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文學展示/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在啟蒙的浪頭上我等你──1920-1930年代文協人的情書邀請
返回文學展示

百年情書──文協百年特展

在啟蒙的浪頭上我等你──1920-1930年代文協人的情書邀請

這帖藥能不能帶來幸福── 1920年代的又冷又熱、狂飆寂寥學問是人人都攏著ài 有── 一起來認字,知曉天下事情意更澎湃,路線卻岔開── 文協的分進合擊

 

 

臺灣要成為什麼樣的臺灣?臺灣人能過什麼樣的生活?

1910年代末期,臺灣的讀書人開始留日,在「大正民主」的思想衝擊下開了眼界,逐步重視個人價值,包含生存權利、平等自由。世界思潮讓他們相信,文化啟蒙,可以影響社會的素質。嘗試籌組啟發會、聲應會、新民會等實驗政治團體。

啼聲初試之後,1921年10月17日,集聚在臺北靜修高等女學校的氣勢,第一次在本島舉起啟蒙大旗,對著有待啟蒙的大眾,眼裡滿是深情。

知識分子熱切邀請大眾加入腳步,百般渴望,彷若情書。 「我」是文協人,「你」是大眾,啟蒙是紅線,將原本無緣的你我,拉近彼此。

但是,文化運動是否真能解決人民痛苦、帶來幸福?這是啟蒙浪潮下的暗礁。文協路上總是向前的蔣渭水、頻頻回望勞苦大眾的賴和,一直帶著類似的疑問,摸著石頭過河。終於,他們碰到衝突之礁,1927年,文化協會的路線產生歧異,文協人明確分出左和右,其實底蘊仍是無法避免的「大眾是誰」、「大眾如何生活」等各樣提問。「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究竟如何實踐?都在嘗試,卻不可知。

 

 


此廊道摘句,取自於1920年代《臺灣》雜誌、文協成員賴和與劉青雲的藏書。
百年前餵養臺灣青年的文學與知識性讀物,百年後的我們,仍持續閱讀這些經典。

 

這帖藥能不能帶來幸福──1920年代的又冷又熱、狂飆寂寥

「啊!時代的進步和人們的幸福原來是兩件事,不能放在一處併論的喲!」

文協成立之前,臺灣總督府已經透過「公學校」制度啟動對臺灣人的新式教育。自小學習漢文的賴和,長大接受新式教育,並且成為醫師。青年時期看過林圮埔農民抗暴的「竹林事件」產生很大衝擊。1921年他加入文協、當選理事,仍不斷在思索懷疑教育的用處。雖然抱有「臺灣文化要向上,生活才會有尊嚴」的理念,並和友人們各自投入寫小說、新詩、劇本,籌錢辦報,播放電影、舉辦講演及研習會。然而,眼見文化運動並未消解大眾的困境,他不禁感嘆,教育啟蒙究竟何用?

在理想與現實的衝突下,期待、傷心、失望種種情緒襲來。賴和在悲傷中,沒有放棄,他在文字裡化身阿四,寫下:「心裡燃起火一樣的同情,想盡他舌的能力,講些他們所要聽的話,使各個人得些眼前的慰安,留著未來的希望??」未來,就在腳下,他還不能停下腳步。

 

____.¸¸.¤·.¸¸.·´¯`·.¸¸.¤ ? ¤·.¸¸.·´¯`·.¸¸.¤·.¸¸.____

 

別擔心!我知道,渭水先生說你患了病,病名是「知識營養不良症」。

渭水先生想了一服帖子,這帖「吸收知識、接受教育」的藥。但我不能心安,吸取知識固然是好,要是不能給你實際上得到幸福,只是徒增痛苦,這不是罪過嗎?我相信,我們一起努力,病情應能有起色。免緊張,留著未來的希望,抱著歡喜的心情,我們一起面對。

 

參考文本:賴和〈阿四〉、蔣渭水〈臨床講義〉

 

??? 賴和(1894—1943),彰化市。 筆名懶雲、甫三等。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曾任職廈門博愛醫院,後自行開業賴和醫院。

1921年加入臺灣文化協會,1926年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鼓勵後進以新文學創作。創作以詩、散文、小說為主,作品反映知識分子對於殖民時局的悲憤,理想與社會的衝突、矛盾,在書寫上摻雜「臺灣話文」,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
 


 

當時恰值竹林事件發生的起頭,幾萬人的關係者,生路將被斷絕,正在走投無路,叫天不應,憂傷、恐懼、怨憤、交併一心,苦於無法自救,但是,他們尚有一線的希望,維繫於文化會。他們曉得文化會是要替大眾謀幸福,所以抱著絕大的期待,想望能為他們盡一點力,使生活不受威脅,得有一點保障。

──賴和,〈阿四〉

 

? 文協動知識

Q:賴和小說〈阿四〉內提到的竹林事件,是日治時期第一起農民抗暴事件,知道它的由來嗎?

A:竹林事件,又稱林杞埔事件。1908年臺灣總督府規劃嘉義廳、南投廳、斗六廳(現今嘉義竹崎、南投竹山、雲林古坑)地區一帶竹林為「模範竹林」,強行收歸為國有地,以低價補償金強迫居民蓋印出讓。

「模範竹林」後轉由三菱造紙株式會社經營,引發居民不滿,曾向官廳請願,卻被拘捕。總督府採取軟硬兼施政策,以保管林名義釋出部分土地,原居住地可採收家用竹筍,卻屢遭三菱造紙株式會社刁難,在殖民政府強烈壓制下,失去經濟來源的農民與地主的不滿情緒逐漸高漲。

1912年3月23日,居住在南投廳遭日警欺壓的劉乾、林啟禎,號召庄民起義,襲擊頂林(現今竹山鎮頂林里)警察派出所,造成三名日臺籍員警死亡,事後在林杞埔支廳搜捕下劉乾等人被判處死刑。這是日治時期第一起農民抗暴事件。


 

賴和〈阿四〉| 1925年賴和以自傳式小說撰寫而成,主角阿四一開始充滿熱情,在醫院工作體會到日人與臺人的不平等待遇,回到鄉里自行開業,參與文化協會,投入講演會。經過治警事件、竹林事件後,對於參與講演會的民眾,引頸期盼著文化協會能帶給他們幸福,事實上文協是否能帶給民眾幸福?賴和將自己化身為阿四,寫出憂悶矛盾卻不願放棄任何努力的心境。(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提供)

 

賴和〈赴會〉| 小說中的「我」是文協成員,前往文協會議的路上,在火車上遇上要進香的燒金客,他們都是勞動大眾,平日已飽受生活的苦痛,卻為了無知的木偶祈求不可知的幸福,這樣的迷信,文協的幾次會議裡都提倡應當要廢除,卻不見功效。然而真要破除,人們的安慰在哪裡?「我」為了沒有功效的文協會議,也像那群進香客的心態,相較眼前生活的苦痛,文協所提倡的改革主張,究竟帶來了什麼改變?(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提供)

 

梁啟超致林獻堂書信| 1907年林獻堂旅遊日本時與梁啟超結識,兩人開啟對臺灣命運的討論。1911年3月梁啟超受林獻堂之邀訪臺,為期近一個月,離臺後與林獻堂有頻繁的書信往來。此信內容引顏真卿之典故,以「冒恥求假千數百金暫以相濟」,彼時梁正陷入清國末年政變,向林獻堂借款,尋求中國君主立憲的出路。(黃得時捐贈)

 

林獻堂致梁啟超書信(草稿)| 1911年11月8日林獻堂答覆梁啟超書信之草稿,提到中國目前局勢動亂不安,清國政府與革命新建政府之間的得失,在列強的環伺下,多重險境。林獻堂認為中國的動亂是必須發生,梁啟超一定有因應的方式,自己身在臺灣只能給予金錢上的資助,除此之外,林獻堂還不忘為梁啟超送上好茶,只是碰巧時機未及,改日將會奉上。足見林氏的義氣相挺。(黃得時捐贈)

 

1910年代留日青年合影| 1910年代,蔡培火(二排左二)、林茂生(二排左三)、劉青雲(三排左一)等留日青年合影。(劉克全提供)

 

臺灣同化會定?| 1914年林獻堂邀請創立日本第一政黨「自由黨」的板垣退助來臺,為消弭臺灣人與日人的差別待遇為目的,提倡成立「臺灣同化會」。臺灣同化會定?共8頁,17條會內規章。內頁第1頁附趣意書說明設立緣由,說明本部與臺中支部、臺南支部發會式的舉行日期與地點及評議員名錄(另記別紙),希望眾人參與並推薦他人加入本會。(黃得時捐贈)

 

?〈奇女子〉,《臺灣文藝叢誌》2期| 1919年《臺灣文藝叢誌》發行,為臺灣第一本漢文雜誌。內容有譯文、徵詩、小說等。對於國外文學或事件,亦有文人改編成小?體刊登,短篇小說〈奇女子〉改述法國聖女貞德的故事,在這風潮下被引入臺灣。(許丙丁捐贈)

 

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事務所開會通知單| 1921年蔣渭水在吳海水、李應章等人的鼓吹下,創立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事務所,位址在臺北大稻埕的大安醫院。1921年9月25日蔣渭水等人寄出開會通知單,告知籌備委員10月2日召開會議,協議預計於10月9日舉行文化協會發會式。(劉克全提供)

 

臺灣文化協會成立邀請卡| 臺灣文化協會創立事務所於1921年10月10日發函,信中以「白蘋紅葉」、「玉露金風」、「天高馬肥」形容物饒豐收的秋天時節,臺灣文化協會選定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日子,於10月17日在臺北靜修女學校創立總會,並舉行發會式。(劉克全提供)

 

?《臺灣民報》1號~50號合訂本| 1923年4月15日由林呈祿、黃呈聰等人於東京發行,有別於總督府官報《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民報》介紹新知識、新思想,報導中國政情及世界新知,刊登臺灣議會請願運動、臺灣文化協會消息,文藝欄亦為臺灣新文學的發展搖籃。1927年8月1日以增加日文版為條件遷回臺灣發行,1930年增資改組,並易名為《臺灣新民報》。(劉青雲家屬捐贈)

 

?《臺灣》THE FORMOSA 1923 第四年一月號 第一號| 1920年7月15日,東京臺灣留學生組織新民會,發行日文、漢文並刊《臺灣青年》,1922年為順應島內興起的民族運動與文化啟蒙運動而改名為《臺灣》,核心成員為王敏川、林呈祿、吳三連、蔡培火等人,持續傳播國際動向,宣導臺灣請願議會運動、民族自決等思潮。(劉克全捐贈)

 

學問是人人都攏著ài 有──一起來認字,知曉天下事

1922-1925年,文協人不畏日本殖民當權,懷抱一疊疊書刊,走進廟宇,跑過一間間事務所,走過體育會等地,將知識化作日常的風景。他們不要知識只是文字圖像背景,攤開各式日文、漢文的報紙,朗誦、講演《臺灣民報》、《大阪朝日》、《科學智識》等各類主題。

他們有一個願望,讓大眾在讀報的聲音裡,了解世界的變化──臺灣人不是次等人,是世界第一等的臺灣人。

蔡培火是其中一位文協人,他意識到「識字」是阻斷大眾接觸文化的關鍵,13、14歲的夏天,兄哥把10幾個字母的教會羅馬字放到他手心裡,兄弟倆之間從此暢通了紙上的溝通。這是蔡培火第一次感受到語言本身易學性、易讀性的力量,具有打通人心的能量。

站在社會運動前端的蔡培火,回望教會羅馬字的歷史,從19世紀以來,教會羅馬字一直是教徒閱讀天下事的底蘊,有一天,也可以是全臺灣人的內功。面對漢字背後糾葛的民族主義之爭,他惦記初次書寫的感動與震撼,積極推廣源自教會的「白話字」,寫下《Cha?p-h?ng Koán-kiàn》(十項管見)外,也獲得夥伴林獻堂、陳逢源一行人的支持,在1930年代引領白話字運動走向高峰。

 

世間刻刻teh換新,時勢已經變換了,總是咱台灣ê本島人,兄弟姊妹,iáu-kú是照舊款,b?-thang應時勢。Che是因為失教育無學問所致--ê;咱已經明白了。今咱著趕緊來振興咱ê教育。論這項教育ê事誌,m?是一時一刻所做會thang來,著ài真久ê苦心,才一sut仔會得見功效。

──蔡培火,〈新台灣kap羅馬字ê關係〉,《Cha?p-h?ng Koán-kiàn

 

蔡培火書信紀錄筆記本| 蔡培火在1910年代的臺灣同化會上與林獻堂等人相識。原住雲林北港的蔡氏婚後定居臺南。同化會解散後失去工作,也對臺灣的處境十分憂心,決定前往日本深造。缺乏盤纏的蔡培火,寫信給僅有幾面之緣的林獻堂,提出自己對當前處境的看法、對未來理想抱負,盼望能獲得林獻堂的支持,內容多為文言,引經據典,日後蔡培火也常與林獻堂漢詩敬和。

這本筆記本可謂是近代臺灣第一代新式知識分子海外留學的募資紀錄,為了突破困境、擴增眼光,青年為自己的未來打造集資平臺,每一篇書信草稿充滿了熱情和懇切。募資對象另有妻子吳足的父親吳紅毛、臺南高長家族高再得醫生等人。(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蔡培火日記1929-1931| 以書寫體羅馬字寫成的日記,標記紅字「台灣文化協會分裂是在昭和二年正月」應為蔡培火再度閱讀時的標記。在1929年7月16日的日記上提到文協分裂後,臺灣民報社也因為成員的不合,而經營不利。但蔡培火為了《臺灣民報》能夠回臺灣發行,費盡苦心,多次與警務局長及小林保安課長交涉,終讓《臺灣民報》回臺發行,同時解決報社債務,又將社務如數交給林呈祿,認為自己完全不屈功。全冊的日記的時間不固定,最多間隔十餘天,頻繁出現的是羅馬字運動的工作,包括編寫白話字課本,以及開設「白話字研究會」等。(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台灣白話字第一回研究會紀念| 1929年4月22日,蔡培火(三排左七)、王受祿(三排左八)、韓石泉(三排左九)與台灣白話字第一回研究會學員合影於武廟。白話字課程一回三期,共六週。蔡培火於日記提到第三期學員約有90人,婦女近40人,根據六週的學習經驗,若認真學習二星期,即可領會白話字,再練習二星期就能熟練。(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新式台灣白話字課本(第一期白話字研習會)| 封底印有出版時間:昭和四年(1929)3月9日發行。《蔡培火日記》記載印五千本,並以臺南民眾俱樂部的名義,召開會員研究會,首波廣告邀集,就有六十名成員,可惜後來因為臺南警察署阻擋無法召開。而後在蔡培火奔走多次後(一日四次)終於取得有條件的允許,日記中紀錄總共舉辦三期。(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新式台灣白話字課本(第二期白話字研習會)| 封底註明昭和6年(1931)6月28日。對照《蔡培火日記》,此應為1931年舉辦第二回白話字研習會之課本。1931年蔡培火赴東京參加議會請願,碰到伊澤多喜男建議以「?????」寫臺灣話,5月返臺後,即投入日語假名(??)拼寫以及部分新造及採用少許中國發音符號的新式白話字。蔡培火在1931年5月17日記中寫到,由於大部分是五十音的字母,如有讀過公學校的人就能認識,要普及是非常快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BÂN-LÂM KI-TOK-KÀU LÚ-SOAN-T?-H?E X NÎ KÌ-LI?M-KHAN 閩南基督教女宣道會10年紀念刊(1926-1936)| 閩南基督教女宣道會創設十週年紀念刊物,紀錄女宣道會創設過程、各工作區與分會概況。裡面都為見證分享,並以「報福音,傳好消息的人,他的腳跡何等美麗。」作為眾婦女們勇敢傳福音的確據。(臺灣白話字文學資料蒐集整理計畫)

 

臺灣文化協會本部致楊肇嘉信函| 1926年5月15、16日於霧峰林獻堂宅開設臺灣文化協會第二回理事會,此次會議討論夏季學校是否繼續或是改辦登新高山隊、設置漢文夜學會、羅馬字普及等議題,當中羅馬字普及案引起會員議論。1926年5月27日,文化協會致楊肇嘉信函,信中說明第二回理事會決議之事項。(六然居資料室提供)

 

劉青雲贈送書單證明| 劉青雲於1925年出版《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為撰寫書信及學習漢文之書。本書以社會時事為內容撰寫範例,以羅馬字標記音讀、用漢文句解及註釋,依序分類,有問候、贈與、招聘、請求、慶賀等34類。在介紹類中有〈介紹友人入文化協會〉一文,載明入會資格除了要有相當的學識外,也需要品格端正,為人正直,如此必能協助文協所進行的地方事務。(劉克全提供)

 

劉青雲《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 劉青雲於1925年出版《羅華改造統一書翰文》,為撰寫書信及學習漢文之書。本書以社會時事為內容撰寫範例,以羅馬字標記音讀、用漢文句解及註釋,依序分類,有問候、贈與、招聘、請求、慶賀等34類。在介紹類中有〈介紹友人入文化協會〉一文,載明入會資格除了要有相當的學識外,也需要品格端正,為人正直,如此必能協助文協所進行的地方事務。(劉克全捐贈)

 

嘉義讀報社創立紀念撮影| 嘉義讀報社創立紀念讀報社,設置同於《臺灣民報》嘉義取次店,參與者有王甘棠(前排左一)、黃三朋(前排左三)、陳宗惠(前排左四)、方輝龍(前排右一)、劉明(二排右二)等人,根據《臺灣民報》115號報導:「去秋開催就嘉義廳下學生及有志之懇親會??復開數次講演會及創立讀報社??」推測嘉義讀報社為1925年設置。(吳恪捐贈)

 

文協動知識

Q1912年6月《台南教會報》第327卷,第3頁上,有一則來自英國的消息,究竟國際上發生什麼大事?

 

 

【提示】
peng-soa?:冰山
thi?-? b?n-kok t?-it to? chiah chûn:天下萬國第一大隻船
tîm-lo?h-khì:沉下去

 

 

A:在1912年6月的《台南教會報》以「Kong-phòa T?a-chûn」為題,報導同年4月14日在大西洋發生的鐵達尼號沉船事件。《台南教會報》源自1885年7月由長老教會傳教士巴克禮牧師所創辦,會報內容以白話字報導在地教會新聞、英國教會訊息、國際時事、生活百科等,讓不識字的民眾也能透過會報吸取知識,與國際接軌。(圖片為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情意更澎湃,路線卻岔開──文協的分進合擊

文協人啟蒙大眾的理想,在各地方的組織開枝散葉,例如臺北青年會、通霄青年會、炎?青年會、大甲日新會等,都在積極找人作伴。1927年,文協人的階級意識殊異到分裂之後,左右都還是向大眾遞出一紙又一紙的情書,例如臺灣民眾黨、新文協、農民組合等等,更努力貼近大眾。

著名的案例,像是臺中霧峰林家的林攀龍,創立「霧峰一新會」,標榜「清新之氣再造臺灣」,期望開展霧峰一帶農庄的自治風氣。又或者是,臺南莊松林、林秋梧等人領頭的「赤崁勞?青年會」,發行《赤道報》,鳴放〈無產者的喊聲〉宣示改革社會,自詡為底層勞動者發出怒號。

另一方面,女性主義也乘浪來到。葉陶,就著一只簍子當作講臺,在菜市場大聲傳遞理念,爭取婦女權益。但是,當時的前衛女性,也因此惹惱保守勢力與殖民政府,成為輿論的箭靶,例如女性追求自由戀愛被當作新聞事件而受抨擊為不道德。1925年成立的進步女性思想團體「彰化婦女共勵會」,隔年因成員與街長兒子決定私奔而引發報紙筆戰,共勵會就在流言的聲浪中悄悄停止、解散。

 

____.¸¸.¤·.¸¸.·´¯`·.¸¸.¤ ? ¤·.¸¸.·´¯`·.¸¸.¤·.¸¸.____

 

我最近寫了「阿片歌」,正等著有心人來譜曲。雖然寫的是漢字,總是得用臺語唱才有意思。

聽講你最近在學習白話字,去培火先生在武廟佛祖廳辦的研習會,真是趣味!培火先生是基督徒,並不迷信,大大方方走入廟埕,接觸人民。伊時時講,世間刻刻teh換新,時勢攏總變換了,咱ai共同打拼!我覺得伊底話很有道理。不管按呢講,我關心的還是你。因為你要認字得知識,生活好起來,我才覺得真是好。

 

參考文本:盧丙丁〈阿片歌〉、蔡培火《十項管見》

 

??? 盧丙丁(1901—1935),臺南市。筆名守民。臺北國語學校畢業,曾任臺南大內、六甲公學校、臺南州內庄公學校校長。

學生時期與蔣渭水交情深厚,參與臺灣文化協會期間,擔任活動寫真隊辯士、參與文化劇團等。文協分裂後,於臺灣民眾黨期間積極參與勞工運動,1928年起同時參與臺灣工友總聯盟,為勞工發聲,屢遭日警拘捕,為勞動者的權益,努力不懈。

 

 

 

臺北維新會反迷信宣傳單| 1928年臺北維新會以改除社會制度之缺陷為目的創立,1931年當時社會經濟狀況低靡,臺北維新會在迎城隍活動前,印製發放宣傳單勸告:「現在這樣不景氣,失業者又日見增加,大家豈沒有發覺艱苦嗎?」並聯合新文協、農民組合、勞?青年會等團體辦理講演會,反對鋪張浪費的迷信,徒增大眾的生計困難。(莊明正提供)

 

?〈考察彰化的戀愛問題〉《臺灣民報》| 1926年2月文協會員──彰化街長楊吉臣之子楊英奇、霧峰林家林士乾與潘貞、吳進緣(吳進蓮)、楊金環、謝金蘭、盧銀為了展開新生活,企圖在家人不知情下乘船前往中國廈門。除潘貞外其他四名女性都是彰化婦女共勵會的成員,這是第一個由臺灣女性組成、追求思想進步、女性自主、獨立思考精神的社會團體。彼時文協雖然已強調自由人權,亦有對此次事件不以為然,新舊勢力、自由戀愛等,在當時有諸多看法,臺灣總督府也利用此事件批判文協,而彰化婦女共勵會在事件後則停止運作。(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阿片歌〉黃金火詞、鄭有忠曲| 黃金火是「臺南文化劇團」、「安平劇團」等重要的推手與創立者,他與韓石泉在1922年成立共和醫院,分別主持外科與內科。黃金火承接文協追求「文化向上」的精神,以戲劇形式發揚文化運動。除醫生身分之外也是泰平唱片公司的作詞者,創作如〈阿片歌〉、〈春怨〉等作品。〈阿片歌〉共計四節,談生活的態度,喜愛吞煙吐霧的人天堂樂園就在眼前,意即生命即將消逝。作曲的鄭有忠是著名「有忠管弦樂團」的主持者,在早期留聲機未普及時代,就靠這樣的樂團,讓大眾欣賞到音樂。(林章?捐贈)

 

   

文化劇團慰勞淺野水泥罷工、淺野水泥罷工劇目宣傳單| 1928年高雄市淺野水泥工廠工人吳石定因涉嫌傷害事件,被臺南法院收押,後查無罪釋放,會社以曠職為由解僱他。工友會委員長黃賜首先與會社交涉遭拒,4月13日連同40餘名職工至事務所再次爭取吳某復職,40餘名職工卻全數遭解職,隔日350名職工宣告罷工,開啟「淺野水泥罷工」運動。罷工運動延燒1個多月,5月16、17日臺南文化演劇團、臺南勞?青年會,以及文協成員韓石泉等贊助下,南下至三塊厝工友工場,以戲劇鼓舞工運士氣。(莊明正提供)

 

盧丙丁送莊松林書籤| 1929年11月盧丙丁(筆名守民)至廈門鼓浪嶼留下一紙印有其身影的書籤,贈送給「商霖兄」(莊松林)。莊松林於1926年曾至廈門集美中學就讀,返臺後活躍參與左翼文化運動,推測與盧丙丁於社會運動中結識。(莊明正提供)

 

?《赤道》創刊號| 《赤道》是1930年10月31日創刊,由臺南赤道報社發行旬刊左翼雜誌,編輯及發行人為林秋梧,其他同人有林占鰲、林宣鰲、莊松林、盧丙丁、陳天順、趙櫪馬等人。〈創刊第一聲〉說明創刊動機:「固是要把陰沉而困厄的現實社會,掀翻狂湧似的引入光明之途,指示一條正確的出路??」(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典藏)

 

?《赤道》第二號發賣禁止| 《赤道》發行第二號被禁止發賣,雖然被禁止販售,但仍有部分內容傳世,當期目錄有:〈我們要怎麼參加無產文藝運動〉、〈在畜生路上走〉、〈新俄詩選〉、〈馬克斯進文廟〉、〈到酒樓去〉、〈我們的詞典〉、〈快走〉、〈臭人遺囑〉、〈論語抄〉、〈變態社會運動家的戰術九種〉、〈無產階級與兩性問題〉、〈垃圾箱〉、〈編後〉、〈???─?????概觀〉、〈子守歌〉(新詩)、〈振?上??同志達〉(新詩)、〈爆裂彈〉。(莊明正提供)

 

反對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聲明書| 1930年7月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提出組織備案,預計8月17召開成立大會,訊息一發出,隨即臺灣文化協會與臺灣農民組合於臺中共同組織,發起「反對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聲明書」要工人、農民、無產市民青年起來,打倒臺灣地方自治聯盟的結成,也反對臺灣民眾黨。(莊明正提供)

 

嚴純昆〈到酒樓去〉《赤道》2號| 〈到酒樓去〉描述一位意志消沉的社會運動者,某日接到酒樓女子來電邀約,滿心喜悅準備出門,卻看見勞?組合招集緊急會議傳單,內心躊躇。最後決心「管他們什麼,還是到酒樓去爽快一點」短文帶著諷刺意味,也透露出參與社會運動者面對當局檢束的強大壓力下,選擇面對理想奮鬥還是盡量享樂的兩難。(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臺南支部成立紀念大會演說會| 1930年臺灣民眾黨內部再次因運動方針的差異,蔡培火、蔡式穀、楊肇嘉等人認為進行穩健的地方制度改革運動為首要,1930年8月17日以林獻堂為發起人於臺中醉月樓舉行「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成立大會,同年9月19日臺南支部成立。(莊明正提供)

下一篇
我們之間竟如此近──1930-1940年代知識分子與大眾的相視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