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共創文章
返回共創文章

【臺文天文臺】郭汶伶:臺灣人的發聲練習

作者:郭汶伶
2021/10/12
瀏覽人數:243
0
加入收藏

【臺灣的聲是什麼聲?】

  人們自在發聲之前,都有一段牙牙學語的經驗,臺灣新文學也不例外。新文學的健將之中,楊雲萍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究竟楊雲萍如何遇上白話文?讓我們跟著他,搭上那臺改變命運的火車,看臺灣人如何發聲,催生新文學。


  1920年代,楊雲萍是臺北州第一中學校的學生。套上立領的學生服,戴好黑色絨質的三線帽,陽光下,六個櫻花形狀的金釦兀自閃耀光輝。他拿著書包,從學校離開,一如往常,從臺北站搭乘機關車,順著淡水線返回士林街。

  這一天,車上的某一乘客翻閱書刊,引起他的好奇。跟自幼接觸的古典漢文以及學校的日文教學不同,書刊的語言是中國白話文,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白話文的經驗。

  事實上,這本雜誌其實沒甚麼特別的,似乎是一本婦女雜誌。他太好奇了,可是,他克服不了心理的障礙,無法向乘客詢問關於雜誌的名稱與內容。不顧列車行駛的顫動,他扭起身子,頭伸得老長,瞪大雙眼,想盡辦法看見雜誌內容。就算看不見內容,他也想看見名字。

  ──從士林站下車,他甚麼也沒得到,焦急過後的虛脫與遺憾縈繞身子。他告訴自己,下一次不要再錯過了,定要鼓起勇氣,向那位乘客詢問關於那本雜誌的事。

  好一段時間通學士林與臺北的日子,他等待那位乘客再次上車,卻再也沒等到。那位乘客翻閱雜誌的記憶,成為他的青春痛點。

  還好,有江夢筆。江夢筆跟他同輩人,長他一些,他稱他為兄。江夢筆的老家開設中藥行「江聯發人蔘行」,時常往返中國添購漢藥外,帶回數本中國白話文的文學雜誌。

楊雲萍與江夢筆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雜誌,也讀來自東京的《臺灣民報》。(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楊雲萍與江夢筆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雜誌,也讀來自東京的《臺灣民報》。(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楊雲萍有事沒事相找江夢筆,在漢藥的氣味裡,與江夢筆共讀各式各樣的文學雜誌,也讀來自東京的《臺灣民報》。在這之外,他也藉由日文,閱讀世界經典名著。

  讀得越多,他和江夢筆不再是純粹的讀者,他們握起筆,在紙上刻下白話文。對他而言,將所見所聞結合閱讀,寫成一篇篇的心得與札記,還只是練習。練習書寫,學會發聲。

  某一年,他翻開《臺灣民報》,發現報紙刊出廣為徵文的啟事。他返家攤開劄記,細細整理、挑選文字,整理成章,署名「士林雲萍生」,投稿《臺灣民報》臺北支局分社。

  這一次,練習說話,不再只是檯面底下的事,而是公眾的事。

  有了一次投稿,就有投稿第二次的勇氣。他漸漸成為《臺灣民報》臺北支局分社的熟面孔,寫新詩,也寫散文和小說。蔣渭水、陳逢源、張我軍沒有小瞧他這個後輩,鼓勵他繼續寫。

楊雲萍寫下臺灣的市井之聲,那些無法用日語或古典漢文書寫的人民,就此有了發聲的機會。(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楊雲萍寫下臺灣的市井之聲,那些無法用日語或古典漢文書寫的人民,就此有了發聲的機會。(藏品/劉青雲家屬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在新詩〈這是是麼聲〉裡,「矛盾!變則!虛偽!醜惡!和膏汗!血淚!所釀成的這是是麼聲?」,他寫下臺灣的市井之聲,那些無法用日語或古典漢文書寫的人民,在楊雲萍筆下有了發聲的機會。

  他的練習,是臺灣第一批展開白話文嘗試的隊伍,這是他的青春。

  在這批隊伍裡,賴和是不可忽視的存在。一有空閒,楊雲萍會從士林上車,經由淡水支線,轉往臺北搭乘縱貫鐵路,一路向南,直抵彰化。無論車程多久,不辭辛勞,賴和在那。賴和最喜歡領他周遊八卦山,再前往山麓的溫泉,一洗塵土,討論文學與社會。

  1943年,37歲的冬天,楊雲萍一路從士林街外雙溪的習靜樓,趕到明石町的臺北帝大附屬醫院,探望賴和。當病中的賴和強起身子,對他高聲說道:「我們所從事的新文學運動,都是沒用的!」他告訴賴和,不,等過了三、五十年之後,我們還是一定會被後代的人記念起來的。

  說完,他流下眼淚。

  戰後,楊雲萍潛心學術,研究南明史。日治時期的新文學活動,鮮少有人提起。他從另一種方式保存臺灣文化,記錄臺灣各地的風俗、草擬臺灣省通志的綱目以及擔任各項委員會的委員。

  1977年,楊雲萍從臺大歷史系退休,退休的生活跟以前一樣,他習慣看報、讀書,他在杭州南路的自宅書房,總是一身臺灣衫,戴上半框眼鏡,伏在木桌子上,看清書裡的字,專注研究。途中,一旦遺忘了某段記憶,無法座落記憶的樣貌與時間,他便按耐不住焦慮,拚命呼喚妻子月裡──「媽!」他必須透過月裡每一次的複述,重新座落記憶的實位,一次又一次拾回自己的歷史,安頓身心。

  他還記得他們嘗試寫下的新文學。

  楊雲萍告訴學生,許多的歷史文獻在時間裡遺落,研究者不可能了解歷史的全部真相,歷史是最靠不住的。也期待臺灣史的青年學者挑戰他。對他而言,每一份挑戰,隱藏鬆動知識譜系的機緣,充滿驚喜的意外。

  這些機緣不只刺激、活化他的想法,也讓他感受到活著的力量,是他拒絕服老的證明,也是他最浪漫的「豪奢」。他還在等,等人們開始談起賴和以及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他們所做的一切,絕非毫無意義。

  他很清楚,「記憶」本身便擁有撫慰人心的力量。口中的記憶是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存不存在都很難說。即便如此,「記憶」實在太溫暖了,就如他,記憶無數次餵養了他的青春與靈魂。

  而他真的等到了那一天。

  1994年,楊雲萍88歲,離開臺大歷史系十七年了。剛過生日,不足三個月,楊雲萍動身前往新竹的清華大學,參加「賴和及其同時代的作家──日據時期台灣文學國際學術會議」。這些年,學生與採訪者陸續拜訪他,總意外他一點也不像老人,靈魂滾燙,更像是躁動的熱血青年。

  每一次,有人問他,他的文學生涯從何而起?

  要從一列臺北開往士林的火車說起。

  他如此回憶,為自己的文學身世一次又一次定錨。


★作家小傳

楊雲萍(1906-2000)為臺灣史研究巨擘,亦是重要的文學家。中學時期與友人江夢筆合辦《人人》雜誌,為臺灣第一份白話文學雜誌;1932 年自日本留學回臺,展開文學創作與歷史研究的生涯,戰後獲聘為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精研南明史、臺灣史。

★觀測員簡介

郭汶伶 街道遊戲閃電布丁的發明人,臺大臺文所碩士。新北永和人,一半閩南,一半大陳血統。論文題目〈臺灣女性長篇小說的政治暴力創傷敘事(1989~2016)〉前陣子採不到野薑花覺得懊惱,這陣子決定在家裡做培根恢復能量。

瀏覽人數:243
推薦文章
標籤
我要留言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