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主題路線標籤結果

主題路線標籤結果

包含“臺語文學”的標籤結果,共1筆資料。
2023.04.10
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鄭成功祖廟 →澄臺遺址→蝸牛巷(葉石濤故居)→大井頭→開基武廟→石精臼→祀典武廟→祀典大天后宮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秋。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原祖逖舟。故國山河盡變色,舊宮京闕化成丘。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鄭經〈悲中原未復〉 台南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2024年即為荷蘭人在安平建造熱蘭遮城的四百年紀念。漫步在這座城市裡,放眼望去皆是文化地景,如同考古學的地層一樣,層層疊疊將百年來的移民與殖民、風華與滄桑都保存下來。 〈悲中原未復〉這首詩,是鄭成功長子鄭經所寫的詩,抒發他繼承父親遺願、反清復明的志向。鄭經20歲的時候,鄭成功逝世於臺南(東都),延平王的位置一度為叔父所佔,於是率兵從福建前來繼承王位。之後鄭經趁著三藩之亂,渡海北伐滿清,不幸兵敗,因此反清復明的計畫失敗,此後意志十分消沉,才38歲就病死了。 台南就是有如此多的故事,從荷蘭人興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後來被鄭成功驅逐,他將台南定名「東都」(東寧),21年後王朝遭施琅攻陷覆滅,留下鄭經及寧靖王等人的百年嘆息。後來滿清將台南改為「臺灣府城」,五條港內商貿繁盛,許多文人也來此旅遊、當官,寫下不少精彩詩文。清朝統治212年後,日本統治臺灣,台南歷經都市改正、開鑿運河等建設,逐漸蛻變為現代化都市,但卻又在蜿蜒巷道間,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化肌理。許多成長於日語世代的文學家,如葉石濤、楊熾昌、吳新榮等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新舊交織的時代成長,穿梭大街小巷,將台南故事寫成小說、新詩或日記,讓後代讀者(旅客)能透過閱讀文學,一面感懷百年過客的不繫情懷,一面看見台南的往昔面貌。 來一趟台南府城的時空之旅吧,一同走過文化地景最豐富的中西區,從臺灣文學館一路漫步到赤崁樓,感受四百年來,無論是軍旅遊宦、採礦商貿的心境、又或者是在地居民的點滴回憶、跟著他們留下的文學及足跡,看見滄海桑田的百年地貌——那今日人聲鼎沸的街道,曾經是濤聲不絕的海岸呢。這次,我們嘗試以旅人之眼,帶領外地的朋友們走讀府城的文學,體驗歷史的風華與滄桑。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郭楓是新地文學出版社的創辦人,出生於中國蘇州。1949年時來到臺灣,並於台南師範學校讀書,後來長住在台南三十年,對台南有著深厚情感。這篇〈台南思想起〉,很能代表台南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眷戀記憶。 位於「湯德章紀念公園」旁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本身是一棟古典的雄偉建築,前身是台南州廳,建於1916年,建築師是設計過臺灣總督府的森山松之助。戰後曾為空軍司令部、台南市政府。1998年市府遷出後重新整修,2003年公告為國定古蹟,轉型成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目前負責蒐集保存臺灣文學文物、史料,同時進行研究、展示、教育及推廣等工作,目的是延續過去臺灣文學的生命力,並透過現代化、活潑生動的展示,將臺灣文學帶給所有臺灣人。     第二站 ☞ 鄭成功祖廟 臺南市中西忠義路二段36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鄭成功〈復台詩〉。這首詩是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所作,他詩中認為,臺灣是父親鄭芝龍原先的基地,後來被荷蘭人佔據,他收復臺灣之後,希望可以跟齊國田橫一樣聚集人材,以此展開反清復明的大業。不過鄭成功來到台南後,不久就病逝了,並未達成目標,卻意外改變了臺灣島往後三百多年的命運。 位於忠義路上的鄭成功祖廟,原本是鄭成功長子鄭經為了紀念父親所建的廟宇。施琅攻克臺灣之後,還曾來此祭祀鄭成功。清朝初期,由於鄭成功家族被迫北遷,納入八旗之下,廟宇一度遭官員佔據,後來由鄭姓人士買下,改為鄭氏大宗祠。目前鄭成功祖廟為市定古蹟,門口有幼年的鄭成功與母親田川氏的雕像,還有收藏「兒誕石」等文物。     第三站 ☞ 澄臺遺址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國民小學後巷。座標: 22.99271293455983, 120.20244109966092   「島居多異籟,大半是濤鳴。試向竹亭聽,全非松閣聲。人傳滄海嘯,客訝不周傾。消夏清談倦,如驅百萬兵。」——高拱乾 〈斐亭聽濤〉 「置身高踞澄臺上,放眼遙空碧海中。不使一層樓尚隔,真誇千里目能窮。龍門倒射滄溟日,蜃氣消沉島嶼風。浩淼流波歸巨壑,茫茫大半是朝東。」——章甫〈臺郡八景澄臺觀海〉 前往蝸牛巷的路上,會經過永福國小後面的小巷子。非常難以想像,這條靜謐的小巷,在三百多年前竟然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永福國小原本是清代的臺廈道衙署舊址,當時的巡道高拱乾(臺灣最高的長官)在此蓋了一座「斐亭」,附近種滿竹子,海風吹來,竹林濤聲與海浪濤聲共鳴,十分風雅。他還另外蓋了一座「澄臺」,可以登高瞭望不遠處的海景(台江內海的海岸線大約在永福路至西門路一帶。後來高拱乾將「斐亭聽濤」及「澄臺觀海」,還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鷄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等風景,併列為「臺灣八景」,寫下著名的八景詩。這些來台當官、旅寓的文人們所寫成的詩文,後來我們就統稱之為「宦遊文學」     第四站 ☞ 蝸牛巷(葉石濤故居)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西門路、民生路及中正路交叉街區裡的巷子 座標:22.993337438575093, 120.2000903678108 清代府城最熱鬧的地方,應屬於中西區赤崁樓到天壇這一帶了。臺灣文學著名的小說家、評論家葉石濤就誕生於此(老家在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口,1925年生)。葉石濤幼年家境富裕,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浸淫在文學世界裡,曾經在文學家西川滿的雜誌社擔任助理。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家裡的老厝被強制拆掉,戰後土地改革,田產又被政府徵收,於是家道中落,母親只好賣掉田產,在宮古座戲院(今日真善美戲院)後方買了一間小房子。葉石濤覺得這間房子真的很小,如同「蝸居」,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蝸牛巷」了。 葉石濤在戰後初期,也是個理想青年,因為參與了中共地下黨的聚會,被當成匪諜逮捕。當晚,他先是去戲院看了電影《紅鞋子》,回到家之後,特務就將他帶到台南警察局(今日台南美術館一館)監禁。這件事影響葉石濤一生,出獄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葉石濤無法提筆寫作,直到遇到鍾肇政等文友為止,才開始書寫評論及創作,並寫下《臺灣文學史綱》一書,奠定了臺灣文學史的基礎。       第五站 ☞ 大井頭、全美戲院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與民權路交叉路口,座標:22.995446976786727, 120.20165281381867 「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章甫〈井亭夜市〉 民權路派出所前面,有一個D字型的水溝蓋叫做「大井頭」。這個不起眼的水井,可說是臺灣目前尚存最早的一口井。在荷蘭時代,這裡是一處可以停船的小口岸,荷蘭人還會划船從安平來此取水。清代之後,大井頭附近越來越熱鬧,成為商販雲集之地,到了晚上,沿街的商店會掛上燈籠,繼續做生意。許多水手、船家也都在夜間卸貨,於是這裡就發展成了熱鬧的夜市。章甫的〈井亭夜市〉,就是描述此地晚上燈火通明、熙來攘往的樣子。 大井頭旁邊有一間二輪電影院「全美戲院」(舊名第一全成戲院),別看他老舊的外觀,他可是臺灣電影的勝地之一。知名導演李安國中的時候,就經常來這裡看電影,可以說是大導演的啟蒙之地。這間戲院還有一名「國寶」,就是顏振發繪師,他是全台僅存的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至今將近70歲了,他仍持續透過雙手,畫出一幅幅鮮艷的電影海報。       第六站 ☞ 石精臼、新美街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赤崁樓旁 「學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阿母叫我回家時順便在「石鐘臼」替她買一、二斤芒果,我就走進那陰涼的米街來。「石鐘臼」就在米街街頭。這兒是攤販密集處,府城人喜歡吃的點心,如米糕啦、魚丸湯啦、炒鱔魚啦,一應俱全。」—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府城著名的文學家葉石濤,少年時期經常流連於赤崁樓旁邊的「石精臼」(石鐘臼),品嚐各種美味的獨特小吃。石精臼旁邊即是米街(新美街),過去是府城米糧集散地,而石精臼的意思就是「磨米的石臼」。因為過去買賣米穀的都是比較富裕的商人,因此這一條街可以說是精英群集,臺灣唯一的進士父子檔施瓊芳與施士洁,就是出生於這一條上。而新美街的南段有一座開基武廟,府城有句俗話說:「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就是開基武廟,相傳本廟的籤詩非常靈驗,所以香客信眾前來求籤問事者絡繹不絕,過去就又被稱為「抽籤巷」。來到開基武廟的朋友們,不妨也來誠心跟關帝爺問安求籤,順便欣賞一下籤詩上的古典文學之美吧。 目前石精臼仍然是台南最熱鬧的觀光景點之一——葉石濤在小說裡描述到的,記憶中的街景與今天大不相同,但小吃的美味大概相去不遠,從牛肉湯、飯桌、肉燥米糕、香腸熟肉、海產熱炒、八寶冰到擔仔麵,保留了百年的臺灣味道,近年來還有許多新興的風格餐廳開張,如日式燒烤、酒吧等等,絕對可以讓所有人都大快朵頤一番。       第七站 ☞ 祀典武廟、葫蘆巷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適遇文昌祠的魁星要往關帝廟,訪問武聖,原來魁星千里眼,同是一樣面目,那上帝爺誤認是千里眼,不分皂白,祭起捆妖索。命黃巾力士將他魁星爺縛住,吊在上帝廟前示眾,可憐的魁星爺,無辜受屈。」——許丙丁《小封神》 臺南有一位十項全能的斜槓才子叫做許丙丁,他曾當過日本時代的警察、戰後的市議員,還會畫漫畫、演奏南管、表演京劇、創作台語歌曲、並寫了一部奇書——通俗章回小說《小封神》。這本書以臺南「仙界」為背景,將各大廟宇的神明都搬上舞台,賦予七情六慾,甚至還會賭博,上演一齣仙界大鬥法。例如小說中提到,赤崁樓魁星爺經過小上帝廟,被誤以為是媽祖身邊的千里眼,而玄天上帝又恰好與千里眼素有恩怨,就將魁星爺抓了起來綁在廟庭。這件事驚擾「藝文界」的神明,只好讓孔子及關聖帝君出面調解,卻在一連串陰錯陽差下更造成兩派人馬的大火拼……。 《小封神》裡面的內容十分詼諧逗趣,將各路神明的「人性」都描繪出來,仿若希臘諸神,讓讀者感到非常親切。而故事中的武廟,指的是忠義路上的祀典武廟(有別於新美街的開基武廟),本廟建於1665年,鄭經的時代,由官方奉祀關聖帝君等神明,故名「祀典武廟」。這座廟不僅是信仰中心,日本時代時更是文化啟蒙的重要場所。臺南仕紳蔡培火曾經在此開設學習台語羅馬字的講座,臺灣民眾黨與新文協更是將武廟當成勞工運動的基地,在此舉辦各種社會運動,喚起大眾的社會意識。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武廟的石碑上看到「民眾黨」的捐款記錄呢。 祀典武廟旁的小巷,過去有許多替人算命的擇日館,因此又叫做抽籤巷。葉石濤有一篇著名小說〈葫蘆巷春夢〉,就是以這條小巷為背景,生動描述六、七〇年代,臺南底層社會的情慾故事,也替這條巷子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第八站 ☞ 祀典大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朱術桂〈絕命詞〉 走過武廟旁的葫蘆巷,我們來到最後一站「祀典大天后宮」(自強街還有一座開基天后宮)。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施琅攻克澎湖之後,朱術桂知道大勢已去,就在王府裡跟五位妃子說:「清軍要來了,你們各自尋找出路吧。」結果五位妃子不願離去,說願意跟王爺一起殉國,於是一起在王府上吊自殺。朱術桂非常傷心,就將五妃葬在貴子山上(今日的五妃廟),並將土地分還給農民、將王府捐出去做寺廟,交代完後事,寫下這首悲涼的〈絕命詞〉,便在武廟上吊自殺了。朱術桂的被葬在高雄,今日湖內區東方路上,留有後人整修的寧靖王墓園。 滿清統治臺灣後,本廟整修成官方祭祀的大天后宮(原先是天妃廟,康熙將媽祖升格為天后),臺灣多數媽祖廟都是坐北朝南,但臺南大天后宮是坐東朝西,一說是原本朱術桂心向中原,故王府刻意面西,但其實臺南許多廟宇都是東西向,所謂「五馬朝江一回頭」(僅有是藥王廟面東),因為臺南地勢東高西低,緊鄰台江內海及五條港等水道,所以這些廟宇當年都是興建在岸邊,面朝港灣而氣勢磅礡。 走完這兩個小時的小旅行,我們在臺南四百年的悠久時光中穿梭跳躍,感受當年臨海的蒼茫壯闊、體會明鄭時期的國仇家恨,並跟著葉石濤、李安等人,踏上尋訪府城幽靜巷弄,充滿生活趣味的文藝之旅,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都透過文學扎根在這片土地上,記錄每個時代的遊人騷客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