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金門

金門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2.10.24
0.0
阮的家鄉是金門
路線 金門睿友文學館→碧山聚落→陳清吉洋樓→陳氏小宗宗祠→公宮仔頂→碧山風獅爺一號       金門離臺灣本島227公里,飛機航程1小時、從高雄出發的船班約8到9小時。不遠的距離,但臺灣人們對她的了解有多少呢? 隸屬福建省之下的金門,漢人的開墾史從晉代就有記錄,在唐朝開始設置「牧馬監」的官職,史書上以「浯洲」來稱呼。對於當代臺灣人來說,對於金門的深刻印象,則是建立在漫長的冷戰歲月當中,從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砲戰、到長期的戰地軍事管制,以及男性當兵時抽中的「金馬獎」等等故事建構而來。 但其實走一趟金門,會訝異於對於本地傳統文化的深度、宗祠等閩南式建築的密集,走入島上的聚落,如同穿越時空到了清朝一樣。雖然金門與臺灣閩南人的祖先是共同的文化圈,金門話乍聽下好像是我們熟悉的臺語,但仔細聆聽,就會發現發音及用字當中,還是有著些微的不同,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島嶼歷史與臺灣的差異——金門被日本統治的時間極短,就是1937年到1945年,八年中日戰爭的期間,所以語言文化也就出現了分化的現象。 而在島上筆直的道路中,總會出現一座座圓環,上面漆著軍政標語,例如「解救大陸同胞」及「爭取最後勝利」等等,充滿濃厚的戰地氛圍。上述的金門特色,沒有親自來到本地,是無法體驗到的。在訪談金門年長居民的過程中,發現戒嚴與「戰地政務體制」時期,這段長達43年的歲月,讓金門長出了很不一樣的戰地文化,例如金門的鈔票上會印「限金門地區通行」等字樣,要前往臺灣還必須換鈔。 而前往臺灣的航班,是到戒嚴後,才出現民航專用的班機,更早之前,是要申請搭乘軍用運輸船來回臺灣。對於年長一點的金門人來說,席地而坐、搖晃不已的航程、四周暈船嘔吐的聲音,都是難忘的共同經驗。 這條文學地景路線:「阮的家鄉是金門」,從金門第一間文學館「睿友文學館」出發,參考陳長慶館長的著作《阮的家鄉是碧山》,由館舍所在的碧山開始逐步探索金門的文化風土。對家鄉充滿認同感的在地人,寫下了高粱田金色波浪的風光、也紀錄著海灘在日落時刻的千變萬化,聚落裡居民的日常樣貌。     第一站 ☞ 金門睿友文學館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碧山1號 睿友文學館為一座百年古蹟,山牆上的繪飾帶有濃厚南洋風格。   「睿友文學館」是金門第一間文學館。金門最早的文學,可以從古代的科舉開始說起,金門雖然是福建的外海小島,但文風鼎盛,有「海濱鄒魯」之美譽。在宋、明、清歷代科舉,計有50名進士、139名舉人,相當驚人的數量(臺灣全島總共有33名進士)。 金門也是著名的僑鄉,金門人因為生活不易,開枝散葉到海外經商,有朝一日衣錦還鄉,僑民也不忘回饋故土,1934年建成的「睿友學校」,就是新加坡僑商陳睿友(1866-1925)對於家鄉最深的祝福。他到南洋經商成功後,特別囑咐長子要回到金門碧山建設學校。 2018年,睿友學校成為了「睿友文學館」,發揚陳睿友原初的精神,讓文學繼續在金門發展。館長陳長慶先生,本身即是金門文化界的重要人物,在館舍空間規劃及展覽當中,都可以看見陳長慶的理念。文學館讓來往旅客不只看見了金門風景,更能看見金門深層的文化內涵。   第二站 ☞ 碧山聚落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碧山   碧山聚落傳統閩南式建築與洋樓並存,如同建物博物館。   位於金門東北方丘陵的碧山聚落,古代亦稱「後山」,鄰近金門第二高峰「寨仔山」。雖然距離金門島上的兩大熱鬧聚落「金城」與「山外」都有著一段距離,但這裡卻是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老村莊,無論是閩南文化、戰地經驗,乃至僑民歷史,有著說不完的精彩故事。 我們走入村內,感受到社區的悠然寧靜,氣氛非常自在。村莊現在約有60戶人家居住於此,但白天除了遊客的喧囂之外,村莊仍維持百年來一貫的閑靜。如同陳長慶在作品《老枝伯仔》中提到的景象——錯落間隔的閩南瓦厝與西式洋樓,帶有如同電影一般的蒼涼感。       第三站 ☞ 陳清吉洋樓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村碧山大山路 洋樓空間寬闊、樣式別致,曾做為住家、軍隊使用。   來到碧山,不能不到「陳清吉」洋樓走一趟。這棟華麗的洋樓是由僑民陳清吉所建造。陳清吉的父親陳睿篆,早年曾經到新加坡當苦力,不幸客死異鄉。陳清吉少時也由鄉親帶領,來到新加坡學做生意,後來經營「和通商號」,進行橡膠與胡椒貿易,成為當地富豪。 陳清吉曾於1928年衣錦還鄉,於故鄉碧山村建造了一棟洋樓居住。這棟洋樓的裝飾語言十分具有特色,正門楹柱上有「Union Is Strength」(團結就是力量)字樣,二樓外廊、一樓大門及窗戶均有鑄鐵防盜門窗,托槍印度兵及舢舨船伕的泥塑,非常少見。 1949年後,洋樓被軍隊幹訓班徵用,內外被漆上了軍隊的標語。軍隊直到1980年代末才撤走,目前洋樓除了短暫借給《軍中樂園》劇組拍片外,並未完全修復整理,呈現荒廢的狀態。而牆內種植的一棵雞蛋花,長勢奔放虯結,已有 7、80年歲數,推測是陳清吉從南洋帶來的的植栽。多年來她陪伴居民們成長,甚至碧山人在七夕祭拜七娘媽的時候,都會從她身上摘下七朵花,連同香粉一起祭拜。         第四站 ☞ 陳氏小宗宗祠 金門縣金沙鎮碧山14號 洋樓式宗祠外觀打破傳統宗祠印象。   金門有個特色:「宗祠多」,計算下來金門每平方公里至少就會有一間宗祠。而碧山村,早在元朝的時候,陳姓的祖先「存仁公」即來此定居,直到今日,村莊居民仍多為陳姓。壁山村裡有三間陳氏宗祠,因為後代分支的結果,有了大宗、小宗的區別。 碧山陳氏大宗宗祠建於1570年,是古老的閩南式建築。但比較特別的是,陳氏小宗宗祠有兩間,其中碧山村14號是很罕見的洋樓風格(東祖厝),原本建於清朝光緒年間,1930年代由南洋回鄉的後代集資整修,把傳統的兩個進落改為兩層樓的小型洋樓,大門與側面與一般閩南傳統建築風格相似,但本體卻是洋樓,中西合璧,非常獨特。         第四站 ☞ 公宮仔頂 金門縣金沙鎮三山里三山村碧山大山路 現今碉堡已被觀景臺覆蓋,見證同一位置不同的運用方式。   緩步慢行,經過兩叢大黃槿旁邊,這是金門人的紅龜粿所墊的「粿葉」。再往上走到碧山的制高點,這裡曾經是一座小型碉堡,現在上方蓋起了木造觀景臺,環顧四周,碧山聚落全貌盡在眼中。向東方的海灣遠望,天氣晴朗時,還可以看到遠方中國的海岸。西側看過去,則是金門第一高峰「太武山」。山頂上的播音器及寺廟清晰可見。 站在此處,我們舉目所見,是心曠神怡的美景,但想像兩岸在緊張對峙的時期,在制高點站哨的軍人們,心情或許是無比沈重的。從前戰地政務的管制歲月已遠離,碉堡也變成歷史遺跡,祈望這座美麗的島嶼,從此能遠離戰爭,永遠和平。         第五站 ☞ 碧山風獅爺一號 金門縣金沙鎮 三山里三山村碧山大山路   來到金門,一定會在許多地方遇見「風獅爺」。風獅爺是中國東南沿岸地區特有的一種神獸,有鎮煞、辟邪、鎮風、祈福等等功能,跟沖繩的「シーサー」(Si-Sa)相似,安平及澎湖等地有站在屋頂上的「瓦將軍」,或許這些獅子守護神都有類似的文化起源。 由於古代金門樹少風大,風獅爺第一要務就是鎮風,避免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危害,所以各村莊要衝都有風獅爺坐鎮。碧山聚落中也有著兩尊風獅爺,一尊風獅爺在碧山村19號民宅前,高78公分,外貌較為憨厚;另一尊在素嫻別墅的後方小徑裡,高132公分,這尊風獅爺大眼圓睜,怒目而視,表情較為猙獰。傳說這尊風獅爺是由一塊會發出紅光的奇石所雕刻,所以特別靈驗。而這條牛車路周遭埋葬著多位因故去世的嬰孩,加上周遭草木叢生增加許多肅穆感。所以出現了風獅爺鎮風之外,更是安撫人心的村莊守護神呢。  
202 次點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