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魔幻鯤島?妖鬼奇譚──臺灣鬼怪文學特展

島外觀點:中心與邊陲的異界

邊陲異獸黑水魔域流動的傳說

原住民是臺灣島最早的主人,在長達八千年的歷史中,累積瑰麗豐富的文化。只可惜缺乏紀錄用的文字,因此當今能找到最早的臺灣怪異紀錄,竟不是由這些島上居民所留,而是島外的「他者」們。

十六、十七世紀的臺灣,雖仍是東亞諸國的邊陲,在拓荒者、探險家眼中,卻是具備開拓發展可能性的神秘魔幻之地。早期的怪異紀錄大多出自清代官員或外國旅人之筆記,他們的經歷或聽聞,都可能因新奇、誤解,因而染上誇張的色彩,流傳島上棲居著不可思議的異獸、周圍海域潛游著不知名的妖物。

在這個時期,臺灣的鬼怪妖異經常是被外來者「想像」而成,可能與在地民俗並不相關,而是漢文化、西方文化對於邊陲蠻荒的奇異幻想。甚至因海上遷徙帶來的文化交流,也會影響原住民對於鬼怪傳說的講述。但隨時間流轉,不同族群的人們定居於此,一代一代埋骨於此,臺灣鬼怪的存在,也腳踏實地逐漸與生活環境、民俗信仰緊密連結



 


    邊陲異獸

在交通未發達的時代,遠洋旅行帶回的傳聞,往往被誇張地傳頌;正因為人們對未知之地總是充滿想像,又缺乏否證的資源。十八世紀初,撒瑪納札出版《日本天皇之屬島福爾摩沙歷史與地理的描述》一書,這位從未踏上福爾摩沙的法國人虛構純屬想像的福爾摩沙文化跟語言,但直到他承認騙局,這本書的內容仍引起知識階層的廣泛興趣。撒瑪納札會被相信,是因為福爾摩沙位於千里之遙,無法輕易前往,人們無法驗證真假。只要旅人號稱是實際經歷,無論發生什麼事,都可以被接受,這就是邊陲。

邊陲是被浪漫化、承載異國想像的對象。即使宣告者不曾旅居當地,也沒有親身經歷妖異,但只要聽聞過傳言耳語,也能將偏遠蠻荒的奇聞軼事帶回去,讓人們嘖嘖稱奇。在西方的大航海時代、清國統治臺灣初期,福爾摩沙的面目因此曖昧不清,誇張的想像趁虛而入,造就出充滿怪獸的妖異之島。

 

     ㄧ角獸     

|鬼怪出處|  艾利?利邦(Élie Ripon)《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1627》,遠流出版,2012。

此為頭生獨角之怪獸,相傳棲息於臺灣南部高山,平時極難見,亦難捕捉。當地人相信,一旦看到這種怪獸,就有凶兆,將發生大風暴與地震。17世紀初荷蘭東印度公司艾利?利邦(Élie Ripon)上尉曾在日記中記錄此事。

利邦上尉於在1623~24年期間來到臺灣南部,並將島上的生活細節記載於下來,日記中曾提及島上怪獸:「這裡有一種一角獸(licorne),棲息在高山,抓不到,我只有遠遠看過一隻。當地居民告訴我們,看到這種動物不是好預兆,表示要有大風暴或地震了。」依據《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中文版譯註,將此種動物解釋為犀牛。臺灣於數十萬年前確實有古犀牛漫步南部原野,但是否十七世紀仍有蹤跡,有待考察。在外來者利邦上尉的眼中,福爾摩沙神秘未知,傳言具有神奇能力的怪獸,可能在他的想像、誤解中,被浪漫化身成西方文化中獨角獸的玄奇存在。

 

     巨象牛     

|鬼怪出處|  釋華佑〈釋華佑遊記〉,連橫抄錄《臺灣詩薈雜文鈔》。

其體型龐大猶如巨象,棲息於高山、水澤之處,行蹤難覓,據說若被馴服可與人親近,乘坐其背能日行三百里,山川險路皆可輕易跨越。日治時期連橫抄錄的〈釋華佑遊記〉中,記載明末天啟年間,釋華佑曾與友人同乘此神獸,橫越臺灣山脈。

相傳明代普陀山僧侶釋華佑的遊記中,曾提及與一名蕭姓俠客乘舟渡海,抵達臺灣島東北部,並從蛤仔難進入深山中,途中在溪水旁捕獲一條巨大如象的怪牛。摘錄其文:「余至臺地,獲睹奧區;而後山一帶望氣蒼鬱,困於攀躋,未愜素懷。蕭客忽得異牛於二贊行溪,龐然巨象,日行三百里。過蛤仔嶺,望半線山。」一路上乘坐異牛,穿山越嶺,最後抵達西岸諸羅。多年後,釋華佑將兩人行旅遊歷寫成文章,此書輾轉流落於民間,只餘殘篇斷簡,連作者釋華佑生平故事也難以考證,巨象牛之存在,也如夢幻殘影,未知真假。

 

      巨蟹      

|鬼怪出處|  翟灝〈閩海見聞錄〉,《臺陽筆記》。

此潛藏於黑水溝之中,乘流而往,龐大如寬桌,擁有一雙巨大螯剪,令行船者十分害怕。一旦驚擾海中巨蟹,便以蟹螯鑿穿舟船,讓船上之人葬身魚腹之中。在翟灝撰寫的《臺陽筆記》中,曾描述目睹巨蟹的驚悚過程。
 

 

      制風龜      

|鬼怪出處|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

制風龜傳說平時棲巢於山谷淵潭深邃處,行蹤不定,偶爾也會下山遊歷,現身於海港水濱。據說擁有號令大風止息的特殊能力,故名為「制風」。在倪贊元編纂的地方志《雲林縣采訪冊》中,曾經記載此事。

倪贊元在光緒二十年(1894年)擔任雲林縣儒學訓導,任職期間編纂《雲林縣采訪冊》,在書中便記錄制風龜之奇事:「制風龜,產山谷中。出時,四小龜載其四足而行。遇大颶風,是龜出即止,故名制風龜。樵夫曾望見之,究神異不可得。」根據此文,只要制風龜現身,大颶風便會停止。

 

      火鱷      

|鬼怪出處|  江日昇《臺灣外記》。

臺灣黑水域中有怪獸蟄伏,名曰「火鱷」。此獸全身的金黃鱗甲能散發火焰,築巢礁下,棲游於黑水溝深海,難得一見。據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火鱗鱷曾現身澎湖,《臺灣府志》、江日昇《臺灣外記》等古籍有詳細描繪。

根據江日昇的說法:「澎湖狂風暴雨,濤湧翻天。次日,波息浪恬,一魚長二丈餘,四足,身上鱗甲金色,邊有火焰奪目,從海登陸。兵民見而異之。」怪鱷爬上澎湖沙灘,鳴叫似乎痛苦難耐。島上居民紛紛燃燒紙錢祛除魅氣,並敲鑼打鼓想要引導火鱗鱷重回海中。儘管火鱷最後順利返回海中,三日之後卻再度上岸後橫死。清朝官員藉由附會怪鱷猝死之事,象徵鄭氏王朝運勢的衰亡。

 

      鉤蛇      

|鬼怪出處|  孫元衡〈巨蛇吞鹿歌〉,《赤嵌集》。

遠古蠻荒臺灣相傳深山叢莽棲息著恐怖駭人的巨蟒長蛇,名為「鉤蛇」,或曰「修蛇」。此怪身長體粗,可用蛇尾將一隻成年水鹿團團捲起,等鹿隻無力將近窒息之時,再張開巨嘴吞吃。盧若騰的〈長蛇篇〉和孫元衡的〈巨蛇吞鹿歌〉,皆講述此怪蛇傳說。

詩中巨蛇形像極為恐怖:「野有修蛇大於斗,颼颼草木腥風走。氣騰火焰噴黃雲,八尺斑龍入巨口。九岐璚角橫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獰蕃駭獸不相賊,奔竄林莽爭逃鉤。」比米斗還要粗的巨蛇,移動時會颳起腥氣驚擾草木,蛇口也會噴出焰火、毒雲,呈現出詩人對鉤蛇的無邊恐懼。民間傳說中,鄭經曾率領軍隊入山,親眼見識鉤蛇吞食鹿隻。

 

      蛇首妖魔      

|鬼怪出處|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

傳說棲居在臺灣東北部海岸或附近離島,面容如猙獰蛇頭,吐舌嗤嗤,並以背上肉翼飛翔,性喜食人,生性凶暴殘虐。在《重修臺灣府志》中,記錄福建將領萬正色的船隊,曾經遭遇此怪,差點全軍覆沒。

當時,萬正色的船隊途經臺灣北部海域時,遭遇洋流牽引,船舵不受控制,停泊於臺灣島基隆山附近某處無名海岸。士兵下船查看,卻被蛇首妖魔發現,一人被抓遭吞食。當地有名曾遭襲擊者,教導使用以雄黃驅除得以逃脫,此應與民間傳說中蛇怕雄黃的特性相關。書中云:「蛇首數百飛行而來。將近船,皆伏地不敢仰視;久之,逡巡而退。」這時,船上眾人趕緊揚帆起舵急速遠離。


 

    黑水魔域

東亞大陸與島嶼之間的貿易及族群遷徙,皆須透過海路連結。各種發生在海上的災難,也可能幻化為妖怪的想像,例如極端天氣、不熟悉的自然現象或罕見的海中生物。水手們傳述這些怪物故事,除了顯露出對於大海的敬畏,也提醒他人如何面對不可測的航海危機。

然而,東北亞至東南亞的貿易網絡廣大,海中怪異傳說也不僅只在中國、臺灣沿海流傳。日本有著佇立海中、會弄翻船的光頭巨人「海坊主」傳說,與閩南沿海傳說「海和尚」十分類似。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也存在妖怪娶尿婆會在船上降水的傳聞,《海島逸志》中即提到(娶)尿婆傳說直至安南(越南舊稱)、六崑(即洛坤,現泰國馬來半島古城)、柔拂(今馬來西亞柔佛州)等地都有傳聞。

 

      海和尚      

|鬼怪出處|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

海和尚為海上的人形怪物形象,如塘翠生寫下海和尚的頭有如剛出生的嬰兒般光滑,王大海在《海島逸事》中記載它笑起來時,嘴甚至咧開至耳畔,也有認為是某種人魚的類型。海和尚被視為不祥的象徵,出現時海上會突然烏雲密佈,狂風掀起洶湧浪潮,依據《澎湖廳志》記錄,若不幸在海上遇到海和尚,一定得燒香和紙錢來驅逐之。

根據塘翠生在〈海?關??臺灣?傳說一〉的書寫,農曆十一月五日稱為「過江日」,當天海和尚會在海裡隨心所欲地遊走,牠走過的航線稱為「過江路」。這天絕對禁止行船,若強行航海,可能會遭遇海和尚掀翻船隻。不僅閩南沿岸有海和尚傳聞,日本也有被稱為「海坊主」的海中巨人,會向船隻討魚,若船上的人不給便會掀翻船隻。雖無法斷定兩者為同一妖怪,但都能一窺海洋深藏危險帶給人的神秘與畏懼。

 

      娶尿婆      

|鬼怪出處|  塘翠生〈海?關??臺灣?傳說一〉。

依據十八世紀王大海《海島逸事》的紀錄,娶尿婆樣貌如婦人,長著翅膀能飛行,會在攀在船桅上往船裡灌水,直到船隻沈沒,船員必需裸上身,對它罵髒話才能趕走它。娶尿婆的傳說範圍很廣,在十八世紀時,便隨著海上航道從中國東南、臺灣散播至東南亞。

日治時期,娶尿婆與日本傳說的船幽靈連結在一起,背後還有個悲慘的愛情故事。依據塘翠生在〈海?關??臺灣?傳說一〉中,在清代年間,有位船員因工作必須在漳州與臺灣之間來往,但不想與戀人分隔兩地,便將戀人帶上船,但卻遭受其他船員的忌妒,甚至女孩遭受辱罵騷擾,某晚她一怒之下詛咒船員後,便跳海自殺了。船員害怕之餘,開始傳說那個女孩其實是妖魔,而後這艘船便遭遇娶尿婆的報復而沈沒。因此,傳說只要在夜晚的海洋上,見到怪火熠熠圍繞在船桅上,並降下大水時,就表示娶尿婆(船幽靈)出現。

 


 

    流動的傳說

在漢人移民來到之前,臺灣屬於原住民的世界。後因漢人開墾土地,使原住民文化與漢人文化開始互相影響。因此,同樣的鬼怪故事可能也會流通於漢族與原住民之間。

臺北盆地曾有一群被稱為巴賽人的平埔族居住,根據伊能嘉矩的《平埔族調查旅行》一書,他在1897年的紀錄中,曾在北投社採集到北投社族人為何遷移至臺灣的故事。在這一則歷史口述中,提到在族人舊居地Sanasai(有些傳說中稱山西)曾有妖怪Sansiau作祟,會盜走棉被,導致族人無法睡眠,最後乘船來到臺灣,據說上岸的地點就是深澳。Sansiau音似中國傳說中的山魈,其形象也有所雷同。很有可能,漢文化曾影響巴賽族,使其傳說中的妖怪與漢人文化相互影響。

 

      山魈      

|鬼怪出處|  伊能嘉矩〈臺灣土蕃?口碑(二六?號?續?)〉,《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3?264?,1907。

伊能嘉矩在《東京人類學會雜誌》,記載一則巴賽族北投社的傳說,大意如下:他們的祖先原先居住在SANASAI這個地方,此地有一個被叫作SANSIAU的妖怪出沒。在人就寢的時候,祂會侵入屋內,把被衾掀開,然後消失。人們不堪其擾,因此決議離開避禍,舉族乘竹筏入海,最後在臺灣北海岸的深澳上岸。

伊能嘉矩認為,Sansiau並非族人原有的詞彙,而是中文的「山魈」轉來,據字書上說是「一足且體如小兒的妖怪,會在夜裡出沒害人」,依據推測是原本口傳的妖怪,應是後來受到漢人思想影響,因而轉變用語。

下一篇
落地生根:誕生自環境威脅的傳說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