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人的魔島視野|民間文學的蒐妖庫|鬼怪的民間說唱|報紙的鬼怪軼聞|台南的鬼怪小說:以許丙丁、佐藤春夫為例
臺灣自古以來,鄉野之間流傳諸多妖魔奇譚,會記載於古老書冊當中。這些紀錄,來自於十七世紀~二?世紀之間的各種古文書。紀錄者的身份,包含漢人、日本人、西方人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份的紀錄者,都會以不同的立場與視角來檢視這些傳說。例如漢文人旅居臺灣,經常幻想島上蟄伏異獸、海中藏匿怪物。在日治時期,臺灣與日本學者也孜孜矻矻持續蒐羅、整理臺灣各地、各族群的鬼怪傳說故事。在說唱藝術、新聞報紙、文學創作上,臺灣鬼怪的文化魅力生生不息。這些古代文獻、研究調查,以及各式各樣的文學創作,即是臺灣鬼怪文化最豐厚的資產。
這種調查過程,猶如偵探搜查,爬梳這些傳說的脈絡與細節、比對各種文獻,以實際的歷史事件、地理方位、人物軌跡,進一步確認、釐清文獻中虛虛實實的鬼怪身影,是否真有其事?透過研究鯤島的鬼怪奇聞,一字一句探勘這座島嶼的奇幻歷史。
漢文人的魔島視野
臺灣在清國時代,漢文人渡海來臺,遊歷、居住島上,聽聞諸多妖精傳說,或者親眼見識鬼怪作祟之事,心生恐懼,或者帶有好奇眼光,時常賦詩為文,蒐錄諸多鄉野怪談,並將臺灣視為一座「魔島」。例如,第一位以「魔幻寫實」的筆法描繪臺灣的詩人,即是孫元衡,他將臺灣描寫為一座殘酷魔境。
清國時代的漢文人紀錄島嶼奇譚,大多是詩歌文章、遊記、日記……等等寫作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臺灣官員在編寫「地方志」的時候,經常在「災祥篇」記下各種光怪陸離之事,例如天災異象,妖物鬼物現形的事件。這些異變紀錄,依循儒家「天人感應」的政教思想,提供地方官作為「政事變化」的徵兆,作為地方施政之參考。
不管是詩詞歌賦,或者是方志災祥,這些文獻紀錄,都呈現出漢文人經常以「魔幻之眼」面對臺灣的鬼怪奇譚。儘管這種視角顯露出「中心─邊陲」的文化脈絡,但是轉念一想,這種「浪漫化」的視角,也成為當代臺灣人組建島嶼奇幻歷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灣歷史文獻叢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5。(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江日昇,其父為南明將領,自幼聽聞鄭氏事蹟,在《臺灣外記》序文中坦言成書心願:「閩人說閩事,以應纂修國史者採擇焉。」此書雖為野史,卻是臺灣歷史小說的濫觴。《臺灣外記》卷之九,曾描述澎湖火鱷之軼事。
?? 周璽《彰化縣志》第三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黃天橫捐贈)
周璽,號琢堂,廣西臨桂人,道光六年(1826)三月任職彰化縣知縣,到任還未滿四個月,因發生閩粵械鬥,因此被解職,後曾擔任白沙書院、崇文書院講席。李廷璧任職彰化知縣時,聘請周璽總纂《彰化縣志》。此書以《續修臺灣府志》、《諸羅縣志》做為藍本,以乾隆二十九年(1764)至道光十六年(1836)史事為重點,書中提及妖異,也延續儒家天人感應思想,例如〈災祥〉篇章中,周璽記錄乾隆六十年(1795):「有星墜於海(是月陳周全作亂)。」將星象與政事變化進行連結。
?? 屠繼善《恆春縣志》下集|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1。(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許丙丁捐贈)
屠繼善,浙江會稽人,字芝君,自號嘯雲居士。光緒年間,恆春知縣陳文緯委託屠繼善編纂《恆春縣志》,由汪春源、邱輔康等人探訪在地民情,歷時一年成書。書稿完成時,因戰亂下落不明,戰後才被發現,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書中除記載恆春史事,對於當地鄉野奇譚,也有涉及。例如卷中描述四重溪石門,俗稱風洞,即是鄭成功插旗之處,旗尾能預言何處有「番害」。
?? 姚瑩《東溟奏稿》(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九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許丙丁捐贈)
姚瑩(1785-1853),字石甫,號明叔,安徽桐城人,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任職臺灣知縣,兼理海防同知。道光元年(1821)調任噶瑪蘭通判,任內撫恤災民,民間稱善,並注重教化風俗,曾聽聞五通妖怪危害鄉里,因此開庭「審判」此妖。
?? 盧若騰《島噫詩》(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五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8。(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黃天橫捐贈)
盧若騰(1600-1664),福建金門人,明崇禎庚辰十三年(1640年)進士,清兵攻下金廈之後,飄洋渡海,寓居澎湖。盧若騰認為文學要以「噫」抒發心中之「氣」,因此著作《島噫詩》詩歌集。盧若騰避居金門時,也以詩文歌詠當地風俗,〈鬼鳥篇〉便描述當地墓坑鳥襲擊人的故事。
〈鬼鳥篇〉中描述永曆十六年(1662年),恐怖的鬼鳥詛咒了仕紳子弟洪興佐,乃因其性格殘暴,曾虐殺家中女婢,女婢死後化身為邪眼鬼鳥。盧若騰詩風豪邁,主張文學創作須以真實情感為基底,不應無病呻吟。所以在此詩中,也藉由邪鳥襲擊人的真實故事,以文載道,告誡人們切莫為惡:「鬼鳥飛去只三日,病人殘喘奄奄畢。知是冤魂怨恨深,拽赴冥司仔細質。年來人命輕鴻毛,動遭磔?如牲牢。安得化成鬼鳥千萬億,聲聲叫止殺人刀。」
?? 郁永河《合校足本裨海紀遊》|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0。(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許丙丁捐贈)
郁永河(1645-),字滄浪,浙江人仁和縣諸生,喜好旅遊,在1696年經金門坐船前來臺灣,探採北部硫磺,並將九個月來臺經驗寫成《裨海紀遊》,是一部詳細記載臺灣西岸、北部人文地理的專書。書中記錄臺灣地理風貌,也記載一路上聽聞的奇談軼事。書中描述橫渡黑水溝的經過,在波濤之間,曾目睹恐怖海蛇:「有紅黑間道蛇及兩頭蛇繞船游泳,舟師以楮鏹(註:紙錢)投之,屏息惴惴,懼或順流而南,不知所之耳。」黑水溝中的恐怖怪蛇,經常出現於清代文人紀錄,例如朱景英《海東札記?記洋澳》:「傳有怪蛇長數丈,遍體花紋,尾梢向上,毒氣熏蒸,腥穢襲人。」此外,郁永河在〈偽鄭逸事〉一文,也提及鄭成功軍隊中的大銅砲「龍?」,乃是飛龍化身。
?? 孫元衡《赤嵌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年。(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黃天橫捐贈)
孫元衡(1661-?),康熙四十四年(1705)調任臺灣海防同知,直到康熙四十七年(1708)轉任山東東昌府知府,寓臺期間撰寫《赤嵌集》四卷。孫元衡擅長以魔怪筆法,描述旅居臺灣的所見所聞、風土民情,創作風格也具有「魔幻寫實主義」的氣氛。在孫元衡筆下的臺灣,海中有怪物潛游,山裡有妖魔蟄伏,炎風熱氣帶來災厄與瘴癘,惡獸四處爬行,是一座生人退避的恐怖鬼島。
?? 丁紹儀《東瀛識略》(清同治十二年刊本影印)|成文,1984。(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丁紹儀(1815-1884),字杏舲,江蘇無錫人,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秋天來臺。旅居臺島八個月多,紀錄在地風情,包含疆域、習尚、物產、番社、番俗、奇異、遺聞等,寫成《東瀛識略》,同治十年(1871)再度遊臺也繼續補述此書。《東瀛識略》〈卷七?奇異〉章節中,載有諸多臺灣奇事,曾轉述萬正色行舟至雞籠山後遭遇蛇首妖魔的恐怖遭遇,或者描述島上肆虐的風妖「麒麟颶」會帶來火燒風。
??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第一冊(民國六年傳抄本影印)|成文,1983。(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倪贊元,福建政和人,貢生出身,光緒二十年(1894年)到臺灣府雲林縣擔任儒學訓導老師,期間編纂《雲林縣采訪冊》。此書是清代方志書,提供官員作為治理之參考,記載當地行政區域、風土民情。此外,許多在地妖異、奇俗也偶見於扉頁,提及物產之奇,如能控制大風的制風龜。
?? 徐宗幹《斯未信齋全集》第五冊(清代宦臺文人文獻選編)|龍文,2012。(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徐宗幹(1796-1866),江蘇人,字伯楨,號樹人,自稱斯未信齋主人,在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四月,由福建調任為臺灣道,前來臺灣任職。徐宗幹任內經歷林恭起義,平亂之後,曾輯《治臺必告錄》授予丁曰健。徐宗幹除撰寫治臺策略,在《斯未信齋全集》中,也錄有諸多臺灣風俗奇聞,抑或與戰事相關的怪譚,例如在〈君子軒偶記〉,講述嘉義地區的女鬼復仇怪事。
?? 林豪《東瀛紀事》|海東山房,1956。(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許丙丁捐贈)
林豪(1831-1918),字嘉卓,號次逋,金門人,曾將戴潮春事件寫成《東瀛紀事》,曾受林占梅之邀到潛園擔任西席,纂修《淡水廳志》、《澎湖廳志》,並續修其父林焜熿所著作的《金門志》。《東瀛紀事》除了紀錄「戴潮春事變」,在書中的〈災祥〉篇中,也提及與戰事相關的異事奇聞,例如在《東瀛紀事?災祥》,講述名為「人面牛」的妖怪。
民間文學的蒐妖庫
妖鬼故事在民間口語流傳,比漢文人的詩歌文章更加親近土地鄉野。
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將新時代的民俗學、文化人類學的精神帶來臺灣,讓這些以往被認為荒誕不經的傳說故事,有了重新被檢驗的機會。同時,日本政府為了方便統理,也開始進行大規模文化考察。對於漢人民俗信仰、怪談敘事,有片岡巖、鈴木清一郎、增田福太郎等紀錄。以往原住民各族群流傳的神話傳說,只能口語流傳,或被西方人零星紀錄,直到日治時期的研究,才讓原住民的妖精鬼怪文化,能初步以文字記載。除了政府之力,民間學者也有諸多成果,如《臺灣民間文學集》、《民俗臺灣》,都是日治時期非常重要的民間文學集錄。
在國民政府時期,許多學者也延續日治時期以來的民俗調查,前期如廖漢臣、王詩琅、黃得時、楊雲萍發表臺灣民間故事作品,或者是當代的胡萬川推動紀錄口述民間故事。原住民傳說則在族群主體性增強後,由原住民作家、學者主動記錄下屬於自己的神話傳說故事。
?? 佐山融吉、大西吉壽《生蕃傳說集》|杉田重藏書店,1923。(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黃得時捐贈)
出版於大正十二年(1923),作者大西吉壽是日本警察,另一名作者則是人類學家佐山融吉,他也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委員。兩人因對原住民文化有著濃厚興趣,於是合寫此書。書中包含原住民各族故事,講述創世神話、蕃社口傳、勇力才藝、怪異事蹟等傳說。
日治時期,當局為了方便治理原住民族,必須詳盡了解其文化歷史、風俗習慣,此書便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中誕生。書中記載的各族傳說,不乏妖怪故事,例如〈妖怪的手〉是泰雅族白毛社流傳的怪談,據說太古時期有一個女孩被「黑暗中突然出現妖怪的黑色的手,不知被帶往何處去了」,最後才在遠方大樹上被發現。在布農族則有〈妖怪求婚〉的故事,傳說一名妖怪「哈尼托」會擄走女子,想要與女子結婚。
?? 伊能嘉矩《臺灣踏查日記》下冊|遠流,2003年初版四刷。(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伊能嘉矩(1867-1925),日治時期的知名人類學家,畢生致力於臺灣原住民、人類學的調查研究。伊能嘉矩在1895年來臺之後,與任職於臺灣總督府殖產部的田代安定,共同組織「臺灣人類學會」,調查臺灣民俗、原住民的世界。《臺灣踏查日記》是伊能嘉矩踏查臺灣各地所撰寫的日記,不只呈現百年前的臺灣風土,更有原住民的珍貴紀錄,日記中也偶錄妖異故事,例如在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伊能嘉矩紀錄八罩島(望安島)的貓妖篡殿的傳說。
??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7。(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成立「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舊慣會蕃族科在1909年成立之後,積極調查臺灣原住民文化,於1915年陸續出版《蕃族調查報告書》。舊慣會的成員深入原住民村落,訪談當地族人和日本警察,藉由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式收集資料,再加上照片、地圖、插圖,有系統地撰寫而成。書中除了記載原住民生活習俗,也記錄諸多妖異奇聞。
??《民俗臺灣》一卷二號|東都書籍臺北支店,1941。(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龍瑛宗捐贈)
《民俗臺灣》為探討臺灣民俗的專門刊物,由池田敏雄提議創辦,從1941年推出創刊號,直到1945年停刊為止,一共發行四十三期的雜誌。每一期雜誌大約五十頁左右,發行量大約是兩千冊。雜誌中的文章題材豐富,廣博地介紹臺灣習俗、神明祭祀、年節歲時、占卜咒術、俗信、禮俗慣習、俚諺、傳說故事、民藝戲曲等民俗文化。雜誌中不乏妖異奇談,蒐羅一些散逸於街談巷說的妖鬼神怪傳說,如「金魅」、「虎姑婆」、「竹鬼」、「燈猴」、「椅仔姑」、「龍銀飛錢」等。
?? 片岡巖《臺灣風俗誌》|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國立臺中一中捐贈)
片岡巖,日本民俗學家,任職臺南地方法院檢察官通譯官,在大正十年(1921年)二月出版《臺灣風俗誌》(臺灣日日新報社刊行)。此書以民俗學角度,收羅了關於臺灣居民的生活禮儀、家庭社會、民俗節慶、口碑、傳聞、怪談、俚諺、歌謠、宗教等面向,是臺灣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書籍,同時也將流傳鄉野的妖怪故事,進行初步彙整。在第七集中,便以「臺灣人的奇事怪談」為分類,收錄了〈鳳山怪石〉、〈打狗奇果〉、〈一年一晝夜〉、〈蛇人島〉、〈大芋和怪鳥〉等故事。
?? 連橫《雅堂文集》第二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黃天橫捐贈)
連橫(1878-1936),字雅堂,號武公、劍花,日治時期曾編纂《臺灣通史》。在編纂《臺灣通史》期間,搜尋諸多史料,也讀到許多方志書中的怪異故事,因這些妖魔故事無法放進《臺灣通史》的脈絡,故將摘錄於《文集》、《臺灣贅談》中,進行臺灣怪譚的初步整理。在《卷三?臺灣漫錄》中,連橫摘錄釋華佑遺書、三保薑、蛇人、巨魚、安平怪物等奇聞異事。
?? 李獻璋《臺灣民間文學集》|王詩琅,1936。(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吳守禮家屬捐贈)
李獻璋(1914-1999),臺灣民俗學者、語言學家,於1930年代開始收集臺灣民間歌謠、傳說故事,並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出版《臺灣民間文學集》。此書象徵臺灣作家開始正視民間文學,賴和評此書:「不能不說是極盡臺灣民間文學之偉觀。」書中包含歌謠篇與故事篇,歌謠乃民間采風而來,故事則是經由文人改編、再創作的臺灣鄉野故事。
其作者包含朱鋒、楊守愚、黃石輝、賴和、黃得時及李獻璋等作家,例如,黃得時在〈國姓爺北征中的傳說〉中,記載國姓爺消滅鸚哥妖怪與海上龜怪的故事。林越?在〈葫蘆墩〉一文中,則描述臺中的葫蘆墩,曾有白馬、白兔妖精守護財寶。據說,葫蘆墩是一塊形狀像是葫蘆的穴地,白馬與白兔負責守衛葫蘆墩地下的財寶,只有品德高超的人,才有機會跟隨白馬與白兔,得知藏寶地點。
?? 胡萬川《台灣民間故事類型(含母題索引)》|里仁書局,2008。(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胡萬川(1947-),彰化人,清華大學中文系、臺文所教授,專研中國古典小說、神話、傳說與臺灣民間文學,著有《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等書,並且在九?年代開始主編一系列臺灣民間文學資料,包括高雄縣、彰化縣、雲林縣、臺中縣、臺南縣、苗栗縣、桃園縣等,是推動臺灣民間文學研究的重要學者。
此書是第一部依據A.T.民間故事類型來分類臺灣民間傳說的索引書,引用書籍包含日治時期的《臺灣風俗誌》、《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生蕃傳說集》等書,也包括胡萬川多年採集各縣市的民間故事,以嚴謹的理論研究,搭配文獻考察、田野調查的資料編纂而成,是臺灣民間故事類型的綜觀。
?? 李進益總編,《花蓮縣民間文學集》第二集|花蓮縣文化局,2005。(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2004年開始,花蓮縣文化局與民間共同推動當地民間文學採錄,經過兩年的探訪,由李進益總編輯的《花蓮縣民間文學集》出版於2005年。此書除了講述地民傳說,也採集到不少鬼怪故事,並藉由傳說的「變異性」,呈現花蓮地區的傳說故事是各族群的文化交錯而成,例如玉里鎮〈紅番婆的故事〉講述的雖是原住民的壞巫師,卻是流傳於閩南人之口。
?? 周宗經《釣到雨鞋的雅美人》|晨星,1995年初版三刷。(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周宗經,本名夏本奇伯愛雅,達悟族人,曾任學校母語教師,致力發揚部落文化,也長期投入蘭嶼歌謠保存工作。蘭嶼雅美族傳統文化是周宗經的創作主軸,其文字樸質,著有《三條飛魚》(2004)、《雅美族歌謠:古謠》(2011)等書。此書採集諸多蘭嶼的文化傳說、神話故事,如〈凡人與魔鬼的決鬥〉、〈椰油巫婆的傳說〉。
??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晨星,1998年初版三刷。(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夏曼?藍波安(1957-),達悟族人,2013年成立「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旨在發揚蘭嶼達悟族文化。其寫作風格質樸,富含生命力,為臺灣海洋文學代表作家。《八代灣的神話》記錄古老的蘭嶼海洋故事、神話傳說,並思索達悟族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處境。在書中第一篇故事〈貪吃的魚魂〉講述其醜無比的魚魔鬼來到家中,偷吃地瓜、芋頭等食物。
?? 霍斯陸曼?伐伐《玉山的生命精靈:布農族口傳神話故事》|晨星,1997。(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霍斯陸曼?伐伐(1958-2007),漢名王新民,布農族巒社群人,曾擔任學校教師,也從事文學創作,推廣鄉土文化,致力蒐錄布農族神話傳說,《玉山魂》(2006)榮獲臺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第一本創作《玉山的生命精靈》收羅布農族內流傳的神話故事,例如太陽神話〈眼睛被射傷的太陽〉、洪水神話〈奮勇的蟾蜍與紅嘴鵯鳥〉。
?? 馬耀?基朗著作,孫大川總策劃,《臺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阿美族》|新自然主義,2002。(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本書一套十冊,精選原住民的十族神話傳說,講述各族的傳奇故事。總策劃人孫大川(1953-)卑南族人,1993年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推廣原住民山海文化。
本書以兒童故事的風格,描述各族流傳的奇聞軼事,如在阿美族的系列書中,就收錄阿美族「種田的陀螺」、「海神娶親」、「巨人阿里嘎該」、「女人國歷險記」、「螃蟹人的秘密」等篇章。
?? 王洛夫《妖怪、神靈與奇事:台灣原住民故事》|聯經,2016。(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王洛夫,國小教師,於2014-2015年間,在《國語日報》發表一系列原住民傳說、童話故事,在2016年集結成《妖怪、神靈與奇事:台灣原住民故事》一書。此書收錄的原住民故事,包含目前官方核定的十六族與凱達格蘭族的神話故事、傳統習俗、鬼神傳說、信仰祭儀等。
鬼怪的民間說唱
古早時代,臺灣鬼怪除了以文字方式留下蹤影,另一種更普遍、與大眾更加親近的傳播媒介,即是「說唱藝術」。
民間傳說之所以能跨越地域,成為普遍流傳的故事,仰賴於民間藝人的傳唱,這就是在臺灣流傳三百多年的「唸歌」。這種說唱藝術,表演者經常彈奏月琴或者大廣弦,搭配傳統曲調的七字調或江湖調,以臺語吟唱,講述一則又一則民間故事。唸歌除了講述忠孝節義的事蹟,也一向是推廣鬼怪傳說的重要媒介。
說唱藝術除了是一種娛樂形式,同時深具道德倫理的教化意義。與鬼怪相關的唸歌,如臺灣最重要的女鬼傳說—林投姐、月裡,亦具有勸世為善之意涵。
?? 黃勁連編註,《周成過臺灣:臺灣歌仔簿》|竹林書局,1989。
「周成過臺灣」最早的文獻紀錄,是1927年以〈臺北奇案〉為名,演出歌仔戲。周成過臺灣的故事,經過不同時代的講述,劇情架構逐漸穩固。尤其是在戰後,經過說唱、歌仔戲、電影、錄音帶的傳播,周成過臺灣的故事也成為著名的臺灣民間傳說。
各版本的周成故事略有不同,以竹林書局出版的版本為例,周成渡海來臺打拼,妻子月裡為了尋夫帶著幼子來到大稻埕,沒想到周成不認髮妻,並且與小妾共謀,毒殺月裡,並將屍身丟入古井之中。月裡死後,陰魂不散,返回陽間附身在周成身上,殺死小妾之後,也留下遺書自殺。周成過臺灣的故事,與臺南的林投姐傳說類似,都屬於女鬼對負心漢復仇的鄉野奇譚,故有「南林北周」之稱。
?? 張玉成編著,《基隆七號房慘案》|竹林書局。
日治時期,印刷術發達,報章雜誌成為大眾通俗讀物,許多社會案件成為新聞報導,引起民眾議論紛紛。1934年有件震驚全島的殺妻分屍血案,俗稱「基隆七號房慘案」,兇手是「吉村恒次郎」與其妾「屋良靜」,被害者是吉村元配。此事件《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外,也被附會傳說,改編成歌仔冊、電影,流傳臺灣民間。
??《最新落陰相褒歌》|竹林書局。
臺灣民俗有「落陰」習俗,即是指「牽亡」、「請神」、「觀靈」的通靈法術,例如觀三姑、觀椅仔姑等等,能連接陰陽兩界。陽界與陰界相通,需要藉由神靈的幫忙,因此不同的儀式就要請不同的神靈降臨,也需要特別的儀式與歌謠。在《最新落陰相褒歌》中,靈媒會請「三姑」引路,落陰過橋去尋找親人。
??《二林鎮大奇案歌》|竹林書局。
日治時期,據說在昭和16~19年間,彰化的二林曾發生一件殺人案件,因為追查犯人的過程曲折離奇,引起民眾議論,許多民間說唱者將此事編寫為歌仔,穿鑿附會之下,故事更加流傳廣泛。此案件中,盧章與石阿房是好友,曾經一同被日本人徵調為軍伕,兩人回鄉後,盧章覬覦石阿房懷中鉅款,於是殺人越貨,警察後來派人扮鬼恐嚇盧章,才順利破案。
報紙的鬼怪軼聞
日治時期,報紙成為通俗媒介,會刊載許多怪力亂神的故事。這些報紙上的奇聞軼事,滿足了臺灣民眾對於鬼怪傳說的好奇心。例如,山中魔神的傳說,最早出現於《臺灣日日新報》,在1901年的〈遇魔述異〉文章中,講述魔神變幻出華麗屋舍,引誘旅人進入,實際上卻是騙人幻境。在報紙上最常出現的鬼怪報導,莫過於水鬼的蹤跡,不只篇數甚多,水鬼作祟之地也在臺灣北、中、南都有發生,可見是當時流傳最通俗的鬼怪傳聞。在《三六九小報》上的鬼怪文章,則與寫實報導有著距離,性質偏向「再創作」、「文人改寫」的風格。例如,洪鐵濤筆名野狐禪室主,承繼中國志怪傳統,在報紙上開始創作一系列「續聊齋」專欄。
??〈南部雁信「豈其鬼歟」〉,《臺灣日日新報》附冊48(影印本)|明治四十三年12月4日,1910。(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臺灣水域經常出沒「水鬼」,為了誘人下水,因此具有迷惑人心的異能,尤其會變幻成各種不可思議的型態。此報導中,臺南的北勢街(今日稱為神農街)附近的一座大橋,夜晚時刻突然出現巨大火光,一位店鋪夥計以為失火,趕緊喚人前來,沒想到火光立即熄滅,彷彿未曾出現。因為地點臨近水邊,眾人都懷疑是水鬼施加的幻術。
??〈水鬼求代〉,《臺灣日日新報》附冊12(影印本)|大正六年9月1日,1917。(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法華寺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建於康熙年間,歷史悠久。據說寺殿前有一座半月池,常有人溺斃池中,是因為池內有水鬼「抓交替」。水鬼具有變幻能力,能變成毛蟹、蓮花等等物體,誘人入水。後來,經過僧道建醮超渡,並於池邊立碑,溺斃事件才逐漸減少。
?? 野狐禪室主,〈續聊齋〉,《三六九小報》(一)(復刻本)|昭和六年5月29日,1931。(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王駿嶽捐贈)
臺灣人相信,吊死者將化身為「縊鬼」,並尋找替死鬼。據說,縊鬼被生產時的血光所汙,就會化出原形。野狐禪室主(本名洪坤益,臺南詩人)在《三六九小報》記述的縊鬼,要尋找替死鬼的時候,反而被性格大膽的戚某壞了好事。戚某在街巷間意外發現鬼模鬼樣的縊鬼,內心一點都不懼怕,反而趨前追逐,最後順利拯救差點成為替死鬼的婦人。縊鬼因而大怒,現出鬼形,並且與戚某大打一架,天明時才悻悻然消失。片岡巖在《臺灣風俗誌》曾描述縊鬼形貌:「縊死或絞死的人的幽魂是吊頭鬼,走路時頭俯前。」
?? 古圓,〈陰鬼走無路〉,《三六九小報》(一)(復刻本)|昭和五年10月19日,1930。(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王駿嶽捐贈)
清朝時代,因為人們祭祀豐厚,鬼群能在陽間優遊自在。但自從日本人統治臺灣之後,臺灣習俗開始不重視祭祀,讓孤鬼逐漸無祀,而且火車、自動車(汽車)的警笛、甚至是汽船的螺聲,都像道士的法螺響奏,讓眾鬼驚慌失措,故陰鬼逐漸從人間消失,少有人見聞。這篇文章敘述鬼怪的「湮滅史」,在現代化的文明中,怪力亂神逐漸無處可棲。不過,如同生命會找到自己的道路,鬼怪的遁走,或許是隱入人心更幽微深邃之處?
?? 畸雲,〈冤魂顯報〉,《三六九小報》(一)(復刻本)|昭和六年6月13日,1931。(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王駿嶽捐贈)
在《三六九小報》中紀載的林投姐傳說中,林投姐是一名富翁的女婢,與泉州人某甲私通,後來某甲誘使女婢偷出金帛給他,最後卻逃走。得知被騙的女婢便自縊於林投樹下。之後,有泉州人某乙,賣藝途中,遇見林投姐鬼魂,林投姐問他是否知道某甲,某乙回答是鄰鄉之人。林投?贈金某乙,並請求帶她前往泉州,但陰陽異路,如何同行?林投姐說,只要撐起一把傘,便能依附同去。最後,林投姐順利報仇,殺甲及其二子。
台南的鬼怪小說:以許丙丁、佐藤春夫為例
鬼怪故事,是創作的重要媒材。日治時期,開始有作家嘗試將鬼怪元素放入小說創作之中。
臺南作家許丙丁的《小封神》延續中國神魔小說的傳統,除了引用民間的神明信仰,更在故事中描述贔屭石龜的來歷與龜靈聖母相關。龜靈聖母雖為神靈,但其手下龜子龜孫顯然具備精怪形象,與雷震子對戰的鹿角大仙、金魚大仙也是由精怪修煉而成。故事裡除了神佛角色,也經常充斥精怪妖異的劇情。
日人作家佐藤春夫的〈女誡扇綺譚〉,則是臺灣恐怖文學之濫觴。佐藤春夫受到西方哥德文學的影響,〈女誡扇綺譚〉不只以臺南作為小說背景,更著力鋪陳古宅鬧鬼氛圍。小說筆法幽深神秘,呈現出古老府城的魔幻魅力。
佐藤春夫發表小說之後,橋爪健、島田謹二相繼以「異國情調」解讀這篇故事。九?年代,藤井省三重新詮釋小說中的人物與情節,以「民族主義」的新視角進行評論。此外,河野龍也對這篇小說進行詳細的考察,比對禿頭港、廢屋的地理方位,追尋小說中虛構與真實的疊合。
?? 許丙丁《小封神》|1986。(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許丙丁捐贈)
許丙丁(1900-1977),臺南人,字鏡汀,號綠珊盦主人,小說家、音樂家,也曾任職臺南市議員。幼年時,喜愛在廟前聽人講古,因此對於在地傳說、神怪故事充滿好奇,在1931年開始於《三六九小報》連載神怪小說《小封神》。這部小說不只是臺灣作家早期創作的本土奇幻文學,也是第一部漢字臺語長篇小說。
〈小封神〉延續中國神魔小說的基礎,尤其受到《封神演義》的影響,小說中的人物、法寶、奇術都承襲自《封神演義》。此作品特別以臺南府城為故事背景,講述各路神明的傳說與起源。小說也經常出現神妖打鬥場景,如龜靈聖母的手下龜精與雷震子之間的大鬥法,情節詼諧,並附會解釋臺南贔屭石龜的由來。具有精怪形象的金魚大仙、鹿角大仙為了報仇,也與雷震子大打出手,故事曲折,妙趣橫生。
?? 佐藤春夫《殖民地之旅》|草根,2002。(國立臺灣文學館藏書)
佐藤春夫(1892-1964),日本小說家、詩人、評論家,是大正時期的耽美派作家,代表作品有《殉情詩集》、評論集《退屈讀本》。在1920年夏季,佐藤春夫前來臺灣旅行三個多月,他將這段經歷化成文字,創作〈霧社〉、〈蝗蟲的大旅行〉等佳作,而〈女誡扇綺譚〉是臺灣恐怖文學史發展初期的經典作品,具有濃厚的哥德小說風味,筆法浪漫神秘。此篇描述臺南舊港廢屋的女鬼傳奇,日本記者「我」與臺灣友人世外民意外「撞鬼」。兩人在酒樓「醉仙閣」經過一連串討論之後,重返舊屋現場,慢慢地揭開隱藏在靈異傳說背後的家族興衰史。小說不只描述時代洪流之下的女子悲戀故事,同時也涉及日治時期的臺灣女性處境。此作品發表之時,就受到高度評價,被譽為當時日本「外地文學」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