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房間,或穿過荒野|性別的星火,在風雨欲來|工廠和紅塵,還有姊妹被遺忘|女子力圖鑑
1949年,不少女性作家隨國民政府海來臺。這些具有五四運動才氣的新知識分子,各自在專長領域發光,拓寬了島嶼女性的寫作視野。她們在威權體制的寒冬裡,一方面恪遵「反共救國」,多數書寫確實呼應了國仇家恨;但另方面,也在追尋「自我意義」,試探著閃躲父權、關心女性的人生。這是臺灣第一波的女作家寫作潮。
自己的房間,或穿過荒野
1955年,「台灣省中國婦女寫作協會」成立,名家雲集,蘇雪林、張秀亞、童真、孟瑤、潘人木、林海音、鍾梅音、劉慕沙、謝冰瑩、琦君,成員多達上百人。
隔年,婦女寫作協會出版《婦女創作集》,表面服膺「實踐三民主義、增強反共抗俄的力量,並希望集結文壇上的婦女,組成筆的隊伍」的宗旨,但事實上,創作文章已見偏離大江大海的大敘事,而多各自吐露歷經戰亂、落定島嶼之後的複雜心境。
這些女性作家,置身大時代的特殊時空,擁有較大的自主空間,也相對有餘裕思考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是臺灣性別平權的新一頁。
?《海燕集》
1953年,作家張漱菡集結蘇雪林、張秀亞、郭良蕙、艾雯、潘人木等人及自己的作品,編輯成《海燕集》,是台灣第一本女性作家選集。本展示版本為1959年的增新本。(崔右明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會員證
作家艾雯的「台灣省婦女寫作協會會員證」,1955年製發。(艾雯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第一屆文藝獎資深編輯獎獎座
作家潘人木的「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第一屆文藝獎資深編輯?獎座」(1996年)。(黨英台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假如妳要寫小說和詩,妳一年定得有500鎊的進帳,同一間門上有鎖的房間。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1928)張秀亞譯《自己的屋子》(1973)
? 張秀亞,來臺後即與丈夫分居,透過大學教書的收入,獨自養育兒女。1973年,張秀亞翻譯英國作家吳爾芙的名著《自己的房間》(出版命名原為《自己的屋子》)──女性如果要寫作,需具備獨立的經濟能力,以及一個「自己的房間」。
《自己的房間》是歐美1960年代女性主義的經典口號,也是張秀亞的文學人生實踐。
? 譯者前記
1973年張秀亞翻譯維吉尼亞.吳爾芙《自己的房間》時的翻譯後記手稿。(張秀亞家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首先出現在燭光搖曳中的就是秋姑娘,尖尖的下巴,黑亮的頭髮,耳垂上兩個小小的金耳環。她不大說話,緊抿著嘴唇。老實說,秋姑娘很乖巧的,但是她恨她,她恨秋姑娘,恨他那麼乖巧又不講話,竟偷偷的走進了她的丈夫的生活裡,並且佔據了她的位置。
可不是,那時她已經生四個孩子了,就是在她生季康坐月子,她的丈夫搬到書房去睡的時候,秋姑娘這丫頭撞進來了。
──林海音〈燭〉《燭芯》(1963)
? 林海音是《聯合報》副刊主編、純文學出版社創辦人,一生提攜諸多臺灣文壇後進,獲尊稱「林先生」。
林海音站在新時代女性的位置,反省舊社會女性的困境。〈燭〉寫一名傳統大家族的女性,長期假裝頭暈以獲取丈夫、兒子的關心。小說的底蘊,是傳統女性只能依附父親、丈夫、兒子的稀微人生。
?《她們的世界》
1973年《她們的世界:當代中國女作家及作品》書封,由林海音1968年成立的純文學出版社出版,編者夏祖麗為林海音的女兒。內容主要為夏祖麗於1970年在《婦女雜誌》期間,以兩年多時間發表的系列女作家訪問記,再加上女作家各自選文集結成書。(夏祖焯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她站著,覺得自已站在一片荒野上,那裡,沒有一座屋,沒有一株樹,沒有一塊光滑的巨石,也沒有一處平坦的土地。滿地都是荊棘夾著亂石。她要歇一下,或者靠一下,都不可能。假如她要離開這片荒野,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她自己挺身前進。」
──童真〈穿過荒野的女人〉(1958)
? 1958年,童真於《文星》雜誌發表〈穿過荒野的女人〉。女主角薇英,成長在傳統封建家庭,聽從父親安排嫁給富商以助家計。小學學歷的薇英,與高學歷的丈夫生命毫無交集,被迫離婚。薇英下定決心自主,帶著孩子穿過荒野般的日子,繼續讀書,活出自己。「穿過荒野」是女性逃脫不幸婚姻的象徵,也是外省女性遷移臺灣迎向新生活的譬喻。
◆ ◆ ◆
他不在家,真好。這時,才覺得自己屬於自己,愛怎樣,就怎樣。……他不在家吃飯,穿得漂漂亮亮的出去了。他也在為「悅己者容」嗎?除了我,還有誰「悅」他?不管他,免得他怨失去男人的自由。永恆男人的自由。
免開伙食了,真好。好像女人就是為了男人燒飯生孩子而活著似的。在怨什麼呢?妳。
──王令嫻〈他不在家,真好〉(1968)
? 王令嫻〈他不在家,真好〉,是妻子極糾結的心境。因為丈夫出門應酬而獨自在家,她雖獲得片刻自由、可以不做家事,但心思仍掛在丈夫身上,依然拘束在家庭牢籠……這樣短暫的自由,是女性真正的自由?
性別的星火,在風雨欲來
1960至1970年代,臺灣的威權當局仍全力在打壓政治異端;性別意識,有如思想寒冬的梅花,堅毅等待冒芽的時機。
1962年,郭良蕙發表《心鎖》,大口試探道德底線。雖然迅即遭到文壇封殺,但議論的餘韻不斷,情慾文學像暖流,在寒冬大衣的底部吹開一條縫。1966年,林懷民發表〈蟬〉、隔年又寫〈安德烈?紀德的冬天〉,在時髦的現代主義文字中偷渡了同性戀的情節。然後,1977年白先勇寫出《孽子》連載,男同志的幽微情感、家庭矛盾,已清清楚楚攤在社會眼前。這段期間,呂秀蓮也在號召新女性挑戰傳統社會,訴諸寫作出版的力量,把戰後女性運動推到外面。性別的各種新意識雖然零星竄出,卻是風雨欲來。
她的赤裸裸使她得變得單純起來。一切矛盾的觀念都已不復存在,她只知道自己正半昏迷地接受著一個令她醉心的男人的瘋狂撫愛,然後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將她向上推動,向上,向上,越推越高;越到高處,空氣越加稀薄,她的呼吸急促,脈搏加快,她擔心一旦到達窒息的地步時,會從高空跌下來,跌進無底的大海;她緊張而絕望地掙扎著,直到她的軀體驟然爆炸,炸成碎片,紛紛下降,下降,她不由自主地呻吟起來,她感到世界已毀。生命已盡。……
──郭良蕙《心鎖》(1962)
? 郭良蕙,1962年,於《徵信新聞報》發表《心鎖》,大膽描述女性情慾、生動刻畫亂倫及性愛情節。「中國婦女寫作協會」立刻開除郭良蕙的會籍,隔年《心鎖》列為禁書,25年後才解禁。郭良蕙撬開了臺灣保守社會的「心鎖」,觸動所有人都有的情慾,擴大女性書寫的疆界。
?《文星》16卷2期
1965年《文星》通卷92期,本期內容有陸嘯釗〈從「心鎖」到「林絲緞影集」〉一文,談論藝文創作的自由,政府不該封禁此二書。(林瑞明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二十?心鎖?禁閉郭良蕙?沉??得雪〉剪報
1982年5月5日陳長華於《聯合報》刊登的訪問。文中也再次為作家申明強調二十年前的「心鎖」,主要探討的問題之是「性」在人生所佔的地位到底重不重要?作者想藉各種角色的發展,?調了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扎和矛盾。(姜穆(牧野)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先做人,再做女人。
──呂秀蓮《新女性主義》(1974)
? 呂秀蓮,1971年以27歲之齡,發表演講「男性中心的社會該結束了吧!」隔年再喊出「新女性主義」,主張「先做人,再做男人或女人」。1976年創辦「拓荒者出版社」推廣女性主義知識、成立「保護妳專線」服務高雄加工區女工。幾年後呂秀蓮因美麗島事件入獄,但更多有志女青年站了出來,李元貞、顧燕翎等等,點燃了長期的女性平權運動火苗。
?〈三百萬〉手稿
1979年美麗島事件後,呂秀蓮被羈押在獄中,1985年出獄。坐牢期間呂秀蓮以衛生紙來創作小說,其中四張「衛生紙稿紙」由本館修復典藏。題名〈三百萬〉即為後來出版書籍《三個女人的故事》,以三位原為大學同班的女性,在不同人生發展道路上,互相傾訴對照所處心境。(張秀亞家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三個月零十天以前,一個異常晴朗的下午,父親將我逐出了家門。陽光把我們那條小巷照得白花花的一片,我打著赤足,拚命往巷外奔逃,跑到巷口,回頭望去,父親正在我身後追趕著。他那高大的身軀,搖搖晃晃,一隻手不停的揮動著他那管從前在大陸上當團長用的自衛槍。他那一頭花白的頭髮,根根倒豎,一雙血絲滿布的眼睛,在射著怒火。他的聲音,悲憤,顫抖,嘎啞的喊道:畜生!畜生!
──白先勇《孽子》(1977)
? 白先勇《孽子》雖非臺灣最早的同志文學,卻有最突破時代的震撼內容。1977年7月起在《現代文學》連載,1983年結集出版。主角男孩阿青,因為同性戀的身分被軍人父親發現而離家,發現了新公園(二二八公園)這個同志專屬的祕密王國,彼此互相身心慰藉,建立新的家庭認同。《孽子》逼使社會看到同志的邊緣處境,也預告了性別書寫的下一輪盛世將至。
?《現代文學》雙月刊1期(復刊)
1977年7月1日復刊的《現代文學》雙月刊第一期。發行人為白先勇,也開始連載其長篇小說〈孽子〉,至第12期暫告一段落。下半部則連載於新加坡《南洋商報》至1981年完結,最後在1983年由遠景出版單行本。(李魁賢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工廠和紅塵,還有姊妹被遺忘
女性並不只有知識份子、中產階級。呂秀蓮「保護妳專線」的對象女工,正是臺灣經濟轉型期的基層大隊。1966年,臺灣第一處加工出口區設在高雄前鎮,農村頓成經濟奇蹟下的經濟遺跡,子弟奔向城市討生活。女孩呢?義務教育一畢業就直接帶著行李向工廠報到。還有,來自遙遠山海的原住民女孩,被誘拐去從事性工作。都會的車水馬龍,單調的生活和無奈的心思,文學,總還記得被社會遺忘的這一塊。
經過昨天這一天,覺得自己是一個能賺錢的大人了,可是早上對著鏡子梳頭,竟對自己很陌生;怎麼還是清湯掛麵的學生頭?唉!畢竟國中剛畢業一個多月,才足十六歲呢。
我學同寢室的女孩把藍色的圓帽包在頭上,跟她們去上班。八點是交班的時間,一群一群包藍帽子穿暗紅夾克的女工從各棟樓上的寢室下樓來,到各工廠換班去了。
──楊青矗〈龜爬壁與水崩山〉《工廠女兒圈》(1976)
? 楊青矗《工廠女兒圈》,一篇一篇的女工臉譜,性別、職位,構成雙重剝削,同工不同酬、職務性誘姦,都是基層的悲情;然而,也因為外出謀生、經濟自主,女孩也才有可能擺脫農村宿命、找到改變人生的機會。
◆ ◆ ◆
當老鴇打開營業燈吆喝的時候
我彷彿就聽見教堂的鐘聲
又在禮拜天早上響起
純潔的陽光從北拉拉到南大武
灑滿了整個阿魯威部落
當客人發出滿足的呻吟後
我彷彿就聽見學校的鐘聲
又在全班一聲「謝謝老師」後響起
操場上的鞦韆和蹺蹺板
馬上被我們的笑聲佔滿
當教堂的鐘聲響起時
媽媽,你知道嗎?
荷爾蒙的針頭提早結束了女兒的童年
當學校的鐘聲響起時
爸爸,你知道嗎?
保鏢的拳頭已經關閉了女兒的笑聲
再敲一次鐘吧,牧師
用您的禱告贖回失去童貞的靈魂
再敲一次鐘吧,老師
將笑聲釋放到自由的操場
當鐘聲再度響起時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
我好想好想
請你們把我再重生一次……
──莫那能〈鐘聲響起時──給受難的山地雛妓姊妹們〉《美麗的稻穗》(1989)
? 莫那能,排灣族詩人。1960年代,原住民社會經濟條件不佳,經常有人口販子到部落拐賣女孩到臺北當「雛妓」。莫那能的妹妹,就是這樣的遭遇。這首詩深刻描寫原住民少女被迫性工作的場景、心境與反省。
1980年代後期,婦女團體、原運團體及教會,共同發起了救援雛妓運動,1988年發動「華西街大遊行」引發關注,促使政府在1995年通過《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終結雛妓販賣的現象。
∞ 女子力圖鑑 ∞
卅二年前
新郎捧著荊棘(也許他不知)
當做一束鮮花贈我
新娘感恩得變成一棵樹
鮮花是愛的鎖
荊棘是怨的鐵鏈
我膜拜將來的鬼籍
冷落爹娘的乳香
血淚汗水為本份
拼命地努力盡忠於家
捏造著孝媳的花朵
捏造著妻子的花朵
捏造著母者的花朵
插於棘尖
湛著「福祿壽」的微笑
掩飾刺傷的痛楚
不讓他人識破
當心被刺得空洞無數
不能喊的樹扭曲枝椏
天啊 讓強風吹來
請把我的棘鎖打開
讓我再捏造著
一朵美好的寂寞
治療傷口
請把棘鎖打開吧!
──陳秀喜〈棘鎖〉(1975)
永遠的姑媽:陳秀喜
陳秀喜,1921年生,青少年開始寫作日本俳句與短歌,一生創作逾三千首。戰後開始學習中文,五十歲寫下第一首中文新詩,1971年擔任「笠詩社」社長。為人海派,提攜後輩,文壇暱稱「陳姑媽」。最有名作品是〈台灣〉,被李雙澤改編為經典政治歌曲〈美麗島〉。陳秀喜感情之路不順,曾因丈夫外遇陷入情緒絕境,〈棘鎖〉描述受婚姻拘禁的心靈苦楚。
? 陳秀喜詩集《灶》
此為1981年12月春暉初版。由於詩人的婚姻遭遇與生命經驗,在詩作中多帶有母性孕育萬物與女性意識批判傳統壓迫等特性。其中收錄的〈棘鎖〉和〈灶〉即是分別描述傳統婚姻對女性的桎梏枷鎖,與女性受孕到生產之身心苦痛過程。(李魁賢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笠》詩刊42期
1971年發行之詩刊,封面為詩人白萩之作。自此刊開始,版權頁皆有社長:陳秀喜之名,直至其1991年2月逝世卸任。這段期間也是詩人移居關仔嶺,命自宅為笠園,更積極扶植後進。逝世後,家屬設立「陳秀喜詩獎」,從1992年起,於每年?親節頒獎,?2001年?,共10屆。?勵過杜潘芳格、利?芳、江文瑜、張芳慈、江?得、詹澈等後輩詩?。(財團法人台北市巫永福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心靈花園的園丁:薇薇夫人
薇薇夫人,本名樂茞軍,曾擔任國語日報社社長、在《聯合報》開設「薇薇夫人專欄」長達26年。「薇薇夫人」家庭版與女性讀者交流私密煩惱。在精神科學及心理諮商還不成熟的年代,薇薇夫人是臺灣女性幽微生命故事的傾訴管道,由於兼顧家庭與事業的形象良好,薇薇夫人是當時女性崇拜的典範。
?〈傳統與志趣〉手稿
此篇收錄於薇薇夫人的《一個男人的成長》書中。她認為無論男性女性,每個人都應該發揮天賦,朝自己的志趣前進才對,不必拘泥於性別刻板印象。(九歌出版社蔡文甫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 ◇
自由不羈的靈魂:三毛
三毛,本名陳??平,因不適應中學體制,離校自學、開始寫作。就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24歲遠赴至西班牙留學,結識荷西,一同前往撒哈拉沙漠,結婚定居,寫下暢銷數十年的《撒哈拉的故事》與《哭泣的駱駝》等書,成為女性流浪天涯、追尋自我的代名詞。三毛也是漫畫《娃娃看天下》瑪法達的翻譯者,以及多首民歌如〈橄欖樹〉的作詞人。淒美愛情、浪跡旅行,影響好幾個世代的兩岸女性。
?〈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項鍊〉手稿
此為三毛《我的寶貝》其中一篇。講述生活在西雅圖的那段期間,認識舊貨商阿富汗人哈敏,離開前買下其妻子項鍊的故事。收錄在《我的寶貝》中。(陳田心、陳聖、陳傑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阿富汗人哈敏妻子的項鍊
三毛收藏品之一,三毛準備離開西雅圖前,向常常去的舊貨商阿富汗人哈敏道別,也因此有機會買下哈敏口中念念不忘的「我太太的」項鍊。相關故事收錄在《我的寶貝》中。(陳田心、陳聖、陳傑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還是鎖住了(刻有「長命百歲」)
三毛收藏品也有不少具中國文化傳統的物件,像是此件中國鎖項鍊,上面刻有「長命百歲」四個字。是金庸的太太送給她的禮物。相關故事收錄三毛的著作《我的寶貝》中。(陳田心、陳聖、陳傑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幸福的盤子之彩繪瓷盤
三毛收藏品之一,是在丈夫荷西的出生地—西班牙安達露西亞地區所購買的第一個彩繪瓷盤。是他們婚後第四年終於存購錢買下一棟附有花園的小平房,三毛也開始學習婆婆以磁盤壁掛?飾,也是見證與先生兩人組成自己小的開始。相關故事收錄在《我的寶貝》中。(陳田心、陳聖、陳傑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皮質水壺
三毛常於旅居國外期間,藉由蒐藏物件代表不同時空際遇中與人的相遇。而這是其中一件,皮質的水壺,與三毛在〈我的寶貝〉中提及的酒袋有些類似,都是用在旅途行徑中。當時許多讀者也都藉由三毛的旅遊冒險與其蒐藏物件其中深藏的故事,隨著飛行漫遊世界各地。(陳田心、陳聖、陳傑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