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返回文學展示

洶湧的溫柔──臺灣大河小說捐贈展

承繼:流淌在土地的淚痕
作者:哈囉哈

李喬東方白姚嘉文陳燁Q&A

1980至2000年前後,伴隨著社會肅殺氛圍的鬆綁,解嚴、本土化運動的興起??,作家們開始透過文字拆解專制威權的象徵秩序,填補過往主流歷史敘事中的縫隙。本區將展出李喬「寒夜三部曲」、東方白《浪淘沙》、姚嘉文《台灣七色記》、陳燁《泥河》作品等。


 

 

李喬(1934- )

 

 

本名李能棋,苗栗人,新竹師專畢業,任職於中小學及苗栗農工職校長達28年,並曾主編《台灣文藝》。創作以小說為主,作品傾向「偏重在社會大眾生活面的描繪,為無告的小民作微弱的代言。」題材多觸及生命的痛楚和無奈,不僅描寫人生苦難,更將苦難昇華為救贖的人性,因而富有哲理思考。其基於臺灣歷史、族群的使命感,創作系列長篇大河小說,不僅記錄庶民生活史,也反映臺灣人的集體心理,為臺灣人的精神發展留下重要見證。

 

?? 寒夜三部曲

全書包含《寒夜》、《荒村》、《孤燈》三部長篇,其內容、主題、人物、時空背景各有不同,但卻是以彭、劉兩個家族入墾蕃仔林到定居,繁衍子孫的過程,家族史間雜著重大臺灣史事件,使三部作品時代相續,情節、人物互相照應,形成如長河般延續的家族故事。根據李喬自述,《寒夜》寫的是土地的故事,《荒村》講的是臺灣人民如何抵抗不義強權,至於《孤燈》則是回歸故鄉與大地合一。全書約百萬字,隱約鑲嵌著作者個人的家族故事,亦與臺灣整體命運緊密扣連。

 

人,是土做的,人離不開泥土;愛泥土,依賴泥土,沒有泥土就不能過活,人總是為泥土拼命。將來,人還是要回到泥土裡。

──李喬《寒夜三部曲?寒夜》

 

??《一八九五 乙未》電視劇片頭|2008(出品/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客家電視台;導演/洪智育;音樂/青睞影視製作股份有限公司、鄭偉杰;改編/李喬小說《情歸大地》;影片提供/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

 

 

 

?? 李喬〈寒夜三部曲第1部:寒夜(一)〉手稿|本館所典藏之《寒夜》手稿共3冊226頁,這同時也是李喬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描寫早期農民開山拓土之艱辛,及其在臺灣被日本統治後,武裝抗日的過程。全書圍繞著對土地執著的依戀。(李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李喬〈寒夜三部曲第2部:荒村(一)〉手稿|《荒村》手稿共8冊551頁。以抗日農民劉阿漢為主角,描寫日治時代中期,文化協會的分裂、農民組合成立等非武裝抗日活動的經過。(李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李喬〈寒夜三部曲第3部:孤燈(一)〉手稿|《孤燈》手稿共10冊570頁。描寫二戰結束前後,臺灣山村人民困苦的生活,以及臺灣青年前往南洋作戰的經過,刻劃出大時代下臺灣人血淚交織的面貌。(李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齊邦媛〈李喬《寒夜三部曲》中難忘的人物〉手稿|此文為齊邦媛教授於德萊茵河旅次途中所寫就,她詳述《寒夜三部曲》精簡英譯計畫進行的經過,並自陳試圖在國際文壇捍衛這部作品的強烈心情:「我們堅持保衛的是這本書對臺灣史的意義,以及它在人類無情的開發史中對於邊緣人物所顯現的終極關懷。」透過齊邦媛、王德威與劉陶陶三位教授的協助,精簡為30萬字的《寒夜三部曲》以Wintry Night題名,在2001年由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出版。(齊邦媛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手稿|《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上冊手稿,共588頁。描述1947年2月27日緝菸人員在查緝私菸時誤擊菸販林江邁,造成全臺民眾大規模反抗政府運動,而引發二二八事件的悲劇。作者鉅細靡遺敘寫全臺菁英入獄、喪命,乃至遭受慘絕人寰的屠殺;並藉由小說人物紀念事件中的受害者,例如在花蓮鳳林的「張期朗」,便是受難者張七郎醫師。(李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李喬〈「埋冤?一九四七」種種〉手稿|本文為李喬在《埋冤一九四七埋冤》發行出版之際,所自述之創作心路歷程。他提到,《埋冤》曾讓他陷入史實與文學的糾葛,經過長達一年的思考才下筆;他將「呈現二二八的全景,並釋放其意義」視為生命的天職,如同對臺灣母土的債務,而完成這部作品,可以說是「我債已了」。(李喬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東方白(1938- )

 

 

本名林文德,臺北人,加拿大莎士卡其灣大學工程系博士,曾擔任加拿大亞伯達省政府水文工程師,長期旅居加拿大。創作以散文、小說為主,風格受到心儀作家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等人影響,重視文字中所蘊含的思想性,因而得以超越時空,豐富作品的內涵與層次。

 

?? 浪淘沙

東方白投注十年完成,超過130萬字,全書分為「浪」、「淘」、「沙」三個部分。透過丘雅信、江東蘭、以及周明德、金姑娘等主要人物,連結三大家族與多個族群,描寫臺灣自1895以迄當代,百年來的人事滄桑與離合悲歡。一方面映現外在勢力(浪)如何不斷「淘」洗臺灣人民(沙),同時也超越時空侷限,呈顯作者對人道精神的謳歌與至善境界的追求。


 

那廣闊的淡水河在陽光下閃閃爍爍地顫抖著,河面漸遠漸窄,最後消失在帆牆林立的群船之中。河的右邊,矗起在那片沙洲之上,便是那蒼翠的觀音山??。

──東方白《浪淘沙》

 

 

?? 東方白《浪淘沙》|臺北:前衛出版社,1991年。

《浪淘沙》初版於1990年,其後分別於1991、1994、1996、以及2005年多次增修改版。例如在1991年修訂版中,正文前新增了東方白的〈修定版序〉,正文後則修訂〈東方白作品書目〉、〈東方白寫作年表〉,並增編1991年的作品出版訊息。在在均顯示了作者對此作的慎重與珍視。(東方白捐贈 /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東方白《浪淘沙》手稿|東方白於1979年開始動筆書寫《浪淘沙》,於1989年完成,共1667頁,超過130萬字,期間還曾為憂鬱症所苦,一度停筆。故事從1895年日軍征臺寫到現代,時間跨越百年,空間則遍及東亞、東南亞地區,小說主角丘雅信、江東蘭、周明德,分別代表歷史上三個真實人物:臺灣第一位女醫生蔡阿信、前新竹中學校長張棟蘭及前成功中學教師陳銘德。作者與其在加拿大相遇,在取得他們同意之後,把三個家族的故事串聯交織成大河小說。(東方白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東方白〈《浪淘沙》創作什記(一)〉手稿|此為《浪淘沙》的創作筆記。東方白在寫作前下了許多苦工,例如訪談、蒐集史料、田野調查及整理民俗諺語等;此外,他也閱讀了大量經典文學作品,例如托爾斯泰、芥川龍之介及曹雪芹《紅樓夢》,且一一筆記並析論。由此可看出作者將寫小說當做水利工程,除了事前準備、中間還不間斷書寫創作日誌、創作什記、加上初稿、草稿,由此完成磅礡的大河小說。(東方白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蔡阿信致東方白信函|1979年3月22日。

為了撰寫蔡阿信的故事,東方白曾與其通信,並進行多次訪談。根據東方白在信封留下的註解,這是蔡阿信給他的第一封信。從內容可得知,此時兩人尚未見過面,這或許是蔡阿信在信紙左下角貼附照片的原因。東方白原本似乎打算於當年夏季前往拜訪蔡阿信,以便詳知更多其生平故事;蔡阿信則體貼回覆,東方白不應該為了寫作犧牲與家人共度的珍貴假期,故而提議改為她在4月復活節假期間前去與東方白會面。(東方白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東方白訪問蔡阿信之卡式錄音帶|1979年8月4日至6日,東方白終於得以與蔡阿信進行面對面的訪談;3天當中,留下6個卡式錄音帶,記錄了蔡阿信的生平點滴,成為小說家筆下的重要素材。(東方白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姚嘉文(1938- )

 

 

彰化人,韓國韓京大學名譽法學博士。他以律師身分從政,參與黨外民主運動,因美麗島事件而入獄;在獄中大量閱讀臺灣史文獻與相關著作,斟酌歷史和小說之間的虛實,鑽研歷史小說的敘事模式,從而完成「最有體系的長篇歷史小說」《台灣七色記》,力求準確重現臺灣先民的集體記憶和歷史意象,也據此奠定其在臺灣文學與歷史書寫的定位。

 

?? 台灣七色記

「台灣七色記」共7部14冊,另有一冊《前記》。故事從公元383年寫到1984年,時間縱深長達1600年,書寫先民跨越黑水溝來臺之後,對抗強權,追求民主獨立的故事,深刻突顯動亂年代下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全書約300萬字,由七個長篇系列組成,每部以一個顏色為標記:《白版戶》、《黑水溝》、《洪豆劫》、《黃虎印》、《藍海夢》、《青山路》、《紫帽寺》,依照時代序列,透過不同的人物、情節、場景,連綴成幾近完整的臺灣歷史。

 

一個失去記憶或記憶失真的人,不能有完整的經驗,於是他不能有完整的生活。一個人這樣,一個民族更是這樣。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前記》

 

 

?? 姚嘉文〈七色記〉手稿|這是姚嘉文整理《七色記》系列小說的筆記。依照筆記本內目錄,共分12項,分別是「參考、日程、寫作、作品、命名、主題、章節、寫作、計劃、歷史、結構、ideas」;詳細記錄參考書目、工作日程與構思經過,以及作者自1979年12月13日入獄至1987年1月在獄中的寫作時間安排,並以表格呈現《七色記》系列小說的構思日期、工作月數、章節數、總字數等資訊,為作者從構思到完稿的創作過程留下詳盡資料。(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姚嘉文〈背景思想〉手稿|這是姚嘉文準備書寫《七色記》前,閱讀與清代相關資料的讀書筆記。他在筆記內摘錄了錢穆《國史大綱》、鄧拓《中國救荒史》等書籍中與清代思想、發展有關內容,並以紅線標示重點與註記頁數。(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前記》|臺北:自立晚報,1987年。(李魁賢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姚嘉文〈台灣七色記(初稿)〉手稿|此為《台灣七色記前記》初稿,共分六個章節,包括:「回憶與期待」,主要是作者獄中生活瑣憶;「一千六百年」闡述其如何鎖定《七色記》之時間範圍;「萬紙染色」記錄用萬張稿紙寫出七色記的方法;「向?標竿直跑」敘述自身確定寫作方向後的心境和創作過程;「歷史與歷史小說」論述作家對歷史與歷史小說的看法;「虛幻與真實」則為作者內心情感的投射,書寫其在創作與現實的魔幻之間如何帶回「吾祖吾士七廂繽紛的各種故事」。(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姚嘉文〈白版戶(初稿)一〉手稿|(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趙天儀〈歷史小說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讀姚嘉文著「白版戶」有感〉手稿|此為學者趙天儀討論《白版戶》的評論手稿。作者認為姚嘉文在《白版戶》中展現嚴實的歷史考據功夫,以此為基底,使用楚辭、易經、算學、清談等資料完整建構魏晉南北朝架構的歷史小說。而大量的歷史文獻和中國古典小說敘事手法並沒有束縛小說,雖然人物比較扁平,但作家卻能巧妙融合文言、白話、河洛等不同語言,造就「一部可讀性很高,具有親和力的現代化的歷史小說」。(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姚嘉文〈黃虎印(初稿)一〉手稿|(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呂昱〈兩種心情──簡談姚嘉文的「黃虎印」〉手稿|此為呂昱評論《黃虎印》的文章手稿。呂昱首先提及了他與姚嘉文在獄中的情誼,以及如何合作送出《洪豆劫》手稿;後半部則分析《黃虎印》的優缺點,認為人物較不具象,但是小說充分以象徵式的語言和大量歷史資料呈現臺灣悠久的歷史發展,以歷史小說而言開創了許多可能性。(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楊青矗〈藍海已非夢──讀姚嘉文嘗試為台灣尋找去向的小說「藍海夢」〉手稿|此為作家楊青矗評論《藍海夢》的手稿。楊青矗首先描述姚嘉文曾與其談論以國民黨與黨外人士子女的衝突戀情,作為談論《藍海夢》的引子;接續論及姚嘉文在小說中所設計的意象明確,有別於其他象徵運用含糊不清的情況,認為小說中以方向取名的篇章已經指引臺灣未來走向,能夠供臺灣人民參考。(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台灣七色記〉報紙連載|(姚嘉文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陳燁(1959-2012)

 

 

本名陳春秀,出身臺南世家望族,任教於建國中學期間,因教學風格獨特,而獲得「麻辣教師」的稱號。陳燁曾自言,她寫作是為了「忠實地記錄這塊土地上的人們,曾經如何努力地生活」。創作根源來自其獨特的身世背景與生命歷程,多以內在掙扎、家族、臺灣歷史為題材,亦擅長書寫性別意識與情慾解放。風格濃烈纖麗,不僅充分展現女性創作者自我解放的歷程,也為臺灣書寫的女性史觀留下精彩紀錄。

 

?? 泥河

陳燁在1984年撰寫《泥河》,1988年連載於《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9年出版單行本,2002年改版為《烈愛真華》。全書分為〈濃霧河岸〉、〈泥河〉、〈明日在大河彼岸〉三部,以府城標的物「運河」為舞台背景,述說二二八事件後,一個府城大家族的黯黑淪亡史。故事環繞著城真華、林正森與林炳城三位主人翁開展,在鬥爭與情愛、受苦與救贖間,含融歷史意識、土地認同與兒女情愛,展露女性書寫中鮮少表現的政治關懷與意識形態批判。


 

那兩旁的白牡丹紛紛綻放,香氣濃烈得使她醺醺欲醉;她踽踽行在那個河岸上,泊船靜靜地依偎在運河裡。

──陳燁《泥河》

 

 

?? 陳燁《泥河》|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9年。

本書不僅摻入作者個人的家族故事,更融合了府城歷史以及大時代的共同記憶,充分呈現大家族的恩怨情仇。此外,這也是第一部從女性角度探討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創傷的小說,作者以女性的弱勢處境,編織出近代臺灣歷史的錯亂與動盪,為解嚴後呈現二二八的重要力作。(陳燁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陳燁《烈愛真華》|臺北:聯經,2002年。

本書改寫自《泥河》,故事圍繞著臺灣世家的鬥爭與情愛,受苦與希望,充分呈現府城赤崁大家族的恩怨情仇。關於改寫,陳燁曾自述:「重新改寫《泥河》有兩個要點,一個是找到了把小說寫得『好看』的關鍵;另一個是我必須要透過文學寫作,跟我父親達成一種和解。」(陳燁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 陳燁〈赤崁編年?第二章 浪華悲歌〉手稿影本|1992年,陳燁開始傾力撰寫長篇家族系列小說「赤崁故事」,嘗試以不同於男性作家的手法,書寫具有史詩氣魄的大河小說。本作即為其中一章,描寫日治時期府城地區一個養女的婚戀故事。曾刊載於《文學臺灣》第10、11期。(文學臺灣雜誌社捐贈/國立臺灣文學館典藏)

 


 Q&A 

Q:字數最多的大河小說是哪一部?

A:《台灣七色記》,姚嘉文著。

姚嘉文所寫《台灣七色記》共7部14冊,另有一冊《前記》,合計15冊,是臺灣大河小說中規模最大的一部,總計超過三百萬字。全書出版於1987年,由七個長篇系列組成,每部以一個顏色為標記,依照時代序列,連綴成幾近完整的臺灣歷史。

Q:陳燁的《泥河》是以臺南府城的哪一個重要地景為故事舞台背景?

A:臺南運河。

陳燁在1984年撰寫《泥河》,1988年連載於《自立晚報》本土副刊,1989年出版單行本,2002年改版為《烈愛真華》。本書雖未以多部曲的形式出版,但仍以府城著名地景「運河」為舞台背景,述說二二八事件後,一個府城大家族的黯黑淪亡史,由家族命運映照臺灣歷史,帶入女性書寫的關注。


?? 臺南運河|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林炳城沿著安平路的運河岸,踽踽行著。大雨初歇的夜空,睜睜閃閃幾粒疏星,飽吸水氣的大地幽靈,影影魆魆地緊跟在他背後。

──陳燁《泥河》

上一篇
萌芽:探勘大河源頭
下一篇
新聲:一條蜿蜒奔騰的緞帶
照片展示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