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主題路線標籤結果

主題路線標籤結果

包含“二二八文學”的標籤結果,共2筆資料。
2022.10.13
靈感爆發小旅行
路線 龍潭武德殿→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南龍路口→通學巷→南龍路神龍路口→龍潭大池→龍元宮→龍元路   龍潭係我故鄉,發夢都會來想 龍潭吾故鄉,不時都來掛心腸 ——鍾肇政〈龍潭故鄉〉   生活在訊息爆發的當代社會,不停接收外來資訊,是否讓我們心靈累了、腦中的靈感都枯竭了呢?如果我們希望補充靈感,可以怎麼做?也許透過閱讀一部大河小說、又或者輕鬆一點,來場文學小旅行,會是不錯的選擇。 讓我們去到龍潭吧,去拜訪臺灣文學作家鍾肇政的文學作品,以及他筆下的龍潭風土人情。鍾肇政於1925年,出生於當時龍潭庄九座寮,於1946年回到龍潭國民學校擔任教員,自此之後就再也沒有離開過故鄉龍潭。擔任教師期間,創辦了本土籍作家的交流平臺《文友通訊》,並且跨越語言的障礙,創作出多部臺灣文學的代表名作,如《濁流三部曲》、《臺灣人三部曲》及《魯冰花》等。看見他作品裡的生活、風景和歷史人文,會驚訝於他對於家鄉隨時保持著觀察的細心,信手捻來都是文學題材。   鍾肇政的故鄉龍潭,位於桃園臺地的邊緣,是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藉由鍾肇政生動寫實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龍潭的風土人情及節慶典儀在腦海中環繞。結合龍潭地景特色、客家文化及文學作品,用步行的方式來一場小旅行吧,藉著自由的風、溫暖的陽光、自己的雙腳步行於土地上。 我們從見證日本殖民歲月的武德殿出發(門口高聳的兩顆羅漢松,像是送往迎來的禮賓員),接著進入「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的龍潭市場,這裡曾經周遭鄉鎮的貨物集散地,也是過去茶金歲月的重要貿易站;信仰中心龍元宮的五穀爺,經年守護著地方,又與信仰基督教的鍾家人有哪些連結?被分為上下街的龍元路上,老店林立、處處蘊藏傳統文化的寶藏;肩負本地農業灌溉重任的龍潭大池,有著許多神秘的傳說故事,同時也是鍾肇政的精神原鄉、以及靈感泉源,他的小說〈靈潭恨〉,就是以大池為創作的背景。 最後一站來到位於龍潭國小右側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這是一排古樸的木造日式宿舍,其中一間老房子掛著「南龍路5號」門牌,就是人稱「臺灣文學之母」的鍾肇政他住了十一年的地方。當時來拜訪他文壇學友們絡繹不絕,這裡幾乎就等同於本省人的文學基地。   讓我們前往龍潭,來趟靈感爆發小旅行吧! 一面閱讀鍾肇政如大河般壯闊的文學,一方面踏查龍潭有趣的風土人情,一起來寫下新世代的臺灣文學作品吧。       第一站 ☞ 龍潭武德殿 桃園市龍潭區東龍路196號 龍潭武德殿為全臺唯二留下的街庄級武德殿,門口兩株羅漢松也見證此段歷史。   龍潭武德殿興建於1937年,1938年完工,為日本時代晚期的和洋折衷建築,屋頂為木構,建築本體為磚造。原本是日本時代龍潭警察鍛鍊武藝的地方,於中日戰爭爆發後,也有推動皇民化運動的功能。戰後龍潭武德殿用途十分廣泛,曾經轉作為宿舍、教室、代表會、衛生所等空間。2008年指定為歷史建築,2017年開始修復,目前規劃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的一部分。 臺灣的武德殿,大多是日本時代「大日本武德會」與警政、刑務及教育機構,為訓練與推廣劍道、柔道、弓道等傳統武藝所興建的館舍。全盛時期臺灣約有七十多間武德殿,但目前僅保存十餘間。目前桃園市僅剩大溪及龍潭兩座武德殿建築,而龍潭武德殿是臺灣北部街庄級武德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站在武德殿前廣場,望向對面國小的整排臺灣欒樹,聽見街上阿伯阿婆用客語閒話家常,頓時讓人們有時空錯置之感,好像回到年代久遠以前的龍潭市街呢。     第二站 ☞ 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11號   由鍾老曾住過的日式宿舍修整而成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讓人能想像當年他的生活與寫作空間。   鍾肇政於1946年開始擔任龍潭國小教師,一開始還住在三洽水(父親為當地三和國小校長),每天上下班要徒步往返12公里。後來他輾轉搬遷許多住處,終於在1956年分配到了龍潭國小的教師宿舍,這是一棟樸素的木造日式宿舍。   鍾肇政一共在學校宿舍住了十一年。在此孕育了名篇《魯冰花》、《濁流三部曲》及《臺灣人三部曲》等代表作。屋內一張厚實的檜木書桌,上面承載的不僅是臺灣文學蹣跚前行的墨跡,還有夫妻之間滿溢的情感。這是妻子張九妹私下存了很久的錢,買給鍾肇政的禮物,讓他能安穩且專心從事寫作。現在桌上留有一篇鍾肇政於2014年寫的〈歸來記〉,回憶往昔生活,以及現在屋舍的模樣,讀來情感特別真摯。 宿舍也是他發起《文友通訊》之地,他透過油印的書信,串連起戰後第一代臺灣作家,如鍾理和、廖清秀、李榮春、文心及陳火泉等人,凝聚彼此的創作信心。也因為有了初步的作家串連,其後眾多文友皆紛紛到此造訪,一同商談臺灣文學的未來發展,甚至。張良澤因而將此處譽為「戰後臺灣文學的發祥地」。       第三站 ☞ 南龍路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 園區特別保留鍾老宿舍的就門牌,紀錄此地曾經有過的文學家故事。   我深怕碰見熟人,便避過了那條街走向靜僻的小街路。拐了兩個彎,就是跟那條大街成平行的小街路。這條小街有在庄役場(即鄉公所),國學校等機關,此外都是 一些民房與宿舍,商店則連一家也沒有。有些地方還是空的,也有被闢成菜園的。過了庄役場大門 ,遠遠就可以望見國民學校的入門了。 ——鍾肇政《流雲》   文中那條與大街平行的小街路,就是今天的南龍路。街上有許多在鍾肇政作品當中出現的建築,例如舊宿舍、通學巷、國校(今龍潭國小)、父親工作的龍潭庄役場(龍潭第二代公所)、以及鍾肇政最喜歡的龍潭戲院等等。 走出通學巷,面向南龍路,從路上的舊門牌與紅磚房,即可按圖(書)索驥地拼湊出鍾肇政過去的生活樣貌——可能是小時候蹦蹦跳跳找父親的時刻、在宿舍窗邊對著偷窺自己的學生被責備的模樣、閒暇跑去龍潭戲院看電影卻不停有人來拜訪的無奈,這些都是發生在短短的南龍路上,構成了鍾肇政日常的創作靈感來源。     第四站 ☞ 通學巷 龍潭國小門口對面的紅磚小巷 通學巷串連龍元路與南龍路,為前往龍潭國小的學生提供捷徑。   從校門到校舍通門,距離約有三十公尺寬,正中處有一座圓形假山,假山中心部分種著幾棵筆直的龍柏,周邊是杜鵑。還有少數幾叢似乎是遲開種,開著火般的紅花。整個地看去,這圓形假山就宛如一朵綠色的花。 ——鍾肇政《魯冰花》   《魯冰花》故事發生在水成鄉水成國校,水成鄉即是鍾肇政的故鄉龍潭,而水成國小則或許是三和國小及龍潭國小的綜合形象。三和國小是龍潭「三洽水」地區的小學,當地居民幾乎都以種茶維生,《魯冰花》主角古阿明就是住在三洽水。而鍾肇政的父親戰後擔任三和國小校長,鍾肇政剛回龍潭教書的時候,也住在三和國小的校長宿舍內,因此《魯冰花》的學校場景,可能是鍾肇政融合三和及龍潭國小所創造出來的。   小說中代課老師郭雲天的角色,依稀能看見鍾肇政自己年輕時初執教鞭,充滿教育理想的形象。而龍潭國小校舍今已改建,但書中仍詳細描述過去的格局,約略可對應。校門正對面的「通學巷」是條寬約兩米的紅磚窄巷,也是鍾肇政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 一條小小巷弄,不僅是文學作品的知名場景,也紀錄了多數龍潭人的童年上學在路上打鬧奔跑、聊天嘻笑的美好時光。如今在社區居民共同努力下,透過藝術創作及盆栽裝飾,讓小巷充滿綠意生機,重現往日情懷。         第五站 ☞ 南龍路神龍路口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與神龍路口 由龍潭愛樂管弦樂團錄製的樂曲,每日在面對大池的路口播放給來往民眾欣賞。   他是誰?或許這裡先提出「雨夜花」、「望春風」、「 月夜愁」這些如今已成為最能代表我們臺灣人心聲的曲子吧。沒有人會否認這些歌曲,許多許多年以來就滲入每個臺灣人的每滴血液、每個細胞之中,就在這一刻,如果你扭開收音機或電視機,說不定它們那令人迴腸盪氣、如慕如訴,卻又含著一抹憧憬、一線光明的充滿臺灣情調的旋律,正在播放之中。 ——鍾肇政《望春風》   鄧雨賢出生於桃園龍潭,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大家耳熟能詳的臺灣歌謠「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及〈雨夜花〉皆是他的作品。鍾肇政本人非常喜愛鄧雨賢的音樂,但當時認識鄧雨賢的人不多,所以在1977年的時候幫鄧雨賢寫了一本傳記式小說《望春風》,鍾肇政也曾督促當時的鄉公所為鄧雨賢立碑紀念(現位於大池畔)。 而今日我們走在龍潭的路上,會聽到路口傳來陣陣〈魯冰花〉與〈四季紅〉的樂曲。原來是桃園市政府在路口加裝了喇叭,只要紅綠燈號誌變換,就會撥放這兩首由龍潭愛樂管弦樂團所演奏,紀念鍾肇政及鄧雨賢的音樂。     第六站 ☞ 龍潭大池 龍潭之名就是來自龍潭大池的傳說故事。   龍潭係吾故鄉,發夢都會來想 龍潭吾故鄉,不時都來掛心腸 ——鍾肇政〈龍潭故鄉碑〉    繞一圈龍潭大池,大概會花上二十到三十分鐘,在欣賞寧靜的湖面風光時,也別忘了欣賞池邊有多座鍾肇政的石碑(書法也是老師的一大興趣),特別是神龍路上用客語所書的〈龍潭故鄉碑〉,充分表達了他對這片土地無限的眷戀情懷。 龍潭大池是在1748年,由霄裡社原住民與漢人共同修築的「靈潭陂」,供應桃園臺地周圍農地穩定的灌溉水源,後來發展成熱鬧的街市,並改名為「龍潭」。龍潭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也因為發生過許多靈驗的傳說,賦予了神聖的意義。 龍潭大池不遠處,有一座全臺最規模最大的聖蹟亭(敬字亭)。因為傳統觀念認為字紙是很神聖的,人們會將廢棄字紙拿到敬字亭,以特定儀式來祭祀焚燒,許多客家聚落都有這樣的文化。若還有時間,可以到附近的乳姑山走走,眺望遼闊的桃園臺地,山上的夜景也是十分壯觀。       第七站 ☞ 龍元宮 桃園市龍潭區東龍路196號 龍元宮是龍潭在地信仰中心,供奉主神為神農大帝,在地人會親近的稱呼其「五穀爺」。   七月中元,在地方上是一年一次的大典日子,一連三天裏,有放水燈、普渡等行事。附近幾個莊都會有人宰大豬公到靈潭陂的廟靈元宮來拜祭,是個非常熱鬧的日子。廟前更會搭上兩個戲棚,上演雙棚較。兩個戲棚並立互靠,演同一個採茶戲的戲碼,讓終年勞碌的鄉人們好好地欣賞快樂一下,同時還要互相比較,哪個戲班演得較好。一句唱詞,一個臺詞,甚至一個動作,一個身段,都不能有些許差錯,否則觀眾們可要不客氣地大喝倒彩。(鍾肇政《沉淪》) 在鍾肇政筆下,可以看到龍潭廟會的盛況,鄉親們除了祭祀神明外、宴請賓客、還會到廟口觀賞大戲,熱鬧非凡。廟會也是村裡年輕人最期待的慶典活動,《魯冰花》中的郭雲天老師與林雪芬這對互有好感的男女,也是因廟會而有在校外碰面、談天的機緣。 龍潭的信仰中心龍元宮建於道光五年(1825年),主祀神農大帝(客家庄多稱為五穀爺),是龍潭歷史最為悠久的寺廟,廟內的神農大帝神像穿著華麗衣冠,與一般半裸上身的造型有所不同。龍元宮香火鼎盛,每年農曆的4月26日是五穀爺聖誕,廟會活動是本地最重要的盛會之一。龍元宮正對廟門的「牛肉雄牛雜湯」,是鍾老最愛的美食,來到龍潭不妨一試。       第八站 ☞ 龍元路 桃園市龍潭區龍元路 龍元路可說是龍潭第一街,擁有多間在地特色店家,也是鍾肇政生活的重要區域。   熱鬧的龍潭市區,最早是以龍元宮和龍潭大池為發展的核心,後來逐漸延伸出一橫街與一直街,橫街乃是目前東龍路的前身,直街則是今天的龍元路。因龍元路為早期南北貨物的匯集區,且兩端連接龍潭大池和龍元宮,所以成為了龍潭最主要的街市。 鍾肇政小時候住在龍元路下街,後來無論是住在教師宿舍裡,還是位於龍元宮後的住宅,他的人生都脫離不了這一帶的街區,這裡留有他從孩提到老年的各種點滴回憶,一如所有龍潭人的生命史。 龍元路周遭,有著為數不少的老店,例如隆興商店、元春蔘藥房、牛肉雄,還有由第一市場美食街改造而來的菱潭新創基地等等,這些店家不僅傳承了龍潭的歷史記憶,也保留了百年來龍潭人的生活況味。  
2022.09.16
山海召喚・聽噶瑪蘭的故事
路線 宜蘭文學館/宜蘭設治紀念館→幾米廣場→宜蘭昭應宮     萬山屏障竹圍城,欹枕時聞海浪聲。報道春帆歸石港,人人爭看弄潮旌。 ——李望洋〈宜蘭雜詠八首‧貨船入口〉   李望洋(1829-1901)是清代宜蘭頭城的舉人,曾任宜蘭仰山書院的山長(校長)以及臺灣總督府的宜蘭支廳參事。他的〈宜蘭雜詠八首〉是以清代八景詩的體例,描寫宜蘭美麗的景色。其中「貨船入口」這首,是描寫春天的時候,宜蘭烏石港有商船入港,漁民商販紛紛湧入港口進行貿易的盛況。 宜蘭,過去是原住民噶瑪蘭族的生活領域,因而得名。宜蘭最大的特色是一大片背山望海,壯闊美麗的蘭陽溪沖積平原。清領時期,人們要從西部到東部,從西部橫越雪山山脈,走的是從臺北到宜蘭的「淡蘭古道」,或繞海從淡水河口出港,到噶瑪蘭廳的烏石港上岸。無論是行山、或是走海,宜蘭的開發,見證了北臺灣拓墾的興榮風華,與先民的血汗足跡。 宜蘭的文學自大航海時代以前,就有世居於此的噶瑪蘭族及泰雅族人,以口傳、歌謠及雕刻等方式傳承部落的記憶與文化。到了清朝,大量的漢人移墾,遊宦的文人以後清代中後期的地方仕紳,以古典漢詩抒發心境,也寫了許多優美的蘭陽八景詩,彷若油彩一般記錄當時的風貌。 日治時代,人們搭上燒著煤炭的火車,穿過一座又一座的隧道,車輪與鐵軌的碰撞聲,搖晃著車廂裡緊閉的窗子,被山洞裡急速行駛過的風,吹得「丟丟噹,丟丟噹」的響著,出現了輕快的民謠。戰後,宜蘭文學家輩出,有李榮春、黃春明、李潼、吳敏顯、邱坤良、廖風德及邱阿塗等人接力書寫,共同譜寫出宜蘭土地特殊的風物人情。另外繪本作家幾米,創作猶如童話般的夢幻圖像,無論成人或小孩,都能沉浸在浪漫的繪本中,觸動深處內心。 在宜蘭豐富的歷史與精彩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讀到了漢民族拓墾、貿易通商刻苦堅韌的軌跡,也看見了原住民生活文化、與外來族群交遇對抗的血淚故事。這些關於蘭陽平原的山海之戀,我們可以走一趟宜蘭文學館及週邊的舊城地景,透過文學作品的書寫,想像跨越時空與族群,認識到蘭陽平原的壯闊山海故事,感受群山簇擁,與海共生的地景。走一趟宜蘭,你看待臺灣的視野,會因山川流域的豐富樣貌,隨地景一路的轉換而更加開闊。     第一站 ☞ 宜蘭文學館/宜蘭設治紀念館 宜蘭縣宜蘭市舊城南路縣府二巷19號 宜蘭文學館與週邊日式建築群,見證了宜蘭從拓墾開發、到文化治縣的軌跡。   一八○○年夏天,在臺灣島東北角,一塊濱臨太平洋的扇形平原上,偏靠平原南方,有一條叫加禮遠的河,河道曲折,一路從雪山山脈流竄向海岸。月明的夜晚,加禮遠河恰如一條閃著鱗光的蛇,扭曲身子,伸頭在海岸,輕輕舔嘗太平洋的鹹水;一嘗再嘗,嘗出了滋味,身子灌飽了,所以行動更加緩慢,彷彿睏睡一般。 ——李潼《少年噶瑪蘭》     擅長書寫少年文學的李潼,出生於花蓮,中學畢業後就到羅東高工服務,後來就定居於宜蘭。在經典作品當中《少年噶瑪蘭》一書中,描寫現代一名噶瑪蘭族後裔的少年潘新格,原本很抗拒自己的平埔族身分,但某次意外穿越回到了19世紀的蘭陽平原,重新發現了自己文化的根源。少年的成長,如同當代重新尋找族群原鄉的宜蘭子弟,不斷書寫並尋回自我認同。 宜蘭有著十分富饒的文學養份,一如這片開闊平原的土壤。目前縣政府將宜蘭舊城周圍的歷史建築群修復改建後,營造成為保存文化史蹟的都市綠廊。 有舊校長宿舍的「宜蘭文學館」(目前暫停開放,未來將營運為「善果蔬食餐廳」)、舊縣長官邸的「宜蘭設治紀念館」、以及目前營運為餐廳的舊主秘公館、和舊監獄門廳。 在宜蘭文學館旁的「宜蘭設治紀念館」中,展示了宜蘭自清嘉慶15年(1810年)設治以來的歷史脈絡與相關史料、文書與作品文稿,見證了二百年來宜蘭設官治理的軌跡。   第二站 ☞ 幾米廣場 宜蘭火車站出口左側舊鐵道倉庫修復後的開放空間     幾米是宜蘭人,是臺灣知名的繪本作家,擅長營造溫暖而浪漫的圖像,因此無論是小孩或是成年人,都很喜歡他的作品,例如《向左走‧向右走》講述都會男女,經常與緣分微妙擦肩而過的故事,重新將現代人的寂寞生活寫成童話般的故事,十分安慰人心。宜蘭火車站本體和周邊建築,近幾年來開始營造「幾米繪本」地景意象,為宜蘭旅人的故事、繪本的推廣和地景的行銷,啟動了一股文學繪本帶動文化觀光經濟的風潮。 宜蘭火車站原為紅磚建築,在鐵路局舊宿舍的整體規劃整建計畫中,火車站重新規劃改裝,將外觀彩繪成夢幻的幾米繪本圖畫,搭配巨大的長頸鹿,彷彿正伸長脖子引領歡迎。 而火車站周邊的丟丟噹森林、幾米公園和幾米主題廣場,整體以「記憶片刻風景」為主題,取材幾米繪本《向左走・向右走》、《星空》、《地下鐵》等故事中的場景和人物,轉化成實體公共藝術作品,成了宜蘭旅遊的熱門景點。       第三站 ☞ 宜蘭昭應宮 宜蘭縣宜蘭市中山路三段106號 在宜蘭舊城中心的「官廟」昭應宮,是居民信仰中心,也是議論時事的場所。   龜山海上望巍然,追溯高風仰宋賢。 行媲四知留榘範,道延一線合真傳。 文章運會關今古,理學淵源孰後先。 留與諸生勤努力,堂前定可兆三鱣。 ——楊廷理〈蘭城仰山書院新成志喜〉   楊廷理(1747-1816)出生於廣西,為清代貢生,曾任臺灣府知府、噶瑪蘭通判等要職,為官十分勤奮務實。在他奔走下,清代正式設立噶瑪蘭廳,同時楊廷理也積極推動文化事業,創辦仰山書院,奠定蘭陽儒學基礎。他的詩集《東遊草》,記錄了他考察噶瑪蘭的遊歷心得,以及噶瑪蘭的人文與風土民俗。 位於宜蘭舊城中心的昭應宮,主祀媽祖。最早興建於1808年,在楊廷理任內奏請朝廷整建,讓昭應宮成為了官方祀的媽祖廟。宜蘭居民很感念楊廷理的貢獻,也在昭應宮裡供奉了他的神像。日本時代,昭應宮也是宜蘭人重要的聚會場所,臺灣文化協會就曾經在廟埕舉辦文化講座。而出生於宜蘭的蔣渭水,也在後殿設立了「讀報社」,由其弟蔣渭川主持,宣揚民主與自治的現代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