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線
高雄文學館→愛河光榮碼頭→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港)→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西子灣風景區(打狗英國領事館)→旗津輪渡港
旗影峰頭日夕佳,鼓山只隔水之涯。
登臨好是風煙淡,極目歸帆遠浦排。
——王則修〈旗山晚眺,四首之一〉
1921年,高雄的漢詩社團「旗津吟社」舉行第一屆的徵詩比賽,題目是〈旗山晚眺〉,共徵得詩402首,由名士陳錫如選出60首佳作。其中第一名就是王則修詩作。王則修遊經高雄旗山時,見到清代砲塔的遺跡,一時感傷懷古,寫下了許多精彩的漢詩作品。
高雄舊名「打狗」,原本是平埔族馬卡道語裡「竹林」的意思(Takau)。後來漢人用臺語將之音譯成「打狗」(Táⁿ-káu),大約指稱今日鼓山到旗津港一帶。到了1920年,日本人認為「打狗」的漢字寫來不夠文雅,因此又用日文的訓讀音(Takao),改成為了今日大家熟知的「高雄」。
高雄早期從旗津的小漁村,開始漸漸擴大規模,到了日治時期,開展成現代化的港口都市,奠定了工業重鎮的基礎。六〇年代,前鎮設置了加工出口區,迎來臺灣經濟史上一次重要轉型,1970年代成為了以重工業為主的大都會,成為今日臺灣最重要的貿易港岸之一。
因為海洋與港岸的緣故,躍上世界舞臺的高雄,迎接了來自各地旅人精彩的故事,所以這條文學地景路線以「看海的日子」為主題,從位於中央公園內,宛如書海的高雄文學館揚帆出發,經過愛河及周遭歷史地景,最後匯入旗津港灣當中,在落日餘暉的海邊結束這趟旅行。一路上,我們可以讀到焦桐對於愛河的青春記憶,也可以聽到余光中對於西子灣的禮讚,又或許可以讀一讀楊青矗筆下的工人故事,經濟奇蹟的背後有多少的辛酸血汗?
我們漫步在港邊的駁二特區,見證高雄港產業與空間的巨大變化,這一座國際大港歷經了國際貿易的起起落落,許多碼頭倉庫因此閒置下來。經過市政府、地方居民與藝術家相互討論,港口倉庫再次活化,成為市民共享的休憩空間。
大船入港的繁忙,與前衛的藝術特區如何結合?21世紀高雄的新風貌,不再只是課本上的工業港都,而是在以在地文化為基礎、發展出新的人文風貌。哈瑪星碼頭、鐵道、輕軌與捷運結合,舊時代的交通樞紐與當代的科技運輸相互結合,交織成迷人的城市地景,旅人也可以透過步行,登上旗后燈塔,眺望壯闊的高雄港灣,也可以騎著單車,漫遊在旗津的濱海街道上,或者乾脆、輕鬆一點,待在西子灣的沙灘上,帶著一本文學作品,在潮汐相伴下閱讀,直到月升日落。
第一站 ☞ 高雄文學館
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前身為第一代高雄市總圖的文學館,在中央公園被綠樹環繞。
「沒有土地,哪有文學?」
高雄文學館的後門,佇立著一座裝置藝術。左側是文學家葉石濤先生與孩子們在讀書的雕像,右側是鏤刻著葉石濤名言「沒有土地,哪有文學?」等文字。這句話原本是葉石濤一篇介紹日本時代臺灣文學發展文章的標題,後來因為非常鏗鏘有力,也很能代表葉石濤本人,以及眾多臺灣文學家的終極關懷。
高雄雖然以國際港都著稱,不過這座城市也是有著非常深厚的人文底蘊。「高雄文學館」是全臺第一間以城市為名的文學館,2003年誕生,座落在中央公園的西北側,茂密的綠意森林當中。文學館的前身,是1954年落成的高雄市總圖書館,隨著藝文需求的增加、新館舍的建立,舊總圖的身份卸下後,從圖書館變身成了保存與推廣藝文活動的中心。藉由展覽、講座並與其他藝文形式跨域合作,如結合戲劇、電影及音樂演出等,展示出文學的多元樣貌。
第二站 ☞ 愛河光榮碼頭
高雄市苓雅區海邊路31號
愛河出海口,遠處是高雄港的吊臂與船隻。
焦桐出生在高雄,對於愛河有著萬般的鄉愁,記憶中的愛河雖然不甚美麗,曾經有過一段充滿「水肥與垃圾」的時代,但焦桐的初戀,可能就在愛河河畔萌生。
愛河原本叫做「打狗川」,隨著1920年代改名為高雄,又被稱為「高雄運河」。戰後在河畔有出租小船的地方,叫做「愛河遊船所」,後來陰錯陽差,成為了這條河流的名稱。而愛河的印象,除了浪漫的愛情外,在1960年代左右,因為都市化及工業化的關係,愛河一度成為了都市的污水下水道,高雄的家庭污水及工業廢水全部排放到愛河裡去,又臭又髒。不過在1970年代後,高雄市開始進行污水分流工程,繼而在九〇年代推動家戶污水下水道接管工程,終於讓愛河水源變得清澈,開始回到最初浪漫的風情。
第三站 ☞ 駁二藝術特區(高雄港)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1號
紅磚倉庫上的彩繪與前衛的藝術作品,賦予閒置區域新生命。
透早第一道日頭光
佮闊莾莾的海平線
做伙精神
芎蕉碼頭的箍絡
用汗水共打狗港
溶做一幅豐收圖
…
——陳金順〈打狗風情〉
陳金順為臺語詩人,他的〈打狗風情〉寫下了以前高雄港清晨忙碌的模樣,裡面的「芎蕉碼頭」,舊名叫「香蕉棚」,是以前香蕉產業黃金時期的集貨倉庫。近年香蕉碼頭轉型成觀光型的餐廳與賣場,與駁二特區遙遙對望。
駁二特區的前身是「接駁碼頭第二號倉庫」及附近倉庫群。駁二倉庫興建於1973年,原本是用來存放出口的蔗糖等貨物,後來因為製糖業沒落,加上臺灣產業外移嚴重,駁二及週遭倉庫逐漸遭到閒置荒廢。2000年的時候,國慶煙火移師到高雄施放,市府團隊決定重新整理閒置的碼頭倉庫,以「前衛、實驗、創新」作為主軸,改造為「駁二藝術特區」,目前已經成為一個市民假日散步休憩、參觀藝文展演的最佳去處。
近年在捷運、輕軌及高雄流行音樂中心陸續完工後,遊人可以一路從愛河畔慢慢散步,途經光榮碼頭、駁二特區,走過哈馬星歷史街區,直到鼓山渡輪碼頭、感受山、河、海交界的地貌風情。
第四站 ☞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
高雄市鼓山區鼓山一路32號
由此可見哈瑪星鐵道連接著港邊與市區的痕跡。
哈瑪星的地名,是由日文濱海鐵路中的「濱線」(hamasen)直接音譯而來。是日本人在興築高雄港的時候,填海造陸而成的新生地。曾經是高雄最早的行政中心、西部縱貫鐵路的終點站,也是舊高雄車站的所在之處。後來在日本時代晚期,市政府及車站才陸續遷移。經過了一百年的物換星移,哈瑪星雖然一度沒落沉寂,但近年在社區營造及文史保存運動下,加上駁二特區的建置、加上捷運及輕軌陸續完工,哈瑪星又換上了充滿活力的面貌。
第五站 ☞ 西子灣風景區(打狗英國領事館)
高雄市鼓山區蓮海路70號
前有海岸後有山靠,西子灣的擁有山海之美。
海峽浩蕩是前景
壽山巍峨是後臺
日月與眾星是大壁畫
更有長堤舉起了燈塔
把七海的巨舶都迎來
這壯闊的舞臺正等待
一位主角來演出
天風與海潮都在呼喚
美麗的預言正在等待
來吧!西子灣等你到來。
——余光中〈西子灣在等你〉
曾在中山大學任教多年的詩人余光中,當時宿舍就在鼓山與西子灣交會的地方,他往窗外看去,就能眺望整個高雄港。因此他寫下了這首詩,描繪了西子灣的壯麗與開闊的景色。
西子灣位於高雄的西側,鼓山的西南角。早在1876年,英國人就在鼓山南端興建了「打狗領事館」,與旗津的旗后燈塔遙遙相對。到了日本時代,日本人在此興建海水浴場,並且鑿了一條隧道,連通哈瑪星地區與西子灣。鼓山與西子灣的的夕陽美景,,加上礁石形成的灣澳,形成了令人難忘的美麗地貌。
第六站 ☞ 旗津輪渡港
高雄市旗津區海岸路10號
汪啟疆是著名的「詩人將軍」,他是海軍中將退休,大半輩子都在左營的海軍基地服務。因此對於高雄的港灣及海,有著特別深厚的體驗與情感。他特別喜愛旗津的風土,小小的島上有醉人的風景,以及深厚的人文歷史。
旗津原名「旗後」,北端有一座丘陵叫「旗山」,因而得名。旗津原本也只是一座小漁村,但卻是高雄城市發展的胎動之地。1858年,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後,開放「打狗」成為貿易口岸,於是這裡就躍升為國際商港,一時之間商賈雲集,漸趨繁榮。
旗津擁有許多「高雄第一」的頭銜,例如旗津天后宮,是為高雄第一間媽祖廟;旗津國小(打狗公學校)也是高雄第一間現代教育的小學;旗津的「旗津吟社」,是高雄第一個漢詩社團,「旗津」的地名,也是因此而來。而旗津的旗後教會,是臺灣長老教會第一間禮拜堂;而旗山上原本有一間「打狗醫館」,則是臺灣第一間西醫醫院。
旗津有著悠遠的歷史文化、見證百年滄桑的燈塔與砲塔、樸實可愛的漁村風景、美麗的沙灘、最後還有大街上美味的海鮮及小吃,走一趟旗津小旅行,身心五感都能獲得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