已被觀景臺覆蓋,見證同一位置不同的運用方式。
屏東公園裡有一座清代「阿猴城」的古城門,詳細的城區位置已經難以考證,但根據門樓上寫著「朝陽門」來看,這座城門應為阿猴城的東門。阿猴城建於1836年,城牆由玄武岩堆砌而城,門樓則由紅磚砌成,看起來十分樸素典雅,可惜除了朝陽門外,屏東城牆的遺跡都已經消失了。而城門所在的屏東公園,於1902年設立,是南臺灣第一座現代公園,裡面有阿緱神社及稻荷神社的遺跡,也有二二八事件的紀念碑,紀念當時屏東參議會副議長葉秋木慘遭國民黨凌虐,並於市區圓環公開槍決等相關慘案。
第六站 ☞ 千禧公園(萬年溪)
屏東縣屏東市大連路萬年溪流域
重現清澈的萬年溪,成為市民親近的所在。
最後一個地景,我們來到千禧公園,回到了孕育阿猴舊城的母親之河——萬年溪。萬年溪過去叫做番仔埔溪,又稱阿緱溪,戰後才改名為萬年溪。溪水由上游的海豐圳等圳水匯流而來,流經屏東市區,和殺蛇溪匯流為牛稠溪,最後流入高屏溪,全長為七公里。
在1960年代,因為缺乏環境保護觀念,萬年溪成為了市區最大的「臭水溝」,溪水臭不可聞,嚴重影響到居民的生活品質。到了九〇年代,縣長伍澤元甚至一度想把溪水「加蓋」,眼不見為淨。但後來在居民的爭取下,縣長曹啟鴻取消了加蓋的政策,開始認真整治河川,以生態工法營造河岸環境,目前萬年溪已經逐漸恢復昔往乾淨的樣貌,走在千禧公園的鷺鷥吊橋上,就可以欣賞蛻變之後的萬年溪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