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是中國面對南海議題乃至臺灣獨立的一貫態度。然而,在「中華民國」還自認是「中國」時,曾經因為「少一點」釣魚台而激發了保釣運動。這場運動啟發了一代青年的愛國心,促使他們接觸中國近代史資料與社會主義等,開啟了他們的眼界。張系國正是參與保釣運動的成員之一。
然而,中華民國對釣魚台卻相當消極,使他們對政府失望。中華民國後來為了避免保釣人士回國作亂,將其中許多人列入黑名單,讓國家「少一點」人。張系國也曾列入黑名單。
面對運動一無所獲的失落,他寫下《昨日之怒》。在當今幾乎遺忘保釣運動的臺灣,《昨日之怒》不只見證了憤怒的存在,也見證了它的消逝。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去年金馬獎,當《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獲得最佳紀錄片後,中國導演與演員紛紛離開晚宴,在社群媒體上轉發「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圖片,作為自身的立場表達。
其實,用國族情感處理領土議題,在華人社會中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爭議土地也不只有臺灣(雖然中國明顯沒有臺灣的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第一次出現,是2016年南沙群島爭議時,中國宣稱擁有南沙群島中部分島嶼的主權,媒體製作了這張圖,並解說官方觀點。
在更久以前,中華民國也曾少了一點島,激起青年的憤怒,開始了「保衛釣魚台運動」。而臺灣著名的科幻作家張系國,也曾參與其中。
■
張系國向來對人文學科有興趣,縱使讀的是臺大電機,也去聽殷海光講課,成為《大學雜誌》主筆之一。即便那是壓抑的年代,他仍試圖追求言論自由與正義。1965年,他留學柏克萊。當年柏克萊的著名文人還有楊牧、郭松棻、劉大任、唐文標等。這些留美華人見識了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反越戰運動後,才知道政治該是怎麼一回事。
1970年,日本派軍艦驅逐在釣魚台工作的臺灣漁民,導致釣魚台事件爆發。這群在美國的青年決定學習美國的社運經驗,發動遊行。張系國作為柏克萊大風社的核心成員之一,也參與了運動從開始到分裂的過程。
當時的口號不是「中國,一點也不能少」,而是「釣魚臺,我們的」。釣魚臺事件召喚了青年心中被灌輸的國族痛苦記憶:列強割據、日本侵略。他們燃燒著愛國之心,組織著社會運動,誓言讓保釣成為第二個五四,捍衛中國主權,改變臺灣政治。
隔年一月,他們在美國各大城市舉辦保釣遊行,四月在華盛頓舉辦規模最大的遊行,他們去美國國務院抗議,美國國務院繼續重複官方說法。運動者們第一次發現美國不是過去他們以為的正義一方,失望之餘來到中華民國大使館,結果自己的國家最使人失望,不但大使本人根本沒出來接見,接見的官員也僅僅是打官腔。
青年們不知道,國民黨要的從來不是愛國者,因為熱誠的愛國者可以震撼統治者的正當性。如果他們不能成為統治者可操作的傀儡,那統治者寧願徹底切割這些青年。
同一刻,彷彿是歷史的巧合,季辛吉秘密訪中後回美,預告隔年尼克森會拜訪中國。此時,青年們終於發現,除了中華民國,還有另一個被遺忘的對岸正在崛起。
分裂從那一刻就注定了,有些人看到中共的崛起後傾心中共,接觸共產思想,學習鬥爭,讚揚文化大革命。有些人決議改革臺灣政治,有些人不說但希望臺獨。戰後第一批政治覺醒青年就這樣誕生了。
然後他們就被列入黑名單了,一生命運從此改變。
九月,安娜堡國是大會召開,左派與其他人決裂,獲得大會主導權,從此保釣運動急速左傾。左傾者被列入黑名單中,但即便是支持臺灣政治改革者,國民黨也照樣列入黑名單中。
(藏品/李魁賢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也許就因為我太關心臺灣,我反而不能回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嗎?你愛一樣東西,愛得越深,感情就越複雜,有時反而會恨它。愛恨交織,到最後,連你自己也分不清,什麼是恨,什麼是愛,你明白我的意思吧?」
——《昨日之怒》,頁50。
張系國親眼見證這一切,被人認同也被人所恨,更也曾經成為黑名單之一。保釣幾年後,他寫下《昨日之怒》,重新反思這改變他一生的事件。
■
《昨日之怒》的劇情主軸,是臺灣知識分子陳澤雄去美國出差,順便探訪朋友,意外知道美國幾年前保釣運動的風雨。小說時常切換敘事者,藉由不同的敘事者的角度看待美國保釣運動。張系國大多是藉由人物的對話來說出過去發生的事件,而不是直接切換到事件發生的時空,描寫人物的動作與細節。
比如安娜堡國是大會,這場國是大會是由美國的保釣青年們決議臺灣的前途而開的大會。張系國沒有直接描寫該場景,在安娜堡的鐵皮屋中有太多人、太多種說法,他只能用最大略的方式「說」出來,細節不復存在。
但有些保釣運動的細節,還是被小說保留下來。
當主角之一的葛日新面臨現實的考驗時,他回想起華府的保釣大遊行。或許是那時刻太令人震撼,在場的他們第一次感受到「想像的共同體」的真切存在。
窗外一陣閃亮,接著傳出隆隆的雷聲,綿延不絕的響著。他免不了又想起保衛釣魚臺運動最高潮時,在華盛頓的示威遊行。他站在公園的草地上,四周都是中國人的臉孔。一輛輛的巴士還繼續駛來,一會兒又增加了新的一?中國人。人們越聚越多,五百人、一千人、一千五百人、兩千人、三千人……。
「中華兒女們團結起來!」他彷彿又聽到擴音機傳出的呼聲。
「中華兒女們團結起來!」擴音機又重複一遍。
「中華兒女們團結起來了!」他終於熱淚滿眶。
——《昨日之怒》,頁164-165。
但那終究只是夢。後來參與保釣的每個人,都在幻滅中度過餘生。
為了政權,有什麼是可以少的,有什麼又是不能少?當被獨裁者統治的人民,連愛自己的國家,都是一件如此痛苦的事情。
有著「中國」之名的彼岸,真的少不了臺灣嗎?「一點都不能少」的憤怒到最後只會留下虛幻,政府的態度才是真的。
臺灣對中國庶民而言是太遙遠的議題。然而在中國,許多的「少一點」正在繼續:香港、維吾爾、圖博、同性戀、自由思想、豬肉、美國晶片與藥物……。
★作家小傳
張系國(1944年),江西南昌人,筆名有三等兵、域外人、白丁、醒石等。1949年隨父母來臺灣。計算機和電腦專家、著名臺灣作家、中文科幻小說作家,創辦《幻象》科幻雜誌,為臺灣科幻重要推手。現任美國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電腦科學系教授。
19歲那年,他出版第一本書《沙德的哲學思想》。張系國研究自然科學,對於科幻小說的鼓吹,不僅不遺餘力,自己也寫科幻小說。著有長篇小說《棋王》、《昨日之怒》;科幻小說「城」三部曲、「海默三部曲」、《金縷衣》、《玻璃世界》和《城》等。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陳韋廷,《知識分子與疏離——張系國前期小說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1)。
-
張系國,《昨日之怒》(臺北市:洪範,1978.03)。
-
謝小芩,劉容生,王智明主編,《啟蒙?狂飆?反思—–保釣運動四十年》(新竹市: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1)
★觀測員簡介
許宸碩,筆名石頭書、鋼筆人,清大物理系、臺文所,「每天為你讀一首詩」小編,「拾藏:臺灣文學物語」團隊成員,曾獲竹塹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文化部青年創作補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