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常設展區,如岩層般層疊圍繞的牆面包圍著觀眾。再往前走一點,充滿標語、歷史和各種台灣社會的聲音,從四面以大面積的投影螢幕環繞著觀眾。日常中的一切透過口耳相傳、大眾媒體和教育體系,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人類正置身最「文學」的一個時代。
作家們如星星般在牆面綻放,讀者只要動動手,就可以展開來了解每個作家的流派、關係和作品與相關的一切。
口傳文學的美好,讀者可以透過牆面的縫隙側耳傾聽,耆老們的聲音就在你耳邊。台灣八景詩、白話字書寫等台灣文學史上的重要篇章,也都在現場多媒體裝置的呈現下躍然紙上。在這個展區,讀者可以與現場裝置互動,帶走屬於自己的白話字名片。
進入日本時代,「混合」的文學特色也展現在本展區的展品和裝置上。本區展出多種不同類型的文物,從紙質文物、留聲機到楊秀卿的唸歌、曾聚集了文人雅士的山水亭,文體橫跨日語、臺灣話。文明有許多樣貌,在此,觀眾可以看見文明的不同面向。
離開了日本時代,讀者會走進展品文化風格與前面相當不同的一區,也象徵著台灣面對的時代轉變。透過閱讀本省、外省的不同作品,那些文化論戰和曾被操控、命懸一線的文學歷史,一一呈現在讀者眼前。紙上讀書會則帶領讀者利用多媒體,體驗當年作家們相互切磋的情誼。
穿過眾聲喧嘩的廊道,臺灣文學迎來了「大聲說自己的故事」的時代。無論是報導文學、言情小說、政治文學、族群與性別文學,都是這個時代眾聲喧嘩的故事之一,文學媒介也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更加多元。讀者在本區可以利用文學籤詩機,為自己的「運勢」卜一卦。
最後一個展區,強調當代的多元和集眾人之力。讀者可以透過牆面上的文學小測驗試試看自己喜歡什麼風格的文字,在小說風格練習嘗試同一段文句經由不同作家之筆產生的不同風格,也可以在未來出版社寫一張明信片,給未來的自己、未來的文學。
展覽地點:國立台灣文學館-展覽室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