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洪千媚:寫作是自己的事,給獎是別人的事——第十一屆吳三連先生文藝獎獎章

作者:洪千媚
2020/11/18
瀏覽人數:215
0
加入收藏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姚海星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姚一葦被文學界譽為「暗夜中的掌燈者」,在劇場則被尊崇為「一代導師」,除了本身寫劇本、寫理論之外,為文學與戲劇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這樣一位大咖,低調行事,默默的寫作,默默的做事,就連得獎,也鮮少張揚。可是得獎通常是讓人開心的事,當得獎者的反應不如預期──過度激動或不激動,總讓人好奇背後的原因。而沒有被影像紀錄的那段過去,就撿拾紙張上的隻字片語,串成一個故事,為身處寒涼庫房的獎章注入一點溫暖,讓它再一次綻放自己的光。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姚海星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這可是人家主動給我的!」就像小小孩從老師那裡拿到蘋果獎勵圖一樣雀躍,一連說了好多次,這是姚一葦在好友林懷民面前,提到自己獲得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基金會頒發戲劇劇本獎時的真情表現,這一年,姚一葦66歲。

  他為什麼這麼開心?

  這並不是姚一葦第一次獲獎。早在1968年,姚一葦就以劇本《碾玉觀音》拿下「第四屆話劇金鼎獎最佳編劇」,並以評論集《藝術的奧秘》獲得第三屆中山文藝創作獎。而在不久之前的1983年,也剛抱回「《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特別貢獻獎」,只是相較於此次的激動反應,先前得獎時可以說相對低調,甚至沒有留下什麼得獎心得,連親近朋友們在日後也很少提及這些往事。

that wanaka tree

(藏品/文資作家身影系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姚一葦不只為人低調,連在做的事──戲劇,在當時來說,其實頗為邊緣。本業在銀行工作的姚一葦,研讀戲劇一開始只是個人興趣而已,不意在1956年被國立藝專校長張隆延邀請到校演講而開啟教授戲劇之路,也重拾寫劇評與劇本之筆,數十年來累積了相當多的作品與深厚的資歷,雖然得過幾個獎,但在教學上,姚一葦心中不免有一個小小遺憾,就是自己沒有教授證書。直到有一天,他和《文學評論》的編委們聚餐,大伙兒聊起彭歌翻譯的《人生的光明面》大賣一事(1983年由純文學出版社初版,印行將近一百版),多數人感嘆起簡易的讀物被大眾所愛,討論經典正統文藝的作品卻淪為小眾,本來沉默著的姚一葦突然自爆自己終於不再是「黑牌」教授,在座不無爭相道喜。只是,為什麼他要在這個場合說出來呢?

  也許就是這樣的邊緣讓姚一葦感同身受吧?姚一葦雖然先蒙張校長慧眼邀請演講,後來在幾間學校教授戲劇理論方面的課程,即使到了1979年,依據行政院頒布的「加強文化及育樂活動方案」,國立藝術學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前身)開始籌建,1982年學校建成,有了戲劇系,有了體制支持的藝術教育空間,只是在整個教育現場,仍稱不上主流。可姚一葦憑著對藝術文化的熱情,從學校籌建、戲劇學系的系務規劃、師資延攬等,都極積投入,即便後來退休了,仍在戲劇研究所上課,直至生命消逝前一天。他心中那一小角缺憾,也終於在他投入極大精力,完成建校創系之後,給撫平了──學校將他所著《藝術的奧祕》與《美的範疇論》送審,經教育部認證通過,頒發教授證,此時,姚一葦已為戲劇藝術奉獻了至少二十六個年頭。

  與其把姚一葦拿到教授證書與獲頒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後的表現看作是不低調,不如說這樣的表現是和他寫劇本一樣,因為「一時的感觸」,所以「一吐為快」。認識姚一葦的人都知道,他不是個會爭名奪利,或者出風頭的人。如果姚一葦想要出名,以他在藝文界的地位與聲望,是極容易的事,可他偏不,他擔任教師多年,也擔任許多文學獎的評審,卻從不為自己的劇作爭取演出或申請參選。除了前述已知的獎項,姚一葦曾有更多獲獎機會,但最後都拒絕了,只因他抱持一個信念:「寫作是自己的事,給獎是別人的事」。

that wanaka tree

(藏品/文資作家身影系列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不過別誤會,姚一葦並非排斥得獎這件事,反而認為可以得獎是種殊榮,他只是做不來填表蓋章等申請流程,所以大多推辭了。其實在1984年,就有人想推薦姚一葦角逐吳三連獎,他也以同樣的理由謝絕,沒想到過四年居然領到獎,當下他實在是太高興了,因為自己沒去申請,但民間的基金會仍頒給獎項,讓他覺得自己近三十年來在文學、戲劇、教學上的一切努力與付出,備受肯認,也難怪姚一葦在朋友們面前,提到吳三連先生文藝獎基金會頒發的戲劇劇本獎時,顯露出不勝欣喜的模樣。事後,姚一葦才知道是汪其楣、鮑幼玉、林懷民等藝文界的朋友熟知他的脾氣,又不願他錯失這份榮譽,私下替他完成申請流程。得到前輩與後進們如此的肯定與善意的安排,對姚一葦來說,也和獲獎同樣喜悅吧!


★作家小傳

姚一葦(1922-1997),本名姚公偉。自幼喜歡戲劇,雖本業為銀行員,但對戲劇興致不減。中年後因緣巧合,先至國立藝術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演講,進而成為授課教師,教授戲劇理論為主;後來提早從臺灣銀行退休,全心投入國立藝術學院(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籌備事宜,並擔任戲劇學系創系主任兼教務長。退休後仍在戲劇研究所任課,並持續有劇作及論述出版,直至離世。著有劇本《來自鳳凰鎮的人》、《碾玉觀音》、《紅鼻子》、《申生》、《一口箱子》等十數本,以及《詩學箋註》、《藝術的奧祕》、《戲劇論集》、《美的範疇論》、《文學論集》、《戲劇原理》等學術論著,另著有散文數本。

★延伸閱讀

姚一葦學術網 姚一葦 - 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

姚一葦| 表演藝術評論台

★觀測員簡介

洪千媚,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畢。現正進行撿拾散落的鉛字,重組他人人生的訓練。

瀏覽人數:215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