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台灣文學基地
地址:100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自立晚報社舊址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齊東老街口
地址:齊東街和忠孝東路交叉一側入口處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北 / 為城市找回了一座時代精神

為城市找回了一座時代精神

by文學小編
2022.09.16
209 次點閱
2
0
主題介紹

路線
臺灣文學基地→自立晚報社舊址→齊東老街口(及街口老樹)

 

「臺灣文學基地」的故事,要從它的前世───齊東街日式宿舍群的保存說起。

齊東街位於臺北的「城東」地區,清朝的時候叫作「三板橋街」,是從艋舺通往錫口(松山)運送糧食物資到基隆港的米道。大約在1920年代左右,這裡興建了許多日式宿舍,形成了「幸町文官宿舍群落」。戰後日式宿舍由臺灣銀行及中央政府接收,人稱「老虎將軍」的空軍總司令王叔銘也曾經住在這裡。

2000年前後,社會對於文化地景的保存意識,隨著「社區總體營造」在各地的推動與實踐,使社區鄰里透過「共同體」意識的凝聚,漸進啟蒙了大眾對於歷史記憶、共同生活環境的溯源與守護行動。同此世紀之交,都市也面臨現代化擴張的與人口倍增的壓力,強大的開發需求,使得各地許多公有所屬的土地和老舊建物,面臨被剷除變賣的命運。

當時生活在齊東街附近的居民,也深切感受到周遭環境不斷被「拆屋砍樹」的無奈。於是,決定從保護社區老樹開始行動。

2002年,齊東街居民成立了「齊東文史工作室」,倡議日式宿舍群與院落大樹的保存,先後以十數年的光陰,從保存、修復到再利用,完整實踐了在地居民「由下而上」推動文化資產創生再造的歷程。

2014年,兩棟由國立臺灣文學館所屬的日式建築在完成修復後,正式揭幕命名為「齊東詩舍」,開啟了推廣臺灣文學的新頁。

2020年,齊東街53巷的五棟歷史建築修復竣工後,使原本兩棟「齊東詩舍」建築更具聚落完整性,是全臺少數日式宿舍建築群完整保存的區域,也是《文資法》通過後,第一批採面狀保存的日式宿舍群。在延續文學推廣的基礎上,七棟歷史建築共同轉型為「臺灣文學基地」,結合在地的歷史脈絡,講述臺灣文學的故事。








 

第一站 ☞ 臺灣文學基地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C:\Users\user\Downloads\FIX_7545.jpg

 

詩人周夢蝶,經常在齊東街所在的臺北城東一帶往來,有如行吟詩人的形象。他經常到附近的善導寺禮佛,在詩作〈十三朵白菊花〉中,他在佛寺購買了菩提子唸珠,寫下充滿禪意的詩句。而除了周夢蝶以外,詩人林泠、向明等,也都曾逡巡於此、創作於斯。城東是詩人們的謬思之地。

但在2000年左右,齊東街的日式宿舍即將遭到拆除,在地居民紛紛站出來保護老樹及老屋,後來許多文化界人士紛紛加入,同心協力促成了齊東街歷史風貌的成功保存。最後,詩人們的生活記憶及步履,也就這樣保存了下來。

齊東街日式宿舍群於2014年修復完成,開幕後第一檔的展覽活動,就獻給了當年逝世的周夢蝶。而此歷史空間,於是以「詩」為名,命名為「齊東詩舍」。2021年,齊東街53巷上其餘五棟歷史建築修復完成,齊東詩舍擴大為「臺灣文學基地」,以創新與文化傳承為精神,持續促成文學創新、文學轉譯與跨界改編的推廣,為臺灣培育出更廣闊面向的讀者與創作人才。


 

第二站 ☞ 自立晚報社舊址

自立晚報舊址: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今門口有石獅子的大樓)

C:\Users\Haruka\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Word\DSCF9902.jpg

(黨外時期獨立辦報的「自立晚報社」舊址,今為一幢民宅大廈。)

 

楊逵於1957年至1960年間,從綠島寫了一百多封書信給家人,但這些信從未被寄出。直到楊逵過世之後,孫女楊翠才輾轉收到這批書信。而當時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向陽),決定要全部刊登這些書信。在尚未解嚴的1986年,報紙還限制張數的時代,花了兩個月才全部刊完。

這間自立晚報位於濟南路上,以「無黨無派、獨立經營」的理念,在尚未解嚴的臺灣社會,報紙直言勇諫的立場,廣受臺灣民眾親睞。而自立晚報的副刊,也替臺灣作家們開拓了一片可貴的自由園地,讓文學之花盡情綻放。

如今《自立晚報》雖已停刊,報社也已不再。但東門外學校街的實業創新與文化實踐精神,從日治時代傳承至今,已在此區形塑了特殊的經濟活動與人文風貌。







 

第二站 ☞ 齊東老街口(街口老樹)

齊東街和忠孝東路交叉一側入口處

FIX_7566.jpg

(齊東街是臺北僅存稀有的古道之一,路口有一棵百年老樹,這裡潛藏著幾被世人遺忘的左翼運動足跡。)



 

砰地一聲拍打牛背,當牛車開始動起來時,他又擔心現在該往哪裡去。現在即使踏遍鎮上的每一個角落,也找不到肯雇他的人。

——呂赫若〈牛車〉

 

呂赫若於1935年寫下〈牛車〉這篇小說,描述農民因無地可耕,淪落為底層牛車車伕的悲劇。呂赫若一心想為底層人民發聲,戰後,他擔任左翼《光明報》的主編。

為了印製報紙及左翼運動宣傳品,呂赫若變賣祖產,在齊東街附近開設「大安印製所」,進行組織與宣傳。結果《光明報》不幸被國民黨查抄,呂赫若逃亡到山區,遭毒蛇咬傷後不治身亡。

齊東街是臺北東門城外歷史最悠久的街道,也是清代錫口(松山)至城內和艋舺(萬華)之間運送米糧的要道,當年大概也是藉由牛車,一車一車載運農民的糧食與希望吧。日治時期以來,城東地區就是殖民體制與實業經濟匯合的場域,直到戰後還是統制與抵抗的衝突之地。

這一條短短的老街,收攏了不易被世人所發掘的足跡,也收藏了那個令人不安且動盪的年代裡,難以再被抹滅的白色記憶。

 

台灣文學基地
100台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
自立晚報社舊址
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15號
齊東老街口
齊東街和忠孝東路交叉一側入口處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