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林廷璋:循著皎潔月色和追思的鐘聲,歸來吧!山的少女——莎秧!

作者:林廷璋
2020/11/18
瀏覽人數:205
0
加入收藏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吳明月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莎秧的鐘」原本只是一篇1938年的報導,敘述一名原住民少女幫忙日人教師搬行李的過程。該教師接到軍令,即將去中國作戰,而這趟搬運之旅卻在颱風下山的路途時發生意外,少女失足墜溪而失蹤。這簡短的報導,卻因為其「為軍犧牲」的要素,在軍國主義的時代中開始快速傳播起來,被改編成各式文學作品,且不斷傳奇化與美化的改寫。

  吳漫沙《莎秧的鐘》即是其中之一。無論是對日本的嚮往,或是族群融合的理想,都是當時戰爭流行的思想。然而到了戰後,「莎秧的鐘」的故事又被認為是軍國主義的產物,而被醜化、淡化處理。

  當我們追溯故事如何變形時,我們能如何反省政治與殖民經驗如何影響論述與故事,並給予原本的故事新的詮釋與意義?


我很歡喜,我也要看看東京的雪與櫻花。

  昭和十三年(1938 年) 9 月,在那個「皇民化運動」正遍地開花的年代,吹拂著南國之風的華麗島上,有個不曾到過帝都、卻也無法親眼見到那兒的落櫻飄雪,來自山的少女——莎秧。她幫忙接到從軍徵召令,準備離開前往中國戰場的日人教師——田北正記搬運行李,在颱風天冒著風雨下山的途中,不甚失足墜溪而就此失蹤。

that wanaka tree

《莎秧的鐘》封面,愛國少女莎秧的形象。 (藏品/吳明月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看似純粹的義行善舉,受到當時局勢和氛圍下的刻意操作,竟被神格化後成了戲劇、詩歌,繪畫和影像等,各種具文化渲染力的藝術表現,卻也因為如此,莎秧及其以「她」為靈感所創作出的故事或劇本,才能被後人給記憶、傳唱和歌頌著。

  小說《莎秧的鐘》的作者吳漫沙,本名吳丙丁,福建省晉江縣泉州人。他是日治時期僅能使用漢文,而非以「國語」(日文)來書寫的大眾小說家。1937 年正式來臺定居後,接受徐坤泉的邀請,加入當時唯一漢文刊物《風月報》擔任編輯,並開始在該雜誌上連載漢文的白話通俗小說。或許因為他在臺中國人這個特殊身分的影響,吳漫沙曾多次進出拘留所,戰爭後期更被日軍指為「中國間諜」而短暫入獄。

  彷彿像是受到莎秧的精神感召,為紀念這位善良助人的泰雅族少女,吳漫沙以漢文白話寫下小說《莎秧的鐘》,並於昭和十八年(1943 年)由當時的南方雜誌社出版。在這部作品中,他借以日人田北正記與原民少女莎秧的「名」,從這些存在於現實中非虛構的人物向外延伸、譜寫,透過角色與周邊的人物在日常中互動之「事」,嘗試描繪出一種「縱使是來自於不同國家、或民族的人們,也都能在同一塊土地上和平共處」的美好想像。

  「同時那悠悠的鐘聲,又喚起了他們,不,是喚起了六百萬島民的一致團結,向著報國之路邁進!」

  在小說《莎秧的鐘》中,吳漫沙為這個捨己為人的山的少女-莎秧所安排的,是一個關於帝都的美夢。當眾人將她自激川河流中救起時,滿身傷痕的她,手中仍牢牢地緊握著的,是日人教師田北正記的日本刀,一把象徵著愛國勇氣,隨時願意報效國家的刀;然而,這個泰雅族的少女,無論在現實中或是隨著故事的演進,最終都沒能活著去到東京,甚至很有可能也沒機會看見,什麼櫻花盛開或白雪靄靄的景象。所謂「東亞和平」的理想,因為中日戰爭的白熱化,最後只存在字面上所編織出的夢境之中。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吳明月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隨著時間之輪不停的流轉,山的少女-莎秧的事蹟就像是一首變奏曲的動機主題,時至今日仍持續地在演化、變形,從當初刊載在《臺灣日日新報》上,標題為「番婦?流?落?,行方不明???」的報導之後,開始進行著一連串富有皇民化色彩的變奏,緊接著又在戰後,為了削弱日本化,刻意地將故事中的部分設定做了修改。從現存的文獻資料或破碎片段的口述記憶去回朔,究竟何謂真實的闡述紀錄,何謂虛構的美化加筆,那條界線早已變得模糊難究。

  山的少女-莎秧,她肯定從未料想到,自己的事蹟有一天會被寫成詩、譜成曲,卻在不同的時期背景下,被用不同的語言來讚頌;她肯定不會相信,自己的精神亦可被具象化成了一口鐘,卻早已不是當初長谷川總督頒贈給家屬的那一口鐘,就連當初自己遭難的地點現址,也僅剩下一座在戰後遭破壞的紀念石碑。

that wanaka tree

(藏品/吳明月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若褪去殖民統治與戰爭紛亂的色彩,我們能否替吳漫沙的小說《莎秧的鐘》或是那位泰雅族的少女,重新改寫出另一具有不同意義的結局:

終於,循著皎潔月色和追思的鐘聲,我們喚回的是,帶著笑顏平安歸來的,山的少女-莎秧!


★作家小傳

吳漫沙(1912-2005),本名吳丙丁,福建晉江人。吳漫沙自小即熱愛文學,作品經常刊載於報章雜誌,由於其作品富有民族思想,且常與文化人士來往,引起日本憲警注意、監視及被約談調查。1942年被指為中國政府派駐臺灣地下工作人員而被捕入獄。

吳漫沙的創作文類包括論述、詩、散文、小說、劇本等文類。戰爭時期為奠定文壇聲譽的重要階段,其運用淺顯白話文或是臺灣鄉土語言,以擅寫各地的民間軼事、奇聞、趣談著稱,文中綜合愛情、驚險、恐怖、詼諧,流露出對於女性在男性沙文主義下悲慘命運的同情,令人體會到人性的天真以及命運的無常,因此受到當時讀者大眾所喜愛,成為推動臺灣大眾文學發展的重要作家。

★延伸閱讀

營造「莎韻之鐘」神話,作為霧社事件中「蕃婦問題」的解答
探訪沙韻之鐘(上)
探訪沙韻之鐘(下)
臺北縣資深藝文人士口述歷史-吳漫沙的風與月

★觀測員簡介

林廷璋 Ryan Lin 私人圖書館「櫞?文庫」館長;獨立刊物《圈外》總編|熱愛各種形式的閱讀,偶爾寫詩,偶爾寫文。相信文字的力量,同時也懷疑所有的真理與事實。

瀏覽人數:205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