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宜蘭

宜蘭

代表標籤
顯示全部標籤
2022.09.19
0.0
宜蘭第一城,與小鎮人們的日常
路線 李榮春文學館→頭城老街→慶元宮   每天清晨,宜蘭頭城的居民,都可以看到一名中年男子打著赤膊,穿著短褲,到海邊慢跑,跑完步又會在沙灘上練拳。附近的居民都知道,他就是住在開蘭路腳踏車店樓上的「狂人」,平時沒有固定工作,除了出門運動之外,每天就是在樓上寫字、不斷寫字,在文學的世界中自得其樂。 這名狂人就是李榮春。他出生於1914年的頭城小鎮,畢業於頭城公學校。少年時期透過自修學習中國白話文,偶然讀到上海及東京來的舊書,引發了對於文學創作的興趣,並將文學當作一生的職志。中日戰爭爆發後,參加「臺灣農業義勇團」,遠赴中國擔任農場軍伕,於戰後返臺。李榮春以這段海外的戰爭經驗,寫下長達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祖國與同胞》。 雖然《祖國與同胞》內容充滿愛國之情,獲得了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補助,不過實際上,李榮春的作品並沒有獲得主流文壇的青睞,他用這筆補助自費出版了《祖國與同胞》,但印了第一部(共三部),卻幾乎都賣不出去,成堆的書就這樣疊在書房裡,不知如何是好。 但李榮春並未放棄夢想,反而更加埋頭創作,像是求道的苦行僧一樣,只為信念而生活。他陸續寫下多本巨著如《洋樓芳夢》、《海角歸人》及《鄉愁》等,寫家族的生活故事、寫頭城的自然景致、寫這座「宜蘭第一城」的民俗風土、也寫小鎮人們生活的日常。並且一寫,就是一輩子。他在1994年過世後,姪子李鏡明整理了他遺留的手稿,統計之下發現手稿竟然高達三百多萬字,最終李鏡明重新編輯,出版了十冊的《李榮春全集》。 李榮春的故鄉頭城,是18世紀漢人移墾蘭陽平原時的第一站,因此小鎮也留下了許多文化遺跡。例如頭城的搶孤活動,據說就是為了祭祀移墾時罹難的先民,因而在中元節的時候舉行盛大的普渡法會。李榮春曾經在〈看搶孤〉一文中,鮮活記錄了頭城搶孤的盛況。透過李榮春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看到頭城的風土人情,例如中元祭的頭城搶孤、媽祖信仰和廟埕故事、還有老街人們生活的日常。從頭城開始,老街是宜蘭文學的第一站。就一起來走走吧,讓作家李榮春帶路,來閱讀這座小鎮的故事。   第一站 ☞ 李榮春文學館 宜蘭縣頭城鎮開蘭東路4號 座落在老街頭的李榮春文學館,前身是頭城國小校長宿舍。 頭城的作家李榮春,人生唯一的目標只有寫作,唯一的理想就是文學。他除了中日戰爭時當過日本軍伕,戰後在李萬居的《公論報》工作過,就沒有做過長期的正職。曾有很長一段時間,在他三哥的腳踏車行打工,換取生活費。其餘時間就是寫作、不斷地寫作。 李榮春身後,姪子李鏡明醫生替伯父整理了所有手稿,並且在各界支持下,於2009年成立了李榮春文學館。這棟老房子在日治時代,是頭城小學校的日籍教師宿舍,戰後成了頭城國小的校長宿舍。目前同時也是頭城鎮史館,是宜蘭縣內第一座以文學作家為主題的歷史建物。過去老宿舍是地方文史工作者聚會、培訓的場所,也曾是頭城在地社造的匯聚點,具備文學、歷史與頭城地方創生的精神文化傳承。 到頭城來,用李榮春的文字領著我們漫步頭城。透過他的文字,感受他對文學無限的熱情,也讓這座小鎮可愛的人情故事,能永遠被閱讀與流傳。   第二站 ☞ 頭城老街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 李榮春筆下的「和平老街」,讓這座有富有人情味的小鎮,更充滿歷史的韻味   李榮春的文學作品,細讀之下有著十分精緻細膩的風格,他眼光犀利,猶如一臺相機,可以迅速記下人物場景,回到書房後立刻將印象都轉錄在稿紙上。例如他的作品〈看搶孤〉,以生動而白描的筆法,鉅細靡遺將小鎮一年一度的盛大活動如實記錄下來,細節比圖像更為繁複。 李榮春的這些回憶,都收錄在《和平街》的文集裡,當中回顧了小鎮歷史的繁華與興衰,包括清代船頭行十三行郊的故事、烏石港昔日繁盛的榮景、還有街上的常民生活,大凡菜市集、庄役場(鄉公所)、公學校、還有沿街往來的人們,與經營生意的商賈店家,都是李榮春提筆紀錄的對象。 宜蘭頭城古稱「頭圍」,見證了臺灣東部開發的啟始。清嘉慶元年(1796年),漢人進入原住民噶瑪蘭族的棲居之地,大舉拓墾蘭陽平原,漢族移民先在港口河岸建立了寺廟慶元宮,接著以慶元宮為中心,逐漸向南、北擴張,延長形成為「頭圍街」,後改名為和平街。       第三站 ☞ 慶元宮 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05號   李榮春的母親因中風臥病在床長達28年,這段期間李榮春都陪在病榻旁照顧母親。1967年,母親過世,李榮春十分悲傷,開始動筆寫下對母親的思念,經過漫長的苦心創作,終於在1977年完成《懷母》這部作品。李榮春不僅表達對母親的思慕,也詳細記下了家族往事,彷若翻閱老相片一般,如人親在。 《懷母》當中描述的慶元宮,俗稱「頭城媽祖宮」,為漢人移墾宜蘭時,最早建廟祭祀的媽祖,也是頭城老街的中心點與居民的信仰中心。李榮春生動寫下了家人期待媽祖宮廟會,在廟埕前熱鬧做戲的故事,也寫下了戰後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在這裡被麻袋捆著投海的場景,歷史古今的興衰遺事與滄桑,都靜謐的收攏在這位於老街中心的信仰依託之地,也深烙在老居民的記憶裡。 頭城慶元宮兩百多年前,漢人拓墾臺灣東部,是由頭城烏石港進入蘭陽平原,在今日慶元宮牌樓前成功上岸後,把功俸於船頭、作為渡海保平安的媽祖卸下,為了感念媽祖神威保佑,就在上岸處建廟祭祀,並把廟門朝東面海,希望媽祖能保佑蒼生,守護漁船漁民出入安全。  
223 次點閱
1
2022.09.16
4.0
山海召喚・聽噶瑪蘭的故事
路線 宜蘭文學館/宜蘭設治紀念館→幾米廣場→宜蘭昭應宮     萬山屏障竹圍城,欹枕時聞海浪聲。報道春帆歸石港,人人爭看弄潮旌。 ——李望洋〈宜蘭雜詠八首‧貨船入口〉   李望洋(1829-1901)是清代宜蘭頭城的舉人,曾任宜蘭仰山書院的山長(校長)以及臺灣總督府的宜蘭支廳參事。他的〈宜蘭雜詠八首〉是以清代八景詩的體例,描寫宜蘭美麗的景色。其中「貨船入口」這首,是描寫春天的時候,宜蘭烏石港有商船入港,漁民商販紛紛湧入港口進行貿易的盛況。 宜蘭,過去是原住民噶瑪蘭族的生活領域,因而得名。宜蘭最大的特色是一大片背山望海,壯闊美麗的蘭陽溪沖積平原。清領時期,人們要從西部到東部,從西部橫越雪山山脈,走的是從臺北到宜蘭的「淡蘭古道」,或繞海從淡水河口出港,到噶瑪蘭廳的烏石港上岸。無論是行山、或是走海,宜蘭的開發,見證了北臺灣拓墾的興榮風華,與先民的血汗足跡。 宜蘭的文學自大航海時代以前,就有世居於此的噶瑪蘭族及泰雅族人,以口傳、歌謠及雕刻等方式傳承部落的記憶與文化。到了清朝,大量的漢人移墾,遊宦的文人以後清代中後期的地方仕紳,以古典漢詩抒發心境,也寫了許多優美的蘭陽八景詩,彷若油彩一般記錄當時的風貌。 日治時代,人們搭上燒著煤炭的火車,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隧道,車輪與鐵軌的碰撞聲,搖晃著車廂裡緊閉的窗子,被山洞裡急速行駛過的風,吹得「丟丟噹,丟丟噹」的響著,出現了輕快的民謠。戰後,宜蘭文學家輩出,有李榮春、黃春明、李潼、吳敏顯、邱坤良、廖風德及邱阿塗等人接力書寫,共同譜寫出宜蘭土地特殊的風物人情。另外繪本作家幾米,創作猶如童話般的夢幻圖像,無論成人或小孩,都能沉浸在浪漫的繪本中,觸動深處內心。 在宜蘭豐富的歷史與精彩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讀到了漢民族拓墾、貿易通商刻苦堅韌的軌跡,也看見了原住民生活文化、與外來族群交遇對抗的血淚故事。這些關於蘭陽平原的山海之戀,我們可以走一趟宜蘭文學館及週邊的舊城地景,透過文學作品的書寫,想像跨越時空與族群,認識到蘭陽平原的壯闊山海故事,感受群山簇擁,與海共生的地景。走一趟宜蘭,你看待臺灣的視野,會因山川流域的豐富樣貌,隨地景一路的轉換而更加開闊。     第一站 ☞ 宜蘭文學館/宜蘭設治紀念館 宜蘭縣宜蘭市舊城南路縣府二巷19號 宜蘭文學館與週邊日式建築群,見證了宜蘭從拓墾開發、到文化治縣的軌跡。   一八○○年夏天,在臺灣島東北角,一塊濱臨太平洋的扇形平原上,偏靠平原南方,有一條叫加禮遠的河,河道曲折,一路從雪山山脈流竄向海岸。月明的夜晚,加禮遠河恰如一條閃著鱗光的蛇,扭曲身子,伸頭在海岸,輕輕舔嘗太平洋的鹹水;一嘗再嘗,嘗出了滋味,身子灌飽了,所以行動更加緩慢,彷彿睏睡一般。 ——李潼《少年噶瑪蘭》     擅長書寫少年文學的李潼,出生於花蓮,中學畢業後就到羅東高工服務,後來就定居於宜蘭。在經典作品當中《少年噶瑪蘭》一書中,描寫現代一名噶瑪蘭族後裔的少年潘新格,原本很抗拒自己的平埔族身分,但某次意外穿越回到了19世紀的蘭陽平原,重新發現了自己文化的根源。少年的成長,如同當代重新尋找族群原鄉的宜蘭子弟,不斷書寫並尋回自我認同。 宜蘭有著十分富饒的文學養份,一如這片開闊平原的土壤。目前縣政府將宜蘭舊城周圍的歷史建築群修復改建後,營造成為保存文化史蹟的都市綠廊。 有舊校長宿舍的「宜蘭文學館」(目前暫停開放,未來將營運為「善果蔬食餐廳」)、舊縣長官邸的「宜蘭設治紀念館」、以及目前營運為餐廳的舊主秘公館、和舊監獄門廳。 在宜蘭文學館旁的「宜蘭設治紀念館」中,展示了宜蘭自清嘉慶15年(1810年)設治以來的歷史脈絡與相關史料、文書與作品文稿,見證了二百年來宜蘭設官治理的軌跡。   第二站 ☞ 幾米廣場 宜蘭火車站出口左側舊鐵道倉庫修復後的開放空間     幾米是宜蘭人,是臺灣知名的繪本作家,擅長營造溫暖而浪漫的圖像,因此無論是小孩或是成年人,都很喜歡他的作品,例如《向左走‧向右走》講述都會男女,經常與緣分微妙擦肩而過的故事,重新將現代人的寂寞生活寫成童話般的故事,十分安慰人心。宜蘭火車站本體和周邊建築,近幾年來開始營造「幾米繪本」地景意象,為宜蘭旅人的故事、繪本的推廣和地景的行銷,啟動了一股文學繪本帶動文化觀光經濟的風潮。 宜蘭火車站原為紅磚建築,在鐵路局舊宿舍的整體規劃整建計畫中,火車站重新規劃改裝,將外觀彩繪成夢幻的幾米繪本圖畫,搭配巨大的長頸鹿,彷彿正伸長脖子引領歡迎。 而火車站周邊的丟丟噹森林、幾米公園和幾米主題廣場,整體以「記憶片刻風景」為主題,取材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星空》、《地下鐵》等故事中的場景和人物,轉化成實體公共藝術作品,成了宜蘭旅遊的熱門景點。       第三站 ☞ 宜蘭昭應宮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06號 在宜蘭舊城中心的「官廟」昭應宮,是居民信仰中心,也是議論時事的場所。   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 行媲四知留榘範,道延一線合真傳。 文章運會關今古,理學淵源孰後先。 留與諸生勤努力,堂前定可兆三鱣。 ——楊廷理〈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楊廷理(1747-1816)出生於廣西,為清代貢生,曾任臺灣府知府、噶瑪蘭通判等要職,為官十分勤奮務實。在他奔走下,清代正式設立噶瑪蘭廳,同時楊廷理也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創辦仰山書院,奠定蘭陽儒學基礎。他的詩集《東遊草》,記錄了他考察噶瑪蘭的遊歷心得,以及噶瑪蘭的人文與風土民俗。 位於宜蘭舊城中心的昭應宮,主祀媽祖。最早興建於1808年,在楊廷理任內奏請朝廷整建,讓昭應宮成為了官方祀的媽祖廟。宜蘭居民很感念楊廷理的貢獻,也在昭應宮裡供奉了他的神像。日本時代,昭應宮也是宜蘭人重要的聚會場所,臺灣文化協會就曾經在廟埕舉辦文化講座。而出生於宜蘭的蔣渭水,也在後殿設立了「讀報社」,由其弟蔣渭川主持,宣揚民主與自治的現代思潮。  
320 次點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