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
三坑老街→石門水庫→桃園客家文化館
建於五、六○年代的石門水庫,曾是遠東第一大壩,它的誕生對周邊居民的經濟及生活帶來很大的轉變。這一段美麗與哀愁,在鍾肇政的《大壩》與《大圳》等小說,以及鄭煥早期的文學作品都可以看到許多相關的故事。例如鄭煥《長崗嶺的怪石》,描寫桃園臺地上的農民,因為土壤貧瘠、灌溉水源不足,因此生活非常辛苦。幸而在石門水庫及石門大圳興建之後,田地總算有穩定的水源可以灌溉了。這也改變了許多農民的生活。
為什麼大圳與水庫對於桃園人來說這麼重要?因為桃園臺地地勢較高,缺乏穩定的灌溉水源,土壤也就相對貧瘠,所以先民在開墾的時候,必須建造許多埤塘及水圳來蓄水,才有辦法種田,例如龍潭大池就是清代修建的人工湖。在1916年的時候,日本總督府技師八田與一和狩野三郎引大科崁溪(大漢溪的舊名)興建了桃園大圳,供應北桃園的用水。到了1950年代,南桃園至新竹一帶發生大旱,政府以美援資金開始興建石門水庫及石門大圳,於1964年完工,供應整個大桃園地區的農業及民生用水,徹底改變居民生活。
而龍潭的三坑地區,位於大漢溪中游的河階之上,是重要的河運樞紐,也是地方特產集散地,更是早期漢人與原住民生活領域交界之處,因此三坑老街是龍潭最早開發的地區,有「龍潭第一街」之稱,曾經繁華一時。
不過三坑因為水利而發展,也因水利而沒落,桃園大圳修建後,大漢溪水減少,三坑水運的功能逐漸消失,三坑街也就沒落下去。不過,沒落的三坑市街反而保留了傳統風貌,短短兩百多公尺的老街,不但留有傳統紅磚瓦厝,還吃得到傳統客家點心「牛汶水」。牛汶水就是一碗泡在黑糖薑汁裡的、蘸著花生芝麻的麻糬甜點,外觀就像牛隻泡在水裡,露出牛背的樣子。
從三坑的信仰中心永福宮延伸出去,不同於各地以觀光業為主的老街,周邊店舖多是在地人經營,平日五、六點就打烊,多了些樸實的味道。街上除了販賣客家菜包、粿,還有一些菜販,周圍也是一般農家的住宅,充滿了在地的生活感。街上還有傳統洗滌用的公共空間「黑白洗」。
附近龍潭區還有桃園市客家文化館,館內收藏了客家的音樂、文學作品,可以進一步了解客家文化、以及客家庄的特色,偶爾還有客語市集等親子活動,適合全家大小一起出動,至於在地料理,不妨到石門水庫品嚐一席「活魚三吃」吧。
第一站 ☞ 三坑老街
桃園市龍潭區
桃園市龍潭區
三坑老街不過兩百公尺,但巷弄刻意蓋的彎曲,其實也有防衛之用。
祇要大圳完工,馬上可以放水,這就是說,天門大圳的水可以到的地方,能夠提前一年免去旱災,由荒地改成水田的地方,也可以提前一年生產。你猜,這一年的增產量有多少?七萬公噸!七萬公噸就是七千萬公斤,懂嗎?七千萬公斤的穀子!
——鍾肇政《大壩》
鍾肇政的妻子張九妹娘家在三坑,逢年過節他們都會回三坑探親。鍾肇政都會聽聞參與過水庫興建工程的在地人聊起興建石門水庫的往事,以及水圳修築前後帶來的改變。於是鍾肇政將鄉親的故事、以及自身經歷,,在1960年代,寫成了《大圳》及《大壩》等長篇小說。
三坑老街早期是大漢溪的水運樞紐,因此也是龍潭地區最早開發的聚落,不過桃園大圳修築完工後,反而因為水位降低而失去水運功能。街上最古早的廟宇永福宮建於乾隆年間(1744年),以此為聚落中心,老街向外不過兩百公尺,但巷弄刻意蓋的彎曲,其實也有防衛之用。入口是黑白洗、鐵馬道,永福宮後面還有興建於1894年左右的百年古厝「青錢第」——青錢第的典故由來是唐代的才子張鷟(音濁),他的文章寫得極好,被譽為「青錢萬選」(文采像銅錢一樣受人喜愛),因此許多張家後人,就將堂號取名叫「青錢第」或「萬選居」。
都是著名的旅遊景點。老街商鋪多為在地人的營生,除了販售客家美食如菜包、粿、以及客家餐館,還有傳統的客家點心「牛汶水」。
今日的三坑有鐵馬道可以沿著一路騎到石門大圳,悠閒的田園風情、穩定水源滋養著周邊的作物,對比書中開鑿水庫的艱辛,可以看到前人種樹留下的片片綠蔭。
第二站 ☞ 石門水庫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06巷6號
石門水庫曾是遠東第一大壩!當初建造工程也十分艱辛,水庫興建時對當地的生活帶來不小的衝擊。
鍾肇政在小說《大圳》描述龍潭地區一個小村莊,因為灌溉水源不穩定,所以當地的田都是看天田,難以種植水稻。但當地傳說政府即將興建石門水庫,建好後也會也透過石門水圳將水源帶過來,許多村民並不相信,意見十分兩極,直到水庫落成,水圳通水後,才真正瞭解到圳水帶來的改變。
石門水庫於1964年落成,規劃興建時,曾是遠東第一大壩,竣工後也為當地帶來觀光的熱潮。在三坑地區有座優美的自然生態公園,進到水庫裡面,可以到壩頂散步,欣賞壯觀的水庫工程,還可以搭船環遊水庫,欣賞明媚的湖光山色。行程結束後,還別忘了到四周餐廳,品嚐著名的水庫活魚料理喔。
第三站 ☞ 桃園客家文化館
桃園市龍潭區中正路三林段500號
桃園客家文化館是假日遛小孩的好地方!
杜潘芳格為著名的客家女性詩人,她出生新竹新埔,婚後長年住在桃園中壢,1965年加入笠詩社,寫下許多充滿哲思與意境,又富含客家語言美感的詩歌。
這首〈含笑花〉是以客語寫成,以花朵為喻,描寫夫妻之間淡然卻又浪漫的日常情感,讀來特別真摯動人。客家歌手羅思容也將這首詩改成同名的民謠,旋律十分優美,餘音繞樑。
為了推廣客家文學,桃園市政府在龍潭成立了「客家文化館」,館舍占地廣大,館內有專屬客家的文學、音樂展覽,也有小小的圖書區收集客籍作家的創作。也規劃兒童遊戲區、戶外區,周末假日時常有各種不同的主題活動,比如客語菜市場,讓小朋友練習用客語買菜!學會了就不愁在客家庄買不到好食材、好料理!室內戶外都有不同的展演活動,是假日遛小孩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