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楊逵文學紀念館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化街役場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化觀音亭
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292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化武德殿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和平街53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地址: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32號
地景相關出版品/文宣品:
資料出處: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南 / 去新化拜訪童年的楊逵

去新化拜訪童年的楊逵

by文學小編
2022.10.24
190 次點閱
0
0
主題介紹

路線

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街役場→新化觀音亭→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新化武德殿→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我滿懷著確信,從巨船蓬萊丸底甲板上凝視著臺灣春天,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楊逵〈送報伕〉


 

楊逵在小說〈送報伕〉當中,最後寫了這一段話。小說中的主角家裡田地被製糖會社勾連政府強制徵收,父親因而病逝,全家經濟陷入困境,主角只好到東京尋找出路。沒想到當時經濟不景氣,他只找到送報伕的工作,但派報社老闆是非常奸詐的商人,不斷剝削這些可憐的勞工。主角最後在朋友鼓舞之下,發動工人抗爭爭取權益,最後,他希望將工人運動的火種帶回臺灣,和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對抗。這一篇小說的結尾,也是當年楊逵從東京返臺後的自我期許——要戳破體制的膿瘡。

楊逵於1906年,出生在臺南新化,新化在過去的地名叫做「大目降」,為西拉雅族部落的名稱。1915年,隔壁的玉井發生了「西來庵事件」,余清芳帶領當地農民以武力反抗日本政府,結果遭到了無情的鎮壓。當時日本軍隊拉著大砲,浩蕩地行經新化市區時,年僅九歲的楊逵在門後看見了這一幕,在他心上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

楊逵長大後,為了看到更寬闊的世界,決定從南二中退學,前往日本留學,不過楊逵到了東京,接觸到了方興未艾的左翼思潮,還有最前衛的新劇運動。於是他又決定要回臺灣從事社會運動,與農民工人一起對抗不公平的制度。

 

楊逵從1927年回臺,隨即加入農民運動,面對日本政府的打壓也毫無畏懼。在日本統治期間,楊逵一共坐牢了10次(葉陶坐牢12次)。甚至他與葉陶結婚前天,還因為「二一二大逮捕」而入獄,他們夫妻倆就自我嘲諷說,這是「官費的蜜月旅行」。1932年,楊逵因為受到賴和在文學上的啟發,以〈送報伕〉一文獲得日本左翼文壇的好評,這也鼓舞了楊逵的文學創作之路,他一邊參與社會運動,一邊寫下許多具有人道關懷的作品。

戰後,楊逵原本滿懷期待,要投身改造社會,卻發現陳儀政府倒行逆施,臺灣社會比起戰前更加動盪不安,於是他寫了〈和平宣言〉一文,提出釋放政治犯、還政於民等訴求。沒想到因此獲罪,被抓去綠島關了12年,他經常自嘲說這是「全世界最高的稿費」,一篇文章就可以吃12的牢飯。入獄期間,楊逵並未灰心喪志,寫下了〈春光關不住〉,象徵雖然他的身體被威權拘禁,但意志卻沒有被限制,反而更努力想要突破壓迫,尋找光明。

讓我們來到新化,尋找楊逵童年生活的足跡,回顧日軍砲車隆隆開過、在公學校恩師的宿舍自在閱讀的種種時刻。我們從楊逵文學紀念館開始,一路經營旁邊的街役場、新化老街,遙想楊逵與玩伴穿梭在觀音亭、武德殿及新化公會堂等時光。同時也別忘了到老街上尋找在地美食,以及到美麗的果菜市場去逛逛。而近年來因為觀光發展,還有附近南科園區的開發,多了許多外來移民,逐漸出現許多新興的商店,小鎮展現了更加活潑的風貌



 

 

第一站 ☞ 楊逵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DSCF0164

 

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條芽,還長著一個拇指大的花苞。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被關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期間,被分派到管理菜園的工作,其他同學苦不堪言,但楊逵卻甘之如飴。他知道勞動就是在實踐自己的理念與精神,因此也寫下〈春光關不住〉這篇小說。代表他的精神沒有被牢獄生活擊垮,反而更加茁壯,向著光明生長。後來這篇小說選入了國文課本,被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

2005年新化鎮公所與在地文史工作者,獲得楊逵之子楊建的支持,在舊地政事務所建築中成立了「楊逵文學紀念館」。館中的兩大展區分別展示了楊逵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創作。更特別的是,還有專門一區是展示楊逵的妻子——葉陶的故事。葉陶是楊逵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囚禁於綠島的十二年當中,葉陶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她不但是優秀的社會運動家,也是一名非常堅強且勇敢的母親。來到新化,一定要走進紀念館,看看葉陶與楊逵的生命故事。




 

 

第二站 ☞ 新化街役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DSCF0175

 

 


 

楊逵紀念館旁邊,有一間古樸典雅的建築物,,是1934年興建的「新化街役場」,戰後改為新化鎮公所,目前已經指定為歷史建築,並由「1934古蹟餐坊」活化營運。紀念館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1999年的時候,原本政府想要在街役場興建地下停車場,但為了保留古蹟,於是動員鎮民一起來「千人搬厝」,把建築拖到隔壁的果菜市場空地。直到2002年停車場興建完成後,才又將街役場拖回原地。現在餐廳裡面還可以看見當年搬家用的大繩索,品嚐美食的同時,不妨也來回顧這段有趣的歷史,欣賞老建築的百年風華。


 

 

 

 

第三站 ☞ 新化觀音亭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292號

DSCF0161

 


 

楊逵的老家在新化觀音亭附近,觀音亭的廟埕也就成為了他童年活動的空間。而父母忙碌工作、二位兄長與自己年齡差距較大,因此到廟口找玩伴玩耍就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他在廟口聽人講《水滸傳》的故事,非常崇拜當中個性粗獷但充滿正義感的「黑旋風李逵」,嚮往這種對抗政府、行俠仗義的人生,所以他後來就取了「楊逵」的筆名(楊逵本名楊貴)。

新化觀音亭原名「大穆降二嶺街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建於1735年。1895年的時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下榻過觀音亭旁邊的「鍾家古厝」,因此鍾宅連同廟宇被日人改建成「能久親王御舍遺跡紀念公園」,戰後才由地方人士重建回來。



 

 

 

第四站 ☞ 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DSCF0149

新化的舊名叫「大目降」,來自西拉雅族語「Tavocan 」的音譯。荷蘭時代,大目降的原住民被迫遷到新港社附近,土地則被荷蘭人賣給了漢人。因此新化在很早以前就有大批漢人開墾定居。而新化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成為了四周山產、農產運銷的中心,繁華一時。

1999年的時候,政府預計要將中正路(老街)拓寬,但在文史工作者及地方人士發起保存運動下,新化老街被完整保留下來,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立面,保有西式的Art Deco風格(裝飾風藝術)。老街的巷弄裡,還有一座蘇家古厝,興建於1842年,是新化最古老的三合院,完整保有清代建築的樣貌。

老街上以米店、布莊、餅鋪、醫院、藥房等民生必需店家為主,舊時代的交通痕跡與街區繁榮景象,在灰色的洗石子牆面下保留著。慢慢走在街上,米店、餅舖的香氣仍在,也別錯過了令人食指大動的傳統小吃。

 

 

 

 

第五站 ☞ 新化武德殿

臺南市新化區和平街53號

DSCF0119

新化武德殿位於新化老街的南側,第一代建築在1924年完工,後來在1936年改建,成為今天的樣貌。武德殿原初是提供軍警、學生、青年團練習劍道、柔道等武藝的場所,也兼有集會等用途。

裡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彈簧木地板」,看似堅硬的木頭地板底下,藏有彈簧機關,作為柔道練習的緩衝用途,是全臺唯一保留彈簧地板的武德殿。

武德殿旁邊還有一排日式宿舍群,木造的老建築被改建成大目降故事館,部份為文創商店,宿舍群的對面還有大目降廣場,假日還會舉辦各種活動,是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第六站 ☞ 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32號

DSCF0193

 


 

在楊逵的文學歷程當中,「圖書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與文學,打開了他心中的一扇窗,也奠定了他日後思想與行動的基礎。他生命中的第一座圖書館,是公學校班導師沼川定雄的宿舍,他在這裡,讀到了各種世界經典名著,啟發他的文學心靈。就讀臺南二中時,到臺南市圖書館讀書的時候,無意間讀到《臺灣匪誌》,發現日人對臺灣歷史的醜化,激發他以小說糾正臺灣歷史的決心。第三座則是婚後居住高雄時,埋首於鼓山圖書館,完成了他的名作〈送報伕〉。

2018年整修完成的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前身為新化郡公會堂。落成於1936年,提供一般民眾集會、婚喪喜慶或藝文活動的用途。Art Deco的外觀風格,與新化老街上華麗街屋相比,也毫不遜色。新化郡公學校(楊逵母校)的畢業典禮也在此舉行。

 

楊逵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新化街役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新化觀音亭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292號
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新化武德殿
臺南市新化區和平街53號
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32號
撰寫作者
文學小編
以「臺灣文學連結生活」為主軸,將作家或作品與在地生活的連結
相關標籤
路線評分
0 分
加入收藏
關閉
加入收藏
學習清單
評論
您需要登入才能留言。如尚未成為會員,請先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