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虛擬博物館

訊息
確定
首頁 / 自己走走 - 主題路線 / 臺南

臺南

2023.04.10
0.0
集合吧!府城時空旅人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鄭成功祖廟 →澄臺遺址→蝸牛巷(葉石濤故居)→大井頭→開基武廟→石精臼→祀典武廟→祀典大天后宮       「胡虜腥塵遍九州,忠臣義士懷悲秋。既無博浪子房擊,須效中原祖逖舟。故國山河盡變色,舊宮京闕化成丘。復仇雪恥知何日,不斬樓蘭誓不休。」——鄭經〈悲中原未復〉 台南是座歷史悠久的古城,2024年即為荷蘭人在安平建造熱蘭遮城的四百年紀念。漫步在這座城市裡,放眼望去皆是文化地景,如同考古學的地層一樣,層層疊疊將百年來的移民與殖民、風華與滄桑都保存下來。 〈悲中原未復〉這首詩,是鄭成功長子鄭經所寫的詩,抒發他繼承父親遺願、反清復明的志向。鄭經20歲的時候,鄭成功逝世於臺南(東都),延平王的位置一度為叔父所佔,於是率兵從福建前來繼承王位。之後鄭經趁著三藩之亂,渡海北伐滿清,不幸兵敗,因此反清復明的計畫失敗,此後意志十分消沉,才38歲就病死了。 台南就是有如此多的故事,從荷蘭人興築熱蘭遮城、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後來被鄭成功驅逐,他將台南定名「東都」(東寧),21年後王朝遭施琅攻陷覆滅,留下鄭經及寧靖王等人的百年嘆息。後來滿清將台南改為「臺灣府城」,五條港內商貿繁盛,許多文人也來此旅遊、當官,寫下不少精彩詩文。清朝統治212年後,日本統治臺灣,台南歷經都市改正、開鑿運河等建設,逐漸蛻變為現代化都市,但卻又在蜿蜒巷道間,保留了濃厚的傳統文化肌理。許多成長於日語世代的文學家,如葉石濤、楊熾昌、吳新榮等人,就是在這樣一個新舊交織的時代成長,穿梭大街小巷,將台南故事寫成小說、新詩或日記,讓後代讀者(旅客)能透過閱讀文學,一面感懷百年過客的不繫情懷,一面看見台南的往昔面貌。 來一趟台南府城的時空之旅吧,一同走過文化地景最豐富的中西區,從臺灣文學館一路漫步到赤崁樓,感受四百年來,無論是軍旅遊宦、採礦商貿的心境、又或者是在地居民的點滴回憶、跟著他們留下的文學及足跡,看見滄海桑田的百年地貌——那今日人聲鼎沸的街道,曾經是濤聲不絕的海岸呢。這次,我們嘗試以旅人之眼,帶領外地的朋友們走讀府城的文學,體驗歷史的風華與滄桑。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郭楓是新地文學出版社的創辦人,出生於中國蘇州。1949年時來到臺灣,並於台南師範學校讀書,後來長住在台南三十年,對台南有著深厚情感。這篇〈台南思想起〉,很能代表台南人對於這座城市的眷戀記憶。 位於「湯德章紀念公園」旁的國立臺灣文學館,建築本身是一棟古典的雄偉建築,前身是台南州廳,建於1916年,建築師是設計過臺灣總督府的森山松之助。戰後曾為空軍司令部、台南市政府。1998年市府遷出後重新整修,2003年公告為國定古蹟,轉型成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目前負責蒐集保存臺灣文學文物、史料,同時進行研究、展示、教育及推廣等工作,目的是延續過去臺灣文學的生命力,並透過現代化、活潑生動的展示,將臺灣文學帶給所有臺灣人。     第二站 ☞ 鄭成功祖廟 臺南市中西忠義路二段36號 「開闢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田橫尚有三千客,茹苦間關不忍離。」——鄭成功〈復台詩〉。這首詩是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所作,他詩中認為,臺灣是父親鄭芝龍原先的基地,後來被荷蘭人佔據,他收復臺灣之後,希望可以跟齊國田橫一樣聚集人材,以此展開反清復明的大業。不過鄭成功來到台南後,不久就病逝了,並未達成目標,卻意外改變了臺灣島往後三百多年的命運。 位於忠義路上的鄭成功祖廟,原本是鄭成功長子鄭經為了紀念父親所建的廟宇。施琅攻克臺灣之後,還曾來此祭祀鄭成功。清朝初期,由於鄭成功家族被迫北遷,納入八旗之下,廟宇一度遭官員佔據,後來由鄭姓人士買下,改為鄭氏大宗祠。目前鄭成功祖廟為市定古蹟,門口有幼年的鄭成功與母親田川氏的雕像,還有收藏「兒誕石」等文物。     第三站 ☞ 澄臺遺址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國民小學後巷。座標: 22.99271293455983, 120.20244109966092   「島居多異籟,大半是濤鳴。試向竹亭聽,全非松閣聲。人傳滄海嘯,客訝不周傾。消夏清談倦,如驅百萬兵。」——高拱乾 〈斐亭聽濤〉 「置身高踞澄臺上,放眼遙空碧海中。不使一層樓尚隔,真誇千里目能窮。龍門倒射滄溟日,蜃氣消沉島嶼風。浩淼流波歸巨壑,茫茫大半是朝東。」——章甫〈臺郡八景澄臺觀海〉 前往蝸牛巷的路上,會經過永福國小後面的小巷子。非常難以想像,這條靜謐的小巷,在三百多年前竟然可以聽見海浪的聲音?永福國小原本是清代的臺廈道衙署舊址,當時的巡道高拱乾(臺灣最高的長官)在此蓋了一座「斐亭」,附近種滿竹子,海風吹來,竹林濤聲與海浪濤聲共鳴,十分風雅。他還另外蓋了一座「澄臺」,可以登高瞭望不遠處的海景(台江內海的海岸線大約在永福路至西門路一帶。後來高拱乾將「斐亭聽濤」及「澄臺觀海」,還有安平晚渡、沙鯤漁火、鹿耳春潮、鷄籠積雪、東溟曉日、西嶼落霞等風景,併列為「臺灣八景」,寫下著名的八景詩。這些來台當官、旅寓的文人們所寫成的詩文,後來我們就統稱之為「宦遊文學」     第四站 ☞ 蝸牛巷(葉石濤故居)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西門路、民生路及中正路交叉街區裡的巷子 座標:22.993337438575093, 120.2000903678108 清代府城最熱鬧的地方,應屬於中西區赤崁樓到天壇這一帶了。臺灣文學著名的小說家、評論家葉石濤就誕生於此(老家在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口,1925年生)。葉石濤幼年家境富裕,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浸淫在文學世界裡,曾經在文學家西川滿的雜誌社擔任助理。但到了太平洋戰爭時期,家裡的老厝被強制拆掉,戰後土地改革,田產又被政府徵收,於是家道中落,母親只好賣掉田產,在宮古座戲院(今日真善美戲院)後方買了一間小房子。葉石濤覺得這間房子真的很小,如同「蝸居」,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蝸牛巷」了。 葉石濤在戰後初期,也是個理想青年,因為參與了中共地下黨的聚會,被當成匪諜逮捕。當晚,他先是去戲院看了電影《紅鞋子》,回到家之後,特務就將他帶到台南警察局(今日台南美術館一館)監禁。這件事影響葉石濤一生,出獄後有很長一段時間,葉石濤無法提筆寫作,直到遇到鍾肇政等文友為止,才開始書寫評論及創作,並寫下《臺灣文學史綱》一書,奠定了臺灣文學史的基礎。       第五站 ☞ 大井頭、全美戲院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與民權路交叉路口,座標:22.995446976786727, 120.20165281381867 「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章甫〈井亭夜市〉 民權路派出所前面,有一個D字型的水溝蓋叫做「大井頭」。這個不起眼的水井,可說是臺灣目前尚存最早的一口井。在荷蘭時代,這裡是一處可以停船的小口岸,荷蘭人還會划船從安平來此取水。清代之後,大井頭附近越來越熱鬧,成為商販雲集之地,到了晚上,沿街的商店會掛上燈籠,繼續做生意。許多水手、船家也都在夜間卸貨,於是這裡就發展成了熱鬧的夜市。章甫的〈井亭夜市〉,就是描述此地晚上燈火通明、熙來攘往的樣子。 大井頭旁邊有一間二輪電影院「全美戲院」(舊名第一全成戲院),別看他老舊的外觀,他可是臺灣電影的勝地之一。知名導演李安國中的時候,就經常來這裡看電影,可以說是大導演的啟蒙之地。這間戲院還有一名「國寶」,就是顏振發繪師,他是全台僅存的手繪電影看板師傅,至今將近70歲了,他仍持續透過雙手,畫出一幅幅鮮艷的電影海報。       第六站 ☞ 石精臼、新美街 台南市中西區民族路,赤崁樓旁 「學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阿母叫我回家時順便在「石鐘臼」替她買一、二斤芒果,我就走進那陰涼的米街來。「石鐘臼」就在米街街頭。這兒是攤販密集處,府城人喜歡吃的點心,如米糕啦、魚丸湯啦、炒鱔魚啦,一應俱全。」—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府城著名的文學家葉石濤,少年時期經常流連於赤崁樓旁邊的「石精臼」(石鐘臼),品嚐各種美味的獨特小吃。石精臼旁邊即是米街(新美街),過去是府城米糧集散地,而石精臼的意思就是「磨米的石臼」。因為過去買賣米穀的都是比較富裕的商人,因此這一條街可以說是精英群集,臺灣唯一的進士父子檔施瓊芳與施士洁,就是出生於這一條上。而新美街的南段有一座開基武廟,府城有句俗話說:「內關帝港籤詩,外關帝港童乩」。內關帝港就是開基武廟,相傳本廟的籤詩非常靈驗,所以香客信眾前來求籤問事者絡繹不絕,過去就又被稱為「抽籤巷」。來到開基武廟的朋友們,不妨也來誠心跟關帝爺問安求籤,順便欣賞一下籤詩上的古典文學之美吧。 目前石精臼仍然是台南最熱鬧的觀光景點之一——葉石濤在小說裡描述到的,記憶中的街景與今天大不相同,但小吃的美味大概相去不遠,從牛肉湯、飯桌、肉燥米糕、香腸熟肉、海產熱炒、八寶冰到擔仔麵,保留了百年的臺灣味道,近年來還有許多新興的風格餐廳開張,如日式燒烤、酒吧等等,絕對可以讓所有人都大快朵頤一番。       第七站 ☞ 祀典武廟、葫蘆巷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適遇文昌祠的魁星要往關帝廟,訪問武聖,原來魁星千里眼,同是一樣面目,那上帝爺誤認是千里眼,不分皂白,祭起捆妖索。命黃巾力士將他魁星爺縛住,吊在上帝廟前示眾,可憐的魁星爺,無辜受屈。」——許丙丁《小封神》 臺南有一位十項全能的斜槓才子叫做許丙丁,他曾當過日本時代的警察、戰後的市議員,還會畫漫畫、演奏南管、表演京劇、創作台語歌曲、並寫了一部奇書——通俗章回小說《小封神》。這本書以臺南「仙界」為背景,將各大廟宇的神明都搬上舞台,賦予七情六慾,甚至還會賭博,上演一齣仙界大鬥法。例如小說中提到,赤崁樓魁星爺經過小上帝廟,被誤以為是媽祖身邊的千里眼,而玄天上帝又恰好與千里眼素有恩怨,就將魁星爺抓了起來綁在廟庭。這件事驚擾「藝文界」的神明,只好讓孔子及關聖帝君出面調解,卻在一連串陰錯陽差下更造成兩派人馬的大火拼……。 《小封神》裡面的內容十分詼諧逗趣,將各路神明的「人性」都描繪出來,仿若希臘諸神,讓讀者感到非常親切。而故事中的武廟,指的是忠義路上的祀典武廟(有別於新美街的開基武廟),本廟建於1665年,鄭經的時代,由官方奉祀關聖帝君等神明,故名「祀典武廟」。這座廟不僅是信仰中心,日本時代時更是文化啟蒙的重要場所。臺南仕紳蔡培火曾經在此開設學習台語羅馬字的講座,臺灣民眾黨與新文協更是將武廟當成勞工運動的基地,在此舉辦各種社會運動,喚起大眾的社會意識。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在武廟的石碑上看到「民眾黨」的捐款記錄呢。 祀典武廟旁的小巷,過去有許多替人算命的擇日館,因此又叫做抽籤巷。葉石濤有一篇著名小說〈葫蘆巷春夢〉,就是以這條小巷為背景,生動描述六、七〇年代,臺南底層社會的情慾故事,也替這條巷子增添了幾分浪漫色彩。       第八站 ☞ 祀典大天后宮 台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18號 「艱辛避海外,總為幾根髮。於今事畢矣,祖宗應容納。」——朱術桂〈絕命詞〉 走過武廟旁的葫蘆巷,我們來到最後一站「祀典大天后宮」(自強街還有一座開基天后宮)。大天后宮原本是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施琅攻克澎湖之後,朱術桂知道大勢已去,就在王府裡跟五位妃子說:「清軍要來了,你們各自尋找出路吧。」結果五位妃子不願離去,說願意跟王爺一起殉國,於是一起在王府上吊自殺。朱術桂非常傷心,就將五妃葬在貴子山上(今日的五妃廟),並將土地分還給農民、將王府捐出去做寺廟,交代完後事,寫下這首悲涼的〈絕命詞〉,便在武廟上吊自殺了。朱術桂的被葬在高雄,今日湖內區東方路上,留有後人整修的寧靖王墓園。 滿清統治臺灣後,本廟整修成官方祭祀的大天后宮(原先是天妃廟,康熙將媽祖升格為天后),臺灣多數媽祖廟都是坐北朝南,但臺南大天后宮是坐東朝西,一說是原本朱術桂心向中原,故王府刻意面西,但其實臺南許多廟宇都是東西向,所謂「五馬朝江一回頭」(僅有是藥王廟面東),因為臺南地勢東高西低,緊鄰台江內海及五條港等水道,所以這些廟宇當年都是興建在岸邊,面朝港灣而氣勢磅礡。 走完這兩個小時的小旅行,我們在臺南四百年的悠久時光中穿梭跳躍,感受當年臨海的蒼茫壯闊、體會明鄭時期的國仇家恨,並跟著葉石濤、李安等人,踏上尋訪府城幽靜巷弄,充滿生活趣味的文藝之旅,這一系列精彩的故事,都透過文學扎根在這片土地上,記錄每個時代的遊人騷客的身影。
152 次點閱
0
2022.11.28
0.0
柏楊文物館
路線 柏楊文物館   第一站 ☞ 柏楊文物館 臺南市中西區樹林街二段33號   七天之後,我們還在亂山裏打轉,糧食已發生 恐慌,但更為可怕的還是沒有飲水,我不能形容政芬她們那些眷屬們和孩子們的慘狀,她們滿腳是泡 ,幾乎是一面哭,一面一步一步的往前挨,母親們用她們那只有少許津液的舌尖舐著孩子們的枯焦的 嘴唇,更把自己哭出來的眼淚拈來潤濕孩子們渴得 一直伸著的舌尖,可是到了後來,她們連淚也哭不出來了,弟兄們像抽了筋似的喘息著... ——柏楊《異域》 柏楊出生於1920年的中國河南,本名郭定生,後改名為郭衣洞。1949年來臺灣,曾任教於省立臺南工學院(今成功大學),也曾任職於救國團。1961年的時候以筆名「鄧克保」寫下《異域》一書,描述泰緬孤軍悲慘的故事,獲得熱烈迴響。引文即為《異域》裡描述孤軍艱困行軍的過程,讀來十分辛酸。 但1969年時,因為翻譯大力水手漫畫,疑似諷刺蔣介石政權而被補入獄,坐牢九年。出獄後寫成《柏楊版資治通鑑》等巨作,以及《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引起各界華人文化圈熱議。晚期柏楊根據自身受難經驗,大力推動人權運動,也投身「國際特赦組織臺灣分會」的工作,協助政府推動轉型正義等工作。 柏楊文物館目前位於臺南大學的藝術特區,空間為原本的教師宿舍。館舍用心的呈現柏楊在新店花園新城的住家、綠島的牢房等場景,並典藏了柏楊大量的文物及手稿。對於柏楊的作品及生前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走一趟柏楊文物館,一定會有非常豐富的收穫。 柏楊文物館附近,南區的巷弄裡有很多別緻的現代主義式樓房,有別於舊城區老屋的古樸趣味,很值得邊散步邊欣賞。漫步到南門路上,還可以前往參訪大南門公園,大南門是府城城樓裡面修復保存得相當良好的一座,可以走進去欣賞甕城的設計。公園裡面有一座放送局(廣播電台),現在是南門電影書院。另外對於清代歷史文物有興趣的朋友,也別忘了來到碑林走走,裡面有60多座珍貴的清代石碑,是臺南史料寶庫,也是全臺灣清代石碑最多的地方。  
183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葉石濤的美食散步地圖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下大道(保安路)→水仙宮市場→鴨母寮市場     台南從荷蘭東印度公司建立熱蘭遮城以來(1624年),已有近400年歷史,這段漫長的歲月,各種移民與殖民文化交錯層疊影響了這片土地,尤其台南的特色小吃,就是歷史記憶不斷沖積累積而成的產物。 例如度小月擔仔麵,原先創辦人洪芋頭是水仙宮前南勢港的擺渡人,在雨季不便航行的「小月」,就在水仙宮前擺攤賣麵過生活。後來擔仔麵越賣越有名——精燉慢熬的高湯、淋上一匙肉燥醬、放上兩隻香氣四溢的火燒蝦,鮮美無比,「度小月擔仔麵」名號於是不脛而走,成為了府城的經典小吃之一。而雖然原本水仙宮四周的地貌滄海桑田,五條港已經消失不見,但傳統的味道卻留存了下來。 文學家葉石濤自小在府城打銀街長大,他就如同典型的府城人,心裡都有內建一份美食地圖,對於各家小吃的料理手藝瞭若指掌、如數家珍,並且會把美味的小吃寫進文學作品裡面。例如葉石濤描述五〇年代白色恐怖的自傳小說《臺灣男子簡阿淘》,雖然是描寫大時代下個人的悲劇,情境非常苦悶,但葉石濤竟然如同業配一般,還是要把度小月放進故事裡:「簡阿淘差不多枯坐了兩個多鐘頭,看隔壁的『度小月』快要開店了就打算離座回去,他照例要在『度小月』吃一碗擔仔麵才回家去的。」 可見身為府城人的葉石濤,生命是離不開小吃的。就算再困苦的環境,例如他剛出獄後在自來水處當工友的時期,日子雖然過得辛酸,但下班後也總要來一碗下大道良皇宮附近的美味豬皮湯(可惜豬皮湯今天已經吃不到了),甚至也因為喝了一碗湯,受到了老闆女兒的啟發,最後下定決心辭掉工作,去考代理老師。府城小吃店對於葉石濤來說,不僅是救贖,甚至可以是天啟。 這條路線,就由專業的美食家葉石濤帶路,帶著我們一路從葉石濤紀念館附近的小吃開始品嚐,從水仙宮市場附近的國華街開始、一直到下大道的保安路與海安路商圈、最後來到鴨母寮菜市場,以豪華的阿婆大布丁做收尾,把台南小吃的一級戰區都吃透透。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中西區,臺灣文學館後方,孔廟及武德殿對面,隔壁是有日本時代的「銀座通」,青年葉石濤經常在這裡喝茶,品嚐摩登的滋味。紀念館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在1989年以前是「楠濃林區管理處」(日本時代是「衛生試驗室」),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一樓可以品嚐香醇咖啡,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 從紀念館旁的小巷一路走到中正路上,對面就是度小月的旗艦店,店舖裡還保留了百年前洪芋頭擺攤的方式,就是坐在竹頭矮凳上在擔子前面煮麵,非常有趣。如果走遠一點,到開山路上還有知名的永記虱目魚丸,其肉燥飯及綜合魚丸湯頗具特色,可稱府城一絕。如果品嚐虱目魚料理不夠過癮,隔壁「廣仔」的乾煎魚肚及魚腸,香脆無比,味道令人難忘。           第二站 ☞ 下大道(良皇宮附近) 台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與府前路交叉路口 良皇宮附近街景圖,左前方是保安路,美味的小吃都在這條路上。       葉石濤在1951年的時候,曾經被捲入中共地下黨的組織裡面,他因為認識裡面的成員,以及讀了幾本左翼的書,就被送到綠島坐了三年的牢。當時白色恐怖情勢非常高壓,所以出獄的政治犯飽受歧視,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葉石濤原本教書的工作當然沒了,只能在自來水處當工友,每天工作到深夜,身心俱疲之下,他會到下大道良皇宮附近的關東煮吃一碗豬皮湯,作為僅有的慰藉。 下大道良皇宮位於西門路與府前路的交叉路口,是以前小西門城樓的舊址,廟埕附近已經沒有小吃攤,目前都開在保安路上面。不過週邊還是有無名陽春麵、阿堂鹹粥、包成羊肉、錕羊肉、清吉水果及小西腳青草茶等等,從早餐到宵夜應有盡有。走過馬路到保安路上,才是真的美食大觀園,從阿龍香腸熟肉、阿娟咖哩、阿村羊肉湯、阿鳳浮水魚羹、阿杜蝦仁肉圓、蔡三毛豬血湯、圓仔惠八寶冰及阿明豬心等等,走到海安路還有矮仔成蝦仁飯、烤玉米、鮮魚湯、六千牛肉湯,可以說是府城美食全席,只是目前假日觀光客會很多,避開尖峰時段前來,用餐會比較愉快一點。           第三站 ☞ 水仙宮市場       台南過去是重要通商港岸,來往廣東福建的商船會停泊在安平,再用小船裝載貨物,從「五條港」轉運到市中心。五條港就是來往安平的五條河道,是清代台南的水上交通樞紐。目前水仙宮就位於南勢港的尾端,廟埕就是當年繁忙的港運碼頭,水仙宮旁還有台南的「三郊」,就是商業公會,主導整個府城的商業貿易。 雖然五條港已經消失,但是水仙宮市場熱鬧程度仍不減當年,人潮聚集之處必然有小吃聚集。除了先前介紹過的度小月擔仔麵外,水仙宮旁還有百年餅鋪「寶來香」,裡面有賣傳統的糕點「九豬十六羊」,以及可口的椪餅。隔壁的麵條王海產粥便宜大碗,市場的顧客及攤商都會抽空來這裡大快朵頤一番。走出市場,東邊就是熱鬧的國華街及永樂市場。國華街算是小吃的一級戰區,從富盛號碗粿、永樂燒肉飯、金得春捲、江川肉燥飯及鱔魚意麵等等,用餐時間整條街滿滿食客,排隊人潮擠到街道上,連機車都很難通行。或許我們現在還可以吃到葉石濤年輕品嚐過的美食,府城文化就是透過小吃,無形地代代相承下去。         第四站 ☞ 鴨母寮市場 台南市北區成功路148號     〈巧克力與玫瑰花〉是講葉石濤年輕時一段甜蜜又苦澀的初戀故事。當時葉石濤結束西川滿那邊的工作,回到台南的寶國民學校服務(今天立人國小),在學校認識了另外一名有著古都「奈良」氣質的女老師,青年葉石濤深深迷戀著她的風采,但沒想到葉石濤帶著巧克力與玫瑰花向女老師表白,對方卻說婚事已由父親決定,明年即將嫁人了...... 葉石濤從寶國民學校走回家的路程,會經過舊城區內最熱鬧的地帶,例如赤嵌樓附近的米街(女老師家就在米街上)、西門路上的「大舞台」劇院等等,其中鴨母寮市場是一座百年老市場,建成於1918年,但實際上早在清代就在三老爺宮前形成了市集,可以說是歷史非常悠久的市場。 鴨母寮市場裡面許多「巷仔內」的小吃,例如看起來不太起眼的「炭火麵」,在肉燥的提味下,滋味是鮮美無比;而著名的台南伴手禮「松村燻之味」,好吃的煙燻滷味也是發跡於市場內;另外蔡家碗粿、松香餅鋪、三津製麵等,都是低調的人間美味。最後我們來到鴨母寮市場最有名的「阿婆布丁」,布丁是台南傳統製程,有濃濃的雞蛋及焦糖香氣,假日會販售限量的「巨無霸布丁」,比碗公還大,喜愛布丁的朋友一定要嘗試看看。  
163 次點閱
2
2022.10.24
0.0
葉石濤紀念館與臺南巷弄探尋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喜鵲巷(府中街)→蝸牛巷→蝴蝶巷(寶美樓)→葫蘆巷       攤開臺南的地圖,會發現臺南有很多街區,裡面都許多彎彎曲曲的小巷弄。葉石濤在〈蒲公英學校〉一文中提到,臺南的街道有有種不同的風格,一種是清代遺留的,狹窄蜿蜒的小巷弄,另外一種是日本人所開闢,現代化的新市街。 在明清的時代,府城的街道並沒有整體的規劃,所以經常是彎彎曲曲的,是順應水文、地形或民生需求而建。但到了1910年代,日本人開始在臺南市區進行「市街改正」,直接在地圖上拉出了幾條工整的都市動線,以圓環當作節點,並且大刀闊斧地抹除了市區的民宅,將臺南改造成現代化的大都會。比方說清代傑出的藝術家林朝英,他的房舍「一峰亭」就是被日人直接拆除,重建成「大正公園」,就是今日的湯德章紀念公園。 不過在大馬路之外,多數的小巷弄還保留了清代巷弄的紋理,例如葉石濤曾經居住過的「蝸牛巷」,就保留了傳統府城的味道。葉石濤從小就生活在這樣新舊交匯的府城,他年輕時,一邊體驗著都會「摩登」,例如到銀座通喝咖啡等等,但他另外一方面也喜愛逡巡於小巷弄當中,並以巷弄作為故事的場景。 在這條路線當中,我們將透過葉石濤的文學作品來導航,以十分悠閒的步調,穿梭在這些古老的巷弄當中,沒有時間壓力、沒有既定目標,就算在巷弄裡迷路了,也非常有趣。我們在巷弄裡可能會突然遇到特別的商店,或許是年輕人經營的品味小店,也可能是具有百年傳統的老鋪,各具魅力。另外住在巷弄裡的臺南人,喜歡在陽臺及門口擺放花草,有些植栽蔓延如蓋,若是在花季到訪,還可能會在街角遇到錦簇的花團,有興趣的旅人,可以參考陳秀琍(貓編)的〈花現臺南:貓編的追花筆記〉一書。 來到臺南旅行,「行必由徑」。如果不趕路的話,務必走進這些小巷弄裡面看看。或許會看到許多旅遊書上沒有寫到的驚喜!我們將跟隨葉石濤,來一趟巷弄之旅,先從葉石濤文學館出發,接著來到府中街(喜鵲巷)、再到知名的蝸牛巷,並且到蝴蝶巷(寶美樓)喝杯咖啡,最後到葫蘆巷附近拜拜,品嚐美味的臺南小吃。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臺灣文學館後方,鄰近孔廟及武德殿。紀念館本身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日本時代是「衛生試驗室」(過去資料訛為「山林事務所」),戰後改為「楠濃林區管理處」。 紀念館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紀念館旁邊也有一條精緻可愛的小巷(中正路5巷),短短幾十公尺,中間經過重慶寺及圖書館,還可以順便欣賞右側幽靜的「葉老文學花園」。若是逛累了,可以到紀念館二樓窗邊休息,一側可以欣賞美麗的花園園景,另一側可以從友愛街看到武德殿、孔廟與美術館二館的屋頂,由不同時代建築所連成的天際線,是個非常特殊的景觀。     第二站 ☞ 喜鵲巷 臺南市中西區府中街 府中街靠近開山路的街景,這裡經常有繁花盛開,非常美麗。     臺南孔廟對面的小巷子叫做府中街,在葉石濤的小說裡,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喜鵲巷」,不過喜鵲巷實際卻是悲慘的故事:原來喜鵲是有錢人家的奴婢,長得漂亮,但身世非常坎坷,後來喜鵲被主人玩弄,女主人心生忌妒,就百般凌虐她,甚至將她吊起來毒打,喜鵲不堪折磨,就跳運河自殺了。 今日的府中街,是一條假日就會擠滿遊客的知名觀光景點。不妨先從巷口開始看起:巷口立著清代孔廟的大門牌樓「泮宮石坊」(建於1777年,由知府蔣元樞興建),從石坊走進去兩側都有一些充滿特色的小商店。走進巷內,樹下有賣水果冰的商家、還有做椪糖的攤販,走到底的開山路上,還有永記虱目魚丸、開春香菇肉飯及廣仔虱目魚肚等等令人食指大動的小吃。也別忘了再走進府中街更裡面的小巷弄逛逛,比如從保哥黑輪的小巷裡轉進去,可以到祭祀陳永華及廣澤尊王的「永華宮」參拜,廟埕附近的氛圍非常悠閒,好像在這裡時間會走得比較慢一點,也可以到旁邊的品蓬咖啡休息,體驗府城寧靜的午後時光。       第三站 ☞ 蝸牛巷 臺南中正路、西門路、民生路、永福路包圍的巷子 蝸牛巷裡的葉石濤故居,實際上故居在後方的房子,被前面的房屋擋住了。     葉石濤童年的時候,住在打銀街(忠義路和民權路交叉口附近)的葉家大院裡,環境非常良好。但後來日本人拆掉他們的房子,作為「防空用地」,一家大小只好到處搬家、寄人籬下。直到戰後,媽媽賣掉僅存的田地,在西門路宮古座後方買了一棟小屋,終於稍微安定下來。 葉石濤媽媽買下來的房子,就是今日蝸牛巷的葉石濤故居。這條小巷弄其實原本沒有名字,只是因為房子不大,葉石濤就將這裡稱之為「蝸居」,所以後來將它浪漫化,就有了「蝸牛巷」這樣一個童趣的名字,巷道內許多角落還有擺放蝸牛的裝置藝術,非常有趣。 蝸牛巷其實是由中正路、西門路、民生路及永福路四條大馬路圍起來的街區,裡面錯綜複雜的巷弄集合,在裡面可以看到臺南人生活悠哉自適的一面,由於巷弄狹小,所以汽車很開進來,旅人們可以徒步在裡面慢慢閒晃,看看路旁居民巧手種植的盆栽,或者新奇有趣的小店。蝸牛巷附近有真善美戲院、政大書城,民生路出去就是新美街,裡面有很多知名小吃店,有拉麵、水果店、老恭意麵及日本料理,看完電影買本書,最後再去新美街品嚐一晚意麵配上滷味,臺南生活的樂趣就在這裡。       第四站 ☞ 蝴蝶巷(寶美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15號 今日寶美樓的照片,建築雖然還在,但已經變成咖啡麵包店,昔日酒樓風流景象不復存在。     葉石濤晚年的時候,寫作的風格變得比較奔放,以府城為背景,書寫了許多關於男女情慾的小說。例如《蝴蝶巷春夢》這本小說,裡面的情節幾乎都是圍繞在感官世界當中,描繪過去威權而壓抑的年代,人們內在的情慾卻是暗滔洶湧、流動不息的。 我們並不知道葉石濤的「蝴蝶巷」指得是哪一條巷弄,很有可能這是他自創的地名。不過小說中,寶美樓確實是臺南非常數一數二的大酒樓,是許多士紳名流宴會聚餐的場所。而過去男士吃飯喝酒的時候,通常都會請「賣藝不賣身」的藝旦作陪。如今寶美樓及酒樓文化已經風華褪去,寶美樓也幾經出租轉手,目前是由多那茲咖啡麵包店所承租,內部還原了寶美樓的建築結構,值得前往參觀。           第五站 ☞ 葫蘆巷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7巷   那夜月光如水。我從塑膠工廠做完工回到葫蘆巷來。皎潔的月光正流瀉在關帝廟的琉璃青瓦上;那青瓷雕塑的龍昂然翹首彷彿在一片波光粼粼中隨波逐流,這使我心裡起了幽幽飄泊之感。   ——葉石濤〈葫蘆巷春夢〉   葉石濤小說描寫的「葫蘆巷」是祀典武廟通往大天后宮的小巷子(正式街道名為永福路二段227巷),在以前巷弄內約有五至七間算命館,又被稱為「算命巷」。葉石濤描述的是60年代臺南輕工業快速發展之際,底層勞動階級的日常生活,及其表面漠然,私底下卻情慾湧動的都會羅曼史。 如今葫蘆巷的環境已經整理得頗為整齊,不再如同葉石濤小說裡那樣紛雜混亂的樣貌,反而帶有一種靜謐悠然的感覺。小巷裡面還有許多美味小吃:百年老字號的吳萬春蜜餞、巷口有充滿在地風味的武廟肉圓,若天氣炎熱,想要喝飲料消暑,巷子兩端的兩角銀跟義豐冬瓜茶都是絕佳選擇,只是怕太甜的遊客,可能要點三分糖會比較適中。  
168 次點閱
1
2022.10.24
0.0
葉石濤的受難之路——府城不義遺址踏查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州廳)→湯德章紀念公園→臺南美術館(臺南警察署)→愛國婦人館→新光三越(臺南監獄)               葉石濤是臺南知名的文學家,他的名言「臺南是個適合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活的地方。」已成為臺南觀光旅遊的知名標語。不過或許很多人會以為葉石濤在臺南過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其實他戰後在臺南的歲月,是他這一輩子最艱困的時候。 由於葉石濤在戰後初期因為不滿時局,曾經一度和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接觸過,因此五〇年代被政府查獲,因而被送到綠島監禁三年。當時政治犯出獄之後,仍然要到警察機關定期報到,也不時會被情治單位跟監,因此一般人對政治犯必之唯恐不急,葉石濤此時也嘗盡人情冷暖。 在〈吃豬皮的日子〉一文中,葉石濤自述,他只能在自來水公司找個工友的工作,做一些最基層的粗活。但就在他最窮愁潦倒之際,他到馬兵營附近一間小吃攤吃飯,老闆的女兒秋霞竟是他以前的學生,秋霞對他說:「老師你這樣太沒出息了」。一句話點醒了葉石濤,於是他決定辭掉工作,去應試國小的代理老師。 「葉石濤與白色恐怖的府城」這條路線,是屬於「黑暗觀光」(Dark tourism)的一種,黑暗觀光有別於傳統觀光旅遊,是將在地的負面歷史、悲慘的記憶呈現給旅人,讓旅人可以更強烈感受到在地文化的深層脈絡。 我們將走過葉石濤最黯然的五〇年代,感受那一段府城噤聲的蒼白歲月。從臺灣文學館出發——臺灣文學館在日本時代是臺南州廳,是帝國的象徵,戰後成為臺南市政府,同樣也代表著威權與壓抑;再來到對面的湯德章紀念公園,憑弔為了臺南市民而犧牲的湯德章,重新回到1947年時風聲鶴唳的氛圍;接著來到臺南美術館一館,在2011年以前還是臺南市警局,葉石濤第一個被逮捕的晚上,就是被送來這裡監禁;而從府前路走過,來到葉石濤吃小吃的馬兵營,有座典雅的司法博物館,這裡以前是臺南的地方法院,日本時代曾經審判過西來庵事件的余清芳等人,隔壁的新光三越百貨,就是當年陰森肅穆的監獄,如今已經變成了熙來攘往的熱鬧街區。 臺灣歷經八九〇年代的民主運動,已經成為了自由開放的國家,許多白色恐怖時期的不義遺址都已經褪下了當年的威權罩袍,轉型成為博物館、百貨公司或觀光景點,但今日我們重新閱讀葉石濤的文學作品,重新走過他的受難之路,就是要提醒我們,過去的傷痕應該要療癒,但不能忘記,唯有記住威權之惡,我們才能避免重蹈覆轍。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湯德章大道1號 在葉石濤的小說裡,「臺灣文學館」這棟建築經常以「臺南州廳」的角色登場,在日本時代的市民眼中,州廳是個高高在上的政府衙門,能在裡面工作的臺灣人,都可以說是本地有頭有臉的人物。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是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的知名作品還有臺灣總督府與臺北州廳(今日監察院)等,都是十分氣派的殖民地建築。到了戰後,州廳一度由空軍供應司令部所使用,1969年由臺南市政府收回使用,直到1997年市府遷移之前,這棟建築一直都是象徵國家威權的空間。 對於許多老一輩臺南人來說,這是一個並不容易親近的地方。然而在州廳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將它打造為一座公共的博物館,館舍內除了許多精彩的文學展覽外,還有親子繪本圖書館等空間。而在2022年,臺南市政府也宣佈將臺文館的地址,由「中正路一號」,改成「湯德章大道一號」,逐漸脫去威權時代的色彩。     第二站 ☞ 湯德章紀念公園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6號 從臺文館方向望去的湯德章公園,中間是「迎風」的藝術作品,遠處有湯德章的紀念胸像。     葉石濤小說〈夜襲〉是他個人在二二八事件當中的真實經歷,葉石濤在當時十分大膽,除了上街散發文宣外,還跟著一群市民約三、四十人,趁著夜晚去到關廟的軍火庫搶奪武器。結果國民黨軍隊早有準備,以機關槍回擊,夜襲行動失敗。結果關廟鄉長因向市民通風報信而被軍隊逮捕槍決。 〈夜襲〉裡面提到葉石濤在「大正公園」看到湯德章被槍決的現場。大正公園原本是清代臺灣第一藝術家林朝英的故居(一峰亭),被日本人徵收後開闢為公園,中央立有兒玉源太郎的石像,因此老一輩臺南人習慣稱這裡為「石像」。戰後大正公園被改名為民生綠園,中央的石像被置換成孫文的銅像。2014年孫文銅像被臺獨人士所推倒,臺南市政府就順勢將銅像換成莊靜雯的雕塑作品〈迎風〉,象徵自由的時代已經到來。 從「大正公園」、「民生綠園」到「湯德章紀念公園」,這座公園的名稱,以及中央的雕像,反應了時代與政權的特色,也能看到諸多時代的傷痕。今日我們能自由地「迎風」歌舞,也要感謝湯德章等先行者的犧牲奉獻。       第三站 ☞ 臺南美術館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1951年,葉石濤27歲,當時他在永福國小擔任教員,對社會有些許不滿,曾經跟一些中共地下黨的成員有來往,讀了一些左翼書籍。沒想到中共組織被查獲的時候,涉案不深的葉石濤也遭到牽連,因而被保密局以「臺南工作委員會」的案件將他逮捕。 9月20日當天,葉石濤到電影院看一部外國電影《紅鞋子》,回家之後突然被警察包圍,立刻被抓到臺南市警察局關押。一個月後再送到臺北審判,最後被判刑五年,1954年9月獲減刑出獄。 臺南市警察局原本是日本時代的臺南警察署,1931年落成,建築師為梅澤捨次郎(作品還有林百貨)。戰後改為臺南市警察局,葉石濤就曾經在這裡面關押一個月。2018年轉為臺南市美術館一館。       第四站 ☞ 愛國婦人館 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195號 愛國婦人館建築,目前為臺南文化局經營的文創中心,經常會舉辦展覽活動。   臺南美術館一館參觀完後,沿著南門路孔廟的圍牆,會來到「愛國婦人館」。愛國婦人館為日本時代「愛國婦人會」的建築,愛國婦人會類似國民黨的婦聯會,是建制色彩非常濃厚的婦女團體,在戰爭時期主要任務為社會服務、戰爭慰問及支援軍事後勤事務等。 愛國婦人館於1940年落成,戰後曾經短暫作為南區區公所,湯德章擔任區長的時候,也在這裡面辦公過,1948年後,則改為美國新聞處的臺南辦公室。1971年,這裡曾經發生「美新處爆炸案」,當時有一名就讀成大化工系的馬來西亞僑生陳欽生,因華語不好,經常在美新處圖書館內苦讀,後來竟然被調查局羅織為主謀之一,遭到殘酷地刑求,甚至遭拔指甲、倒吊灌水等虐待,最後被判刑12年。根據李敖等人回憶,是國民黨特務計畫用來誣陷魏廷朝、謝聰敏及李敖等人的假案,但卻也將無辜的陳欽生拖下水,摧毀了他的大好人生,「臺南美新處爆炸案」可謂白色恐怖時期最為荒謬的政治案件之一。         第四站 ☞ 新光三越(臺南監獄)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一段658號 臺南監獄舊址,現在這裡是國泰大樓跟晶英酒店廣場。     從愛國婦人館出發,沿著府前路向西門路方向走,右手邊會看到亮麗的臺南美術館二館,左手邊是舊臺南地方法院,目前已經改建為司法博物館。司法博物館建於1914年,本身也是威權的遺跡之一,曾經審判過西來庵事件的余清芳等人,本案原本有高達866人遭判死刑,後來經特赦,最終仍有95人維持死刑。 而葉石濤在〈過眼雲煙〉裡面提到的臺南監獄,現址可能有點難以想像,在今日熱鬧繁華的新光三越、晶英酒店、和逸飯店及國泰大樓這個區域。臺南監獄興建於1904年。曾經在1923年12月16日「治安警察法事件」爆發之後,蔡培火及陳逢源等人就被抓進臺南監獄羈押,而最終蔡培火被判了四個月的徒刑。 目前臺南監獄已經在1986年拆除,搬遷到歸仁去,原先的土地騰空後,陸續興建了飯店及百貨公司。不過也因為以前監獄裡面有刑場的關係,早年臺南人都認為這裡氣息陰森,因此這裡也流傳著許多神秘的故事。不過,無論這些故事是否真實,監獄象徵的威權歷史,是確實存在的,各位到這裡參訪的時候,別忘了這些遺址背後的故事,別忘了腳下這一條前人流血犧牲,所築起的人權之路。  
171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來一場超現實的「日曜日式散步」吧!——楊熾昌的臺南詩想起
路線 臺灣文學館→臺南郵便局→陳德聚堂→開基天后宮→兌悅門           談到日本時代的臺灣新文學,大多數人可能會直接聯想到關懷社會與批判時事的現實主義文學,但事實上,曾經在1930年代,有過一群熱愛前衛藝術的臺南青年,如楊熾昌及林修二等人,寫下許多充滿繆思綺想的超現實主義詩歌,還創辦了文學雜誌《風車》,拓寬了臺灣文學的美學路徑。 楊熾昌於1908年出生,成長於臺南小北門自強街附近,這裡過去叫做「大銃街」,是歷史悠久的古老街道。父親楊宜綠,是府城知名士紳,擅長古典詩、曾擔任記者,因參與1928年「臺南廢墓事件」而繫獄十個月。也因為父親及其文友的啟發,楊熾昌很早就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就讀臺南二中(今日南一中)畢業後到日本留學,就讀東京的文化學院文學部,並在東京接觸到了大量摩登且前衛的藝文活動,回臺灣後,因緣際會下擔任了《臺南新報》的文藝欄編輯,認識了許多對於前衛詩有興趣的朋友,於是在1933年創辦了《風車》雜誌。 《風車》之名是以法國的「紅磨坊」(Moulin rouge)及鹽分地帶的海岸風車為靈感來源,雜誌的創作同仁都是臺南文藝青年,有楊熾昌(筆名水蔭萍)、李張瑞(利野蒼)、林永修(林修二)、張良典(丘英二)及其他日籍友人等,是臺灣第一份以現代主義前衛藝術為風格的文學雜誌,比起戰後紀弦等人引領的「現代詩」潮流,足足早了二十年。 不過可惜的是,《風車》只發行了四期,大約一年左右即停刊。而且因為太平洋戰爭及戰後白色恐怖的關係,雜誌及相關手稿幾近散佚,只有在1995年的時候,由楊熾昌後人整理其遺物時發現第三期的孤本,作為三〇年代前衛實驗的見證。 這條路線,我們將沿著楊熾昌的生命軌跡,從臺灣文學館出發,走過他留有青春記憶的臺南郵便局,日本時代曾是森山松之助設計的華麗歐風建築,目前改建為中華電信機房;接著來到陳德聚堂(陳氏家廟),這是一棟形制完整的古典閩南建築,也是楊熾昌工作生活的地方,;開基天后宮位於楊熾昌童年成長的大銃街,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裡面有許多珍貴的國寶文物;最後來到兌悅門,楊熾昌曾經接待日本文豪佐藤春夫來臺南旅行,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裡禿頭港的廢屋,就在兌悅門附近。走一趟楊熾昌「詩想起」之路,一面閱讀著當年他們創作的超現實主義的詩歌(當然能用日語朗讀更好),體會「日曜日式散步」裡繁複而精彩的超絕意象,一起超越時空,感受現代藝術的多重宇宙吧。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我們居住的臺灣尤其得天獨厚於這種詩的思考。我們產生的文學是香蕉的色彩、水牛的音樂,也是蕃女的戀歌。十九世紀的文學生長於以音樂的面紗覆蓋的稀薄性之中。現代二十世紀的文學恆常要求強烈的色彩和角度。這一點,臺灣是文學的溫床,詩人也在透明的幔幕中工作。……。新鮮的文學祭典總是年輕的頭髮的火災。新的思考也是精神的波西米亞式的放浪。我們把在現實的傾斜上磨擦的極光叫做詩。   ——楊熾昌〈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   1994年楊熾昌過世,生前莫大的遺憾之一,就是沒有將《風車》雜誌及文稿留下來。不過隔年,其子楊皓文與學者呂興昌在共同整理楊熾昌遺物時,意外發現了第三期雜誌的孤本(《風車》每期只印75份),重新挖掘出了如夢似幻的《風車》記憶。目前楊家後人將雜誌捐贈給臺灣文學館,見證了三〇年代臺灣文藝青年們前衛而大膽的藝術實驗。而楊熾昌在第三期雜誌裡,寫下〈燃燒的頭髮──為了詩的祭典〉的創作宣言,將臺灣詩學推上了絕美的高度。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原為臺南州廳,是由知名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同時也設計了錦町(民生路)上的臺南郵便局,是為楊熾昌的青春記憶之一。戰後臺南州廳改為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至1997年市府遷出。2003年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         第二站 ☞ 臺南郵便局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與民生路交叉口附近 臺南郵便局遺址,目前是中華電信機房   灰色的靜謐敲打天的氣息 薔薇花落在薔薇圃裡 窗下有少女之戀、石英和剝製心臟的憂鬱… 彈著風琴我眼瞼的青淚掉了下來 貝雷帽可悲的創傷 庭園裡螗蜩鳴叫 夕暮中少女舉起浮著靜脈的手 療養院後的林子裡有古式縊死體 蝴蝶刺繡著青裳的折襞在飛…   ——楊熾昌〈靜脈和蝴蝶〉 楊熾昌就讀臺南二中(今日臺南一中)的時候,曾經和一名在電信局擔任接線生的今井民子談戀愛,沒想到甜蜜純真的愛情,卻遭到女方家人反對,禁止二人來往。今井民子十分悲傷,加上患有疾病,於是走上自殺一途。而楊熾昌是事後經友人告知,才知道今井民子死去的消息,大為悲慟,終生難忘,這也影響了他此後文學創作的風格。他的詩作裡,總是充滿少女、死亡及花朵的象徵,似乎仍然哀悼著悲情的初戀情人。 今井民子上班的地點或為舊臺南郵便局,位於今日民生路與忠義路交叉路口。楊熾昌後來任職的臺灣日日新報社,也在郵便局對面。舊臺南郵便局原本是典雅的歐式建築,由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森山松之助也設計了臺灣文學館及臺灣總督府),於1909年落成,黃白相間的面磚,華美的立面配上兩座高聳的衛塔,是一棟十分美麗的建築。可惜舊臺南郵便局於1972年左右拆除,改建成冷硬而單調的水泥大樓,美學落差相當巨大。目前郵便局底下開了一間日式咖啡廳「客美多」,可在裡面點杯日式深焙咖啡,體驗一下日本時代錦町的摩登氛圍。         第三站 ☞ 陳德聚堂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2段152巷20號       《臺南新報》是當時臺灣的大報,楊熾昌的父親楊宜綠也曾擔任過《臺南新報》的漢文欄記者,與楊家淵源相當深厚。而楊熾昌從日本留學返臺後,開始在《臺南新報》文藝欄發表許多日文短詩創作,受到主編賞識,因而被邀請進入報社,擔任文藝欄編輯。楊熾昌在這裡認識了林永修(林修二)等日後組成《風車》雜誌同仁的摯友們。 臺南新報社辦公室舊址已難以考證,大約是鄰近陳德聚堂的巷弄內。陳德聚堂是鄭成功手下大將陳澤的故居,因此又被稱為「統領府」,清代時改建成陳氏宗親的大宗祠所用,建築本身一度毀於二戰戰火,戰後重新整建,目前形制保存相當良好,古樸而雅緻,是相當經典的閩式大院。內部還有臺南名師陳玉峰的壁畫,以及各種古典建築裝飾,十分值得參觀欣賞。           第四站 ☞ 開基天后宮 臺南市北區自強街12號       楊熾昌小時候成長的地方,是小北門附近的自強街,父親楊宜綠非常重視漢學教育,經常要楊熾昌從小背誦《詩經》等經典。而楊熾昌也就讀鄰近的「第二公學校」,1928改名為「寶公學校」,戰後改名為立人國小,葉石濤曾經在這裡當過老師。 自強街附近以前有一座砲臺,所以古時候地名又叫做大銃街(大銃即大砲的意思)。 而四百年前這裡是德慶溪出海口,四目望去是臺江內海及沙洲,鄭成功可能在此登陸駐軍,預計要進攻普羅民遮城(赤嵌樓)。自強街的路口有一座「開基天后宮」,香對於赤嵌樓對面的「大天后宮」,又被稱為「小天后宮」。「開基天后宮」是臺灣第一間媽祖廟,興建於1662年,裡面還有供奉一尊全臺最古老的「崇禎媽」,但平常不會坐鎮在大殿上,只有在媽祖生日前後,才會現身供信眾參拜。 開基天后宮門口有一對龍柱,是臺灣最古老的石雕龍柱,而後殿有一尊由臺灣知府蔣元樞所捐贈的「傾聽觀音」,是府城三大觀音之一,非常珍貴。而天后宮對面有間「舊來發」餅店,創立於1875年,已有近150年的歷史,店內的「黑糖椪餅」非常有名,但不易買到,建議要事先預約。         第五站 ☞ 兌悅門 臺南市中西區文賢路信義街 臺南府城殘留的城牆之一:兌悅門   高聳於東南邊的東門城樓上白雲如流,呼嘯古城的風載著年輕人的理想飄過去,此受古城趾包圍的木栅,暮色來臨時寮上的南國之月靜靜地運步,神秘的光照耀著校園花草、吹笛的餘韻消失在空中,在此幽靜神秘的境中謳歌舞蹈、笑著享受人生的青春人兒是多麼的幸福啊!鳴呼懷念的高岡,雄偉的健兒群,枯乾臺灣文化的開拓者,年輕人築巢於此古城址,望著地上的夢想與青空的群星交談,憧憬遙遠的理想鄉。 ——楊熾昌〈古城嘯〉   〈古城嘯〉是楊熾昌中學時期寫的一篇日語散文,他當時即將畢業,充滿理想以及對人生的展望,寫下了這一篇眼界遼闊,並自詡為「臺灣文化開拓者」的感性文章。 目前臺南僅存的城樓裡,有一座迷你的外城樓「兌悅門」,位於今日信義街的街尾,是目前臺南唯一可以通行的城門,旅客可以爬到門樓上,遙想當年城外商船進入五條港的熱鬧景象。信義街也是府城的古老街道,由於過去來往唐山的船隻入港後,會將船上的壓倉咾咕石放置在此地,所以又叫做「咾咕石街」(老古石街)。 楊熾昌在少年時期,因為父親任職於《臺南新報》的關係,所以與父親一起接待了日本來的文豪佐藤春夫。佐藤春夫的經典名作〈女誡扇綺譚〉,故事發生地點在「佛頭港」的沈家古宅內,楊熾昌在讀過小說之後,還試圖找出古宅的遺址。而今日我們大概也只能跟楊熾昌一樣,從兌悅門以及周圍老街的氛圍中,拼湊出百年前的府城風華了。  
144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府城神仙大亂鬥:許丙丁的小封神之旅 
路線 臺灣文學館→北極殿→孔廟→重慶寺→保安宮   咱縱容想像 佇這個充滿古風的城市封神 千里眼 順風耳 土地公 關帝爺 已經熟似的 猶袂赴熟似的 各自坐鎮香煙浮搖的廟堂 所有的神 佮咱同時存在 鬥陣巡遊文學的場域   ——陳建成〈巡遊小封神〉   府城是漢人最早開發的城市之一,先民渡海來臺的時候,將原鄉的信仰帶到新的土地上,形成了多元多彩的信仰文化,有非常密集的廟宇及祭祀活動。府城——可以說一座眾神護佑的城市。 而許丙丁的臺語白話小說《小封神》,就是建立在一個如此豐富的信仰文化上,他以府城大大小小廟宇裡的神祈為對象,書寫眾神集體騷動的趣味故事。原本高坐廟堂之上,莊嚴肅穆的神明,在許丙丁筆下都變成了充滿人性的活潑角色,在府城各個角頭拉幫結派、圍事鬥法。 許丙丁是個府城多才多藝的斜槓才子,他出生於1899年,從小在武廟、大天后宮附近聽人家說書,所以對於民間信仰及故事非常有興趣。他早年本業是個警察,但他還會畫漫畫、寫章回小說、寫偵探小說、寫古典漢詩、下圍棋、攝影、表演平劇、演奏南管、臺語辭典編校、主持廣播節目及民謠填詞等等,戰後還曾擔任過信用合作社經裡、臺南市議員,以及臺南救濟院的董事,好像沒有什麼事是他沒有做過的。 《小封神》原本是許丙丁連載在《三六九小報》上的臺語章回小說(50號至202號),連載時間為1931年3月26日至1932年7月26日,共24回。到了1951年,許丙丁再度將臺語文翻譯為華語版,並增補一些內容出版。1967年還曾由東映公司拍成同名臺語電影,轟動一時。 《小封神》內容大意是,從前玉皇大帝派了一名玄天上帝公到府城就任,並派了康、趙兩名元帥輔佐,沒想到玄天上帝到了府城,發現已經有一個大上帝在鷲嶺任職,他只好屈居在赤嵌樓後方的小上帝廟。後來小上帝需要資金,派康、趙二神去典當通天冠,沒想到兩任在途中賭博,把通天冠輸給了千里眼跟順風耳。康、趙二神只好騙小上帝說通天冠被千里眼搶走,小上帝一氣之下,誤把魁星爺當成千里眼抓了起來,吊在廟口示眾,結果這一起風波,驚動了府城所有神明,大家都被捲入了這場仙界爭鬥之中......。 因為《小封神》裡面提到神仙及廟宇太多,沒有辦法一一走遍。所以這條小封神之路,我們會從臺灣文學館出發,代表性地繞兩大陣營的上帝廟(北極殿)及孔廟一圈,途經重慶寺參拜,最後來到龜靈聖母所在的南廠保安宮祈求聖水保平安。旅程結束之後,還可以在保安路品嚐各式美味小吃,好好地祭祀一下自己的五臟廟。     第一站 ☞ 臺灣文學館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臺灣文學館近年來為了推廣許丙丁的文學作品,發展出許多創新的跨域展示模式,除了一般展覽外,還有舉辦小封神的臺南走讀導覽活動;2019年也推出了「小封神藏寶圖」城市文學解謎遊戲,目前在網路上都還可以遊玩,而且還有教案可以下載,老師們可以帶著學生,一面參觀文學館及廟宇,一面進行趣味的解謎大地遊戲。 臺灣文學館建於1916年,原為臺南州廳,是由臺灣總督府的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戰後臺南州廳一度為空軍供應司令部、臺南市政府,至1997年市府遷出。2003年重新整修過後,由文建會(文化部)重新規劃為臺灣文學館,將本館打造為一座屬於全民的文學博物館,館舍內除了典藏臺灣文學重要文物外,還有許多精彩的文學展覽外,更提供了臺南市民親子閱讀的友善空間。         第二站 ☞ 北極殿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89號   不拘彼時已經亦有一位大上帝,駐在草花街了。他駐在期間長他一級,而且是舊神食新神。可憐一位新拜命的上帝爺,就被貶在無鬧熱的小上帝去了。噫!神與人同,這樣境遇,何誰要打睬他咧?眾弟子多用白眼相待伊,所以上帝爺赴任之日,垂頭喪氣,說一句:『看來世上金能語」做訓示,以外就無愛多講。眾弟子見他赴任,無言語,誤認伊是豆菜底的,勉強造一間的三分不像寺,四分不像宮的廟宇安之。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的開場:玉皇大帝新冊封了一名玄天上帝到府城任職,沒想到府城已經有一名「大上帝」駐在鷲嶺北極殿,新的玄天上帝只好到赤嵌樓後方安頓,世態炎涼,弟子看不起他,只幫他蓋了一間簡陋的廟宇,就是今日的「開基靈佑宮」。(許丙丁的故事大多半真半假,大小上帝廟的真正由來並不是這樣的。) 府城有兩間玄天上帝廟,一間是官祀的「大上帝廟」(北極殿)位於府城地勢最高的「鷲嶺」,另一間在赤崁東街,叫做「開基靈佑宮」,建於1665年,是臺灣第一間上帝廟。而兩間上帝廟都有在《小封神》裡登場,我們今日參觀的是鷲嶺北極殿。北極殿內部極為典雅,因玄天上帝屬於北方神將,代表色是黑色,所以殿內柱子都是黑色的。北極殿內還有寧靖王書寫的「威靈赫奕」匾額,為臺灣最古老的匾額,極為珍貴。北極殿後廂房還有供奉地基主,是臺灣少數有神像的地基主,據說是民眾為了偷偷祭祀鄭成功,以地基主名義所刻的鄭成功神像,十分有趣。北極殿內還有許多珍貴文物,如府城名師潘麗水的壁畫,不妨仔細參觀欣賞。         第三站 ☞ 孔廟 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2號   文昌祠即刻傳單,召集三千弟子來謁見孔聖人,尊他老先師的意見。孔夫子年紀多了,自然是主張隱健,說:「我輩文人,不比他武夫,魯魯莽莽,一但動起干戈,設若不得制服他,四千餘年的面目付之流水,這就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三千的門人,聽了個個不平,都說夫子老耄無能,任人翻弄到此田地,還不爭一個高下,一時議論沸騰;有的主張戰,有的主張和,莫衷一是。孔夫子無法,只好對眾弟子約束,明日尋武聖,請他做一場的和事佬,往小上帝討人情,放回魁星。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說到:魁星爺被小上帝誤認為千里眼,於是被抓到開基靈佑宮吊掛示眾。魁星所屬的文昌祠十分不滿,請孔廟的孔子來主持公道,沒想到孔子想要息事寧人,弟子忿忿不平,所以孔子只好請出同樣掌管文昌的關公來主持公道。 臺南孔子廟是由明鄭的參軍陳永華於1665年興建,是臺灣第一間文廟,也是臺灣最早的漢學學校;清代更擴建為「臺灣府學」;日本時代,1898年曾設立「臺南公學校」。孔廟的東北側有一座三層的塔樓「文昌閣」,二樓祭祀文昌帝君、三樓祭祀魁星爺。臺南比較有名的魁星爺是在赤嵌樓文昌祠裡,每到考試季節,臺南的學子就會到赤嵌樓祭祀魁星爺,祈求金榜題名。       第四站 ☞ 重慶寺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巷2號 重慶寺的正門   金魚仙暗看那報司爺,自想:我起初以為他是貌比潘安、美似子都呢,卻原來是一塊火炭頭,濃眉大眼,頭插金花,眼睜睜手指著面前的醋矸......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金魚大仙為了對付雷震子及五穀王,要蒐集府城四樣法器,於是潛入重慶寺,趁速報司不注意的時候偷走了「醋矸」。這個醋矸是重慶寺速報司特有的寶物,用竹棒攪動之後醋矸之後,可以修復伴侶之間的感情,所以重慶寺速報司又身兼了月老的工作。 速報司原本是祀典武廟旁「南星殿」裡西嶽大帝底下的文官,但日本時代,政府為了拓寬道路,拆掉了南星殿。於是信眾將西嶽大帝、速報司及功德司等神明,改供奉在重慶寺裡。所以重慶寺雖然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佛教古刹,寺內卻供奉著西嶽大帝及速報司。戰後重慶寺因為貢噶老人曾在此弘法,因此重慶寺也一度成為了藏傳佛教的道場,十分特殊。         第五站 ☞ 保安宮 臺南市中西區保安路90號     龜靈聖母自想:「我今日遭此大難,原因專為計較子孫的生活所致,不想反受他的排斥。前日的功勞,付諸流水,到此進無路退無步,不如一死,省得許多磨折!」越想越慘,一陣的心酸,放聲大哭,即時提筆寫了二封遺書,交與鹿角大仙,一交與金魚大仙,託他代為報仇。翌早駕了烏雲,投在安平國姓港身死。......而後來臺南掘運河,又在國姓港發現石龜一隻,就是聖母肉身化石,現在保存在南廠保安宮,享受香火不絕,皆是他一念之差所致。   ——許丙丁《小封神》   《小封神》裡,龜靈聖母對於玄天上帝非常不滿(因為上帝腳踩「玄武」),所以出手解救了魁星爺,卻因此被玄天上帝派來的雷震子打傷,走投無路之下只好跳河自盡。這裡許丙丁借用了《封神演義》裡龜靈聖母的角色,以及南廠保安宮的「白蓮聖母」典故,寫下了這個充滿創意的橋段。 南廠保安宮主祀五府王爺,後殿供奉了一尊長得很像大烏龜的「白蓮聖母」——原來這尊聖母叫做贔屭,是龍的兒子,因為力氣很大,所以專門用來扛石碑。清康熙皇帝為了紀念平定林爽文之變,送了十個由贔屭背著的大石碑到臺南來。不料其中一隻贔屭在入港時落海失蹤。一直到1911年海岸逐漸淤積後,才被漁民在保安宮附近打撈上岸(而其他九隻贔屭目前則安放在赤嵌樓裡面)。鄉民將贔屭供奉在保安宮內,奉為「白蓮聖母」,現在到廟裡可以祈求白蓮聖母的聖水,據說可以保佑身體健康。 最後一站來到熱鬧的保安路,這裡是臺南小吃的集散地,從蝦仁肉圓、浮水魚羹、牛肉湯、蝦仁飯到豬心冬粉,每一樣都是在地獨特的美食。今日《小封神》之旅一路參訪了許多廟宇,最後別忘了來品嚐小吃,祭祀一下自己的五臟廟吧。  
185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香雨書院
路線 香雨書院       第一站 ☞ 香雨書院 臺南市將軍區長榮里182號       鹽份地帶,泛指日治時期臺南州北門郡(今佳里、學甲、西港、七股、將軍及北門區)週邊地區。因為靠海,土地多鹽,農地耕作不易,居民多以捕魚及鹽業維生,形成了特殊的產業文化與歷史地貌。鹽分地帶的生活雖然艱困,但這裡卻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日本時代作家輩出,如吳新榮、徐清吉、郭水潭及林芳年等人,戰後此地文脈並未斷絕,1979年由吳三連支持、羊子喬及黃勁連等在地作家創立的「鹽分地帶文學營」,成為戰後振興臺灣文學的重要運動。目前臺南市政府發行的文學雙月刊雜誌,也是以鹽分地帶為名,顯示鹽分地帶文化在臺南的重要性。 鹽分地帶的北門區有座博物館舍,純白的外觀仿若一座鹽山,這是隸屬於臺南大學的「香雨書院」。內部藏品是由林金悔先生所捐贈,收藏了鹽分地帶文學家、藝術家作品及書籍,告訴著來往的旅人、居民,此處曾有過的文學故事與能量。各位來到臺南海邊旅遊的時候,別忘了到香雨書院走走,認識鹽分地帶的文化地貌。香雨書院附近還有由黃清舞的故居(遂園)改建的「方圓美術館」、還有紀念因抗日而戰死的「竹篙山之神」林崑岡紀念館、以及供奉關聖帝君的「漚汪文衡殿」等等景點。  
135 次點閱
0
2022.10.24
0.0
去新化拜訪童年的楊逵
路線 楊逵文學紀念館→新化街役場→新化觀音亭→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新化武德殿→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我滿懷著確信,從巨船蓬萊丸底甲板上凝視著臺灣春天,那兒表面上雖然美麗肥滿,但只要插進一針,就會看到惡臭逼人的血膿底迸出。 ——楊逵〈送報伕〉   楊逵在小說〈送報伕〉當中,最後寫了這一段話。小說中的主角家裡田地被製糖會社勾連政府強制徵收,父親因而病逝,全家經濟陷入困境,主角只好到東京尋找出路。沒想到當時經濟不景氣,他只找到送報伕的工作,但派報社老闆是非常奸詐的商人,不斷剝削這些可憐的勞工。主角最後在朋友鼓舞之下,發動工人抗爭爭取權益,最後,他希望將工人運動的火種帶回臺灣,和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對抗。這一篇小說的結尾,也是當年楊逵從東京返臺後的自我期許——要戳破體制的膿瘡。 楊逵於1906年,出生在臺南新化,新化在過去的地名叫做「大目降」,為西拉雅族部落的名稱。1915年,隔壁的玉井發生了「西來庵事件」,余清芳帶領當地農民以武力反抗日本政府,結果遭到了無情的鎮壓。當時日本軍隊拉著大砲,浩蕩地行經新化市區時,年僅九歲的楊逵在門後看見了這一幕,在他心上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記。 楊逵長大後,為了看到更寬闊的世界,決定從南二中退學,前往日本留學,不過楊逵到了東京,接觸到了方興未艾的左翼思潮,還有最前衛的新劇運動。於是他又決定要回臺灣從事社會運動,與農民工人一起對抗不公平的制度。   楊逵從1927年回臺,隨即加入農民運動,面對日本政府的打壓也毫無畏懼。在日本統治期間,楊逵一共坐牢了10次(葉陶坐牢12次)。甚至他與葉陶結婚前天,還因為「二一二大逮捕」而入獄,他們夫妻倆就自我嘲諷說,這是「官費的蜜月旅行」。1932年,楊逵因為受到賴和在文學上的啟發,以〈送報伕〉一文獲得日本左翼文壇的好評,這也鼓舞了楊逵的文學創作之路,他一邊參與社會運動,一邊寫下許多具有人道關懷的作品。 戰後,楊逵原本滿懷期待,要投身改造社會,卻發現陳儀政府倒行逆施,臺灣社會比起戰前更加動盪不安,於是他寫了〈和平宣言〉一文,提出釋放政治犯、還政於民等訴求。沒想到因此獲罪,被抓去綠島關了12年,他經常自嘲說這是「全世界最高的稿費」,一篇文章就可以吃12的牢飯。入獄期間,楊逵並未灰心喪志,寫下了〈春光關不住〉,象徵雖然他的身體被威權拘禁,但意志卻沒有被限制,反而更努力想要突破壓迫,尋找光明。 讓我們來到新化,尋找楊逵童年生活的足跡,回顧日軍砲車隆隆開過、在公學校恩師的宿舍自在閱讀的種種時刻。我們從楊逵文學紀念館開始,一路經營旁邊的街役場、新化老街,遙想楊逵與玩伴穿梭在觀音亭、武德殿及新化公會堂等時光。同時也別忘了到老街上尋找在地美食,以及到美麗的果菜市場去逛逛。而近年來因為觀光發展,還有附近南科園區的開發,多了許多外來移民,逐漸出現許多新興的商店,小鎮展現了更加活潑的風貌     第一站 ☞ 楊逵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488號   我蹲下去一看,看到了被水泥塊壓在底下的一棵玫瑰花,被壓得密密的,竟從小小的縫間抽出一條芽,還長著一個拇指大的花苞。 ——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   楊逵被關在綠島「新生訓導處」期間,被分派到管理菜園的工作,其他同學苦不堪言,但楊逵卻甘之如飴。他知道勞動就是在實踐自己的理念與精神,因此也寫下〈春光關不住〉這篇小說。代表他的精神沒有被牢獄生活擊垮,反而更加茁壯,向著光明生長。後來這篇小說選入了國文課本,被改名為〈壓不扁的玫瑰花〉。 2005年新化鎮公所與在地文史工作者,獲得楊逵之子楊建的支持,在舊地政事務所建築中成立了「楊逵文學紀念館」。館中的兩大展區分別展示了楊逵的生命歷程與文學創作。更特別的是,還有專門一區是展示楊逵的妻子——葉陶的故事。葉陶是楊逵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柱,囚禁於綠島的十二年當中,葉陶獨自支撐著整個家庭。她不但是優秀的社會運動家,也是一名非常堅強且勇敢的母親。來到新化,一定要走進紀念館,看看葉陶與楊逵的生命故事。     第二站 ☞ 新化街役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楊逵紀念館旁邊,有一間古樸典雅的建築物,,是1934年興建的「新化街役場」,戰後改為新化鎮公所,目前已經指定為歷史建築,並由「1934古蹟餐坊」活化營運。紀念館還有一件有趣的故事,1999年的時候,原本政府想要在街役場興建地下停車場,但為了保留古蹟,於是動員鎮民一起來「千人搬厝」,把建築拖到隔壁的果菜市場空地。直到2002年停車場興建完成後,才又將街役場拖回原地。現在餐廳裡面還可以看見當年搬家用的大繩索,品嚐美食的同時,不妨也來回顧這段有趣的歷史,欣賞老建築的百年風華。         第三站 ☞ 新化觀音亭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292號     楊逵的老家在新化觀音亭附近,觀音亭的廟埕也就成為了他童年活動的空間。而父母忙碌工作、二位兄長與自己年齡差距較大,因此到廟口找玩伴玩耍就成了他最快樂的時光。他在廟口聽人講《水滸傳》的故事,非常崇拜當中個性粗獷但充滿正義感的「黑旋風李逵」,嚮往這種對抗政府、行俠仗義的人生,所以他後來就取了「楊逵」的筆名(楊逵本名楊貴)。 新化觀音亭原名「大穆降二嶺街觀音亭」,主祀觀世音菩薩,建於1735年。1895年的時候,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下榻過觀音亭旁邊的「鍾家古厝」,因此鍾宅連同廟宇被日人改建成「能久親王御舍遺跡紀念公園」,戰後才由地方人士重建回來。       第四站 ☞ 新化老街(蘇家古厝、學仔巷、公有零售市場) 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 新化的舊名叫「大目降」,來自西拉雅族語「Tavocan 」的音譯。荷蘭時代,大目降的原住民被迫遷到新港社附近,土地則被荷蘭人賣給了漢人。因此新化在很早以前就有大批漢人開墾定居。而新化因為地理位置優越,成為了四周山產、農產運銷的中心,繁華一時。 1999年的時候,政府預計要將中正路(老街)拓寬,但在文史工作者及地方人士發起保存運動下,新化老街被完整保留下來,今日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立面,保有西式的Art Deco風格(裝飾風藝術)。老街的巷弄裡,還有一座蘇家古厝,興建於1842年,是新化最古老的三合院,完整保有清代建築的樣貌。 老街上以米店、布莊、餅鋪、醫院、藥房等民生必需店家為主,舊時代的交通痕跡與街區繁榮景象,在灰色的洗石子牆面下保留著。慢慢走在街上,米店、餅舖的香氣仍在,也別錯過了令人食指大動的傳統小吃。         第五站 ☞ 新化武德殿 臺南市新化區和平街53號 新化武德殿位於新化老街的南側,第一代建築在1924年完工,後來在1936年改建,成為今天的樣貌。武德殿原初是提供軍警、學生、青年團練習劍道、柔道等武藝的場所,也兼有集會等用途。 裡面最大的特色就是「彈簧木地板」,看似堅硬的木頭地板底下,藏有彈簧機關,作為柔道練習的緩衝用途,是全臺唯一保留彈簧地板的武德殿。 武德殿旁邊還有一排日式宿舍群,木造的老建築被改建成大目降故事館,部份為文創商店,宿舍群的對面還有大目降廣場,假日還會舉辦各種活動,是散步休閒的好去處。   第六站 ☞ 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 臺南市新化區中山路132號     在楊逵的文學歷程當中,「圖書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閱讀與文學,打開了他心中的一扇窗,也奠定了他日後思想與行動的基礎。他生命中的第一座圖書館,是公學校班導師沼川定雄的宿舍,他在這裡,讀到了各種世界經典名著,啟發他的文學心靈。就讀臺南二中時,到臺南市圖書館讀書的時候,無意間讀到《臺灣匪誌》,發現日人對臺灣歷史的醜化,激發他以小說糾正臺灣歷史的決心。第三座則是婚後居住高雄時,埋首於鼓山圖書館,完成了他的名作〈送報伕〉。 2018年整修完成的新化區圖書館青少年分館,前身為新化郡公會堂。落成於1936年,提供一般民眾集會、婚喪喜慶或藝文活動的用途。Art Deco的外觀風格,與新化老街上華麗街屋相比,也毫不遜色。新化郡公學校(楊逵母校)的畢業典禮也在此舉行。  
125 次點閱
0
2022.10.19
0.0
今天讓我們來說「臺語」
路線 王育德紀念館→吳園藝文中心(原臺南公會堂)→王育霖與王育德故居→招仙閣→宮古座(今延平商業大樓)→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王育德博士是著名的語言學家,生於1924年的臺南。父親王汝禎,創辦「金義興商行」,是非常有錢的商人;哥哥王育霖是日本本土第一位臺灣人檢察官。王育德18歲的時候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就讀,後來因為戰爭的關係,疏開回臺灣。戰爭結束後,王育德跟一群臺南青年投入劇場工作,起先他只是幫忙撰寫劇本,後來因為找不到演員,所以他自己出馬擔任主角,在宮古座等地公演了幾場新劇,獲得廣大好評。 但命運的安排總是令人不知所措,二二八事件爆發,臺南市區陷入一場混亂。王育德親眼見到湯德章律師的屍體被曝曬在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對政治的混亂感到不可思議。而在1947年3月14日,哥哥王育霖突然被一群軍警帶走,再也沒有回來過。突然惡化的局勢讓王育德非常緊張,加上身邊的老師同事接二連三被逮捕,他知道臺灣不再能待下去了,決定要逃亡到海外。   於是王育德只帶著一卡皮箱,經由香港逃亡到日本,而他這一離去,就再也沒回到臺灣,就連親人去世,都只能在日本默默遙祭,從25歲到。他在日本立誓要推動臺灣獨立,打倒國民黨,1960年與黃昭堂等人創立了「臺灣青年社」,發行《臺灣青年》雜誌。王育德認為要建立臺灣民族認同,語言的傳承是很重要的因素:   「先天條件極佳的臺灣文學,其無法產生優秀作品的一個重大問題,即出在語言。」 ——呂美親〈破除「語言」的詛咒:論王育德的臺灣文學建構及其史觀〉   因此他潛心研究語言學,編製了臺語拼音法,成為臺語研究的國際權威。用了一生的時間研究臺語與臺灣文學,透過臺語研究,表達他對臺灣的愛,以及對於臺灣民族獨立的渴望。 這條文學地景路線,從王育德童年成長的草花町出發,附近有美麗的吳園及公會堂,也是臺南最熱鬧的市街之一。王育德從東京回臺灣後,與青年學生共同演出臺語戲劇,位於西門路上的宮古座(今天的政大書城),也是他登場的舞臺之一。最後來到他任教的臺南一中,也是他在臺灣最後的工作地點。這條路線呈現了王育德前半生的學思軌跡——從一名愛好文藝的青年,因為戰後的政局動亂,最敬愛的兄長被國民黨濫殺,最終流亡到日本,蛻變為臺灣民族運動的行動者。 最後閱讀完王育德博士的故事,可以來到十八卯茶屋喝杯芳醇的臺灣茶,大門口右側也有一間百年老店文峰茶莊(1869至今),裡面有賣古早味的「仙女紅茶」,淡淡茶香帶有些許苦澀,有著令人回味無窮的滋味。   第一站 ☞ 王育德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吳園公會堂後方排屋)     王育德不僅研究臺灣語言,他於1964年用日文寫了一本《臺灣——苦悶的歷史》,是戰後相當難得的,以臺灣主體為出發點的史學著作,出版之後引起日本的轟動,在序文當中,可以看到王育德將對臺灣的情感都寄託在其中。但這本書在臺灣成為了禁書,一直要等到1979年,中文版才有機會翻譯上市。   王育德紀念館位在民權路的吳園裡,庭園水池旁邊,距離他的故居,直線距離只有 200多公尺。紀念館內部展示空間雖然不大,但是展間的設計,以及文物的典藏方式都很精美。將王育德從成長經歷、二二八事件直到流亡日本的經過、到東京後的語言研究及社會運動等等,都十分詳實地呈現出來。   展間最後還復原了王育德在東京的書房,僅六疊塌塌米大小的書房,是他在日本讀書、研究及寫作的空間,架上許多書籍也是家屬特別從東京運回臺灣,捐贈給臺南市政府的,完整呈現了當年王育德創作的狀態。走進紀念館,一起閱讀王育德的生命故事吧。   第二站 ☞ 吳園藝文中心(原臺南公會堂)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30號 王育德紀念館所在處位於公會堂後方的「吳園」水榭旁。吳園是清代臺灣四大名園之一,1829年的時候,是由府城數一數二的大鹽商吳尚新(1795-1848)所興建。到了日本時代,吳家後代子孫迫於壓力,將吳園賣給了政府。 1911年日本政府就在吳園的右下角上興建公會堂,作為市民會議、展覽及聚會等用途。臺灣文化協會多次在公會堂舉行演講會,而葉石濤也是在公會堂第一次遇見西川滿,從而走入文學的殿堂。 吳園的左下角原本是華麗的四春園旅館,是日本時代臺南最為豪華的旅館,總督田健治郎及林獻堂來臺南的時候,都是住在這裡。吳園右上角後來蓋了臺南市立游泳池,左上角蓋了臺南圖書館。不過到了1974年,吳園上方土地都被賣給財團,圖書館及游泳池遭到拆除,蓋起了百貨公司,僅存目前少部份的庭院造景。   第三站 ☞ 王育霖與王育德故居 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二段94號   兄哥和我兩人都夢想著光明的未來,我們從小就立誓要成為臺灣的格拉古兄弟。兄哥說,憲法在臺灣實施後,他要出來競選立法委員。我還一副悠閒樣地回他說,戲劇文化方面就交給我了,所以法律方面的事,就拜託你啦。 ——王育德〈兄哥王育霖之死〉呂美親翻譯   王育德跟哥哥王育霖的生母是毛新春,是王汝禎的二房,但因為大房沒有子嗣,所以王育德就過給大房當兒子。而毛母因為個性溫和,經常遭到大房及三房欺負,所以在王育德十歲的時候就過世了。在這樣關係複雜的傳統家庭中長大,王育德跟哥哥王育霖感情也就特別好,兩人互相扶持,直到去日本留學的時候,王育霖也非常照顧王育德。兩人立志要成為「格拉古兄弟」,格拉古兄弟是羅馬共和時代,推動政治改革的兩名政治家。 王育德的父親經營「金義興商行」,是臺南數一數二大的罐頭經銷商。王汝禎在熱鬧的草花街一帶,興建了三連棟的樓房,老家佔地有200多坪,分成前中後三棟,前棟是店面及倉庫、中棟是全家的起居空間、後棟就是傭人及廚房等空間,全家每戶都有單獨的房間,不會互相干擾(王汝禎有三個老婆)。根據王育德的記憶,他們房子之大,許多第一次來參訪的客人經常會在房子裡迷路。 王育霖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高等文官試験司法科合格之後,取得司法官資格,被選為京都的地方法院檢察官,成為第一位在日本擔任檢察官的臺灣人,可謂精英中的精英。但到了戰後,王育霖回到臺灣,於新竹擔任檢察官,因為他公正不阿,不願跟外省長官同流合污,所以辭去工作,想要轉職律師。沒想到卻在二二八事件之後,無故被軍警帶走,從此再也沒有回家。王育德因為哥哥遇害的事件,決定流亡海外躲過風頭,不料直到1985年去世之前,都無法回到心愛的故鄉。         第四站 ☞ 招仙閣 臺南中西區中正路218號 曾位於臺南市民權路、西門路口,後遷至中正路,戰前為臺灣知名酒家,販賣所謂的「支那菜」,當時經常作為藝旦表演、樂曲演奏和召開詩會之場所,是臺南著名酒家之一。當時的仕紳除宴客吃飯外,在裡頭互相談天、商議大事也是常見的,為綜合性的空間使用。       第五站 ☞ 宮古座(今延平商業大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     王育德唸臺南一中的時候,會穿著制服和朋友一起到電影院看戲,不過中學生去看電影是違反校規的,所以他們看電影都刻意選擇比較寬敞的宮古座,比較不會被老師抓到。而王育德的父親是大舞臺劇場的大股東,所以王育德小時候也經常跟著阿嬤一起去看歌仔戲,養成了日後他對臺語民間戲曲,以及劇場演出的興趣。後來王育德在戰後初期,跟一群臺南中學生公演臺語新劇,也在宮古座公演過兩次。 宮古座在戰後改為延平戲院。1970年代,戲院拆除,改建為12層的延平商業大樓,內有百貨公司跟戲院,但隨著中正路商圈沒落,90年代後整棟大樓也跟著荒廢。直到2013年政大書城進駐,四樓後來也進駐了真善美戲院,主要播放藝文電影,稍微可以讓觀眾緬懷一下當年到西門町看電影的感覺。       第六站 ☞ 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 臺南市東區民族路一段1號     王育德在臺灣最後一份工作,擔任省立臺南一中的教師。王育德撰寫的劇本〈青年之路〉當中,藏有諷刺國民黨政府的臺詞,雖然當場獲得滿堂喝采,但沒想到後來打了報告,南一中的校長特地告知王育德要注意言行。這個事件也讓王育德發現自己成為了被政府盯上的危險人物,成為了日後流亡日本的遠因。 有趣的是,戰後南一中跟南二中被刻意對調——王育德的母校,原先日本的州立臺南一中,戰後降為省立臺南二中(臺南公園北邊的那間);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則升級成了「省立臺南一中」(後火車站那間),也是王育德任教的學校。  
184 次點閱
0
2022.10.19
0.0
悠然過日子——葉石濤眼中的臺南
路線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銀座通→打銀街→葉老舊居→西門市場→臺灣祀典武廟   這是個適於人們做夢、幹活、戀愛、結婚悠然過日子的好地方 ——葉石濤〈臺南的古街名〉   葉石濤的這句名言,不知讓多少人對於臺南生活心生嚮往,短短幾個字就展現了古都無比的魅力。葉石濤出生於臺南的士紳家庭,住在熱鬧的打銀街上(民權路與忠義路交叉附近),小時候的生活堪稱優渥,因此少年時期的葉石濤有許多餘裕,可以漫遊在府城的市中心,品嚐各種美味小吃、感受傳統與摩登並存的都市氛圍。 葉石濤是臺灣文學界最重要的文學評論家與作家之一,1925年出生的他,與住在桃園龍潭的鍾肇政齊名,被譽為臺灣文學界的「北鍾南葉」。兩位文豪除了著作等身外,對於臺灣文學的推廣更是不遺餘力。 葉石濤八十多歲的人生,有一半時間是住在臺南,後來移居到高雄左營。雖然他主要的創作是在高雄完成,但作品中總是帶有濃厚的臺南情感,經常將場景設定在他年輕時記憶中的美好府城。葉石濤於1942年,在臺南州立二中(今南一中)畢業後,以〈林君寄來的信〉一文獲得《文藝臺灣》主編西川滿的賞識,後來西川滿還邀請他到臺北擔任助理編輯。 不過到了戰後,葉石濤因為涉入了臺南的共產黨案件,因此入獄三年,這樣的經歷讓他的人生跌到谷底,除了要忍受週邊歧視的眼光外,還因此停筆,不敢再創作。幸好後來他重新振作起來,以40歲之高齡重新回臺南師專就讀,取得教師資格,經一般波折後,才終於獲得穩定的工作及生活。於是葉石濤重拾文學熱情,開始與鍾肇政等文友聯繫,並努力撰寫評論,推廣臺灣文學。後來在1987年,63歲的時候出版《臺灣文學史綱》,建構了臺灣文學的史論基礎。 一邊回顧葉石濤的人生,一邊漫步在臺南的街道上,可以理解臺南的人文地貌,是如何讓葉石濤在離開家鄉後,仍然牽牽掛掛,筆下盡是回憶中的府城風華。不管是熱鬧的商街市集或是蜿蜒巷弄,透過葉石濤的書寫,臺南的地景因而有了一番新的風味。       第一站 ☞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8-3號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的一樓正門照片。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位於日本時代的「幸町」,隔壁是有「銀座通」之稱的末廣町。銀座通是葉石濤青年時代經常悠閒喝茶的地方。紀念館是一棟黑瓦、紅磚牆身的兩層樓屋舍,在1989年以前是「楠濃林區管理處」(但日本時代是否是「山林事務所」,有待考證)。房子後方是中西區圖書館,館內有座「葉老文學花園」,園中有兩株日治時期種下的南洋杉,歷經多年風雨考驗,兩樹生長方向同時右彎曲在生長,有緊緊相依之勢,在鄉里之間傳為美談,稱其為「夫妻樹」。    場館目前為「友愛街8-3號」咖啡館,可以在此一面品嚐香醇咖啡,一面閱讀葉石濤的作品,裡面還有限定套餐——「葉石濤文句小點心」,非常特別的文學菜單。 二樓展區則是為葉石濤文學書房及葉石濤會客室特展區,書房中的物件多為老師家屬捐贈。每年師母及家人都會特別從高雄上來到紀念館來,緬懷葉石濤的書房、摸摸他常年使用的藤椅——書房藏書可以看到葉石濤對於文學的愛,更可以看到家人在背後默默支持他的能量。   第二站 ☞ 銀座通 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段(林百貨以東) 從中正路遠看林百貨及周邊樓房。   於是,在我的記憶裏留著的深刻印象是母親濃妝艷抹,著民初婦女裝,打著斑爛陽傘,牽著我的手,到府城的銀座「林」百貨公司去替我買衣服時的那青春,美麗的風采。我的母親愛打扮,喜歡追逐流行的癖氣從來不改變。(葉石濤〈母親——戰鬥的天使〉) 葉石濤的母親生於1900年,名叫林𤆬治,𤆬治用臺語讀來就是「招弟」的意思。葉母雖然在傳統的社會長大,曾經纏足,但個性十分開明,甚至有點「任性」,而且因為家境富裕,非常懂得時尚,經常帶著小葉石濤到林百貨逛街。不過戰後經過土地改革,葉家及林家都沒落下去,葉母也很能吃苦耐勞,開始替人洗衣維生。 位於末廣町(銀座通)的林百貨於1932年開幕,是當時南臺灣最大間的百貨公司。林百貨裡的電梯(流籠)是當時極為「摩登」的象徵,許多民眾特地到林百貨來,就是為了體驗搭電梯的感覺。自臺南州廳、林百貨以西,延伸到運河的這一條路,過去是臺南最為現代化及時尚的大道,寬闊整飭的街屋,兩旁鈴蘭樣式的路燈,使人彷彿置身歐洲的現代大城。   第三站 ☞ 打銀街 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民權路口至忠義路172號間(已拆去) 葉石濤老家目前改建為綜合商業大樓,這是由對面騎樓看過去的照片。   我出生的地方是臺南府城古老的大街,古名叫做打銀街,日本人來了以後,總算取其意義改為白金町。 ——葉石濤〈光復前後〉     葉石濤的老家位於打銀街,是在民權路跟忠義路交叉路口,即今日的國花大樓,葉石濤如此形容:「像廟宇一樣富麗堂皇的祖宅」(出自〈卡薩爾斯之琴〉)。但不幸的是,老家在1940年遭到政府強制徵收,全家人被迫暫住到陳世興古厝,家道日漸中落。 打銀街鄰近赤崁樓,原本是府城最繁華的地區之一,聚集了許多販賣金銀飾品的匠師店舖,所以得名。1916年臺南町名改正後,打銀街改名為白金町,範圍大約等於今日的忠義路二段靠赤嵌樓區域。戰後,銀樓產業逐漸搬遷到西門路與中正路附近,打銀街(白金町)的往日風光,大概只能在文學作品裡尋找了。   第四站 ☞ 葉老舊居 臺南市中西區民生路一段157巷25號後方 葉石濤位於蝸牛巷的故居,實際上小屋是在照片中房子的後面。     葉石濤家族位於白金町的祖厝,1940年被日本人徵收之後,全家人先是暫住在陳世興古厝,後來搬到嶺後街附近(約是在民權路吳園到青年路一帶)。戰後歷經土地改革,家道中落,母親賣掉最後的田產,在西門路宮古座(今政大書城)後方買了一間小 屋定居,但房子真的很狹窄,葉石濤形容為「蝸居」,這也就是「蝸牛巷」的由來。 葉石濤在結婚之後,到仁德的文賢國小教書,在學校對面租賃了一層樓房定居。不過當時二仁溪經常淹水,有次颱風來,全家人差點遭洪水淹沒。因此葉石濤就讓太太及小孩搬回高雄左營的娘家,自己暫時搬回蝸牛巷跟家人住在一起,同時在臺南師專上課。葉石濤在1957年到仁德的文賢國小教書,兩年後與陳月得女士結婚,夫妻倆在學校對面租賃了一層樓房定居。不過當時二仁溪經常淹水,有次颱風來,全家人差點遭洪水淹沒。因此葉石濤就讓太太及小孩搬回高雄左營的娘家,自己暫時搬回蝸牛巷,同時在臺南師專上課。         第五站 ☞ 西門市場 臺南市中西區國華街與正興街交叉區域 西市場的照片,近期臺南市政府正在整修,要恢復西市場昔往的光彩。   就在這個時候,我在臺南「淺草」鬧市的書攤上發現了一本其貌不揚,薄薄如小冊子的刊物《臺灣文藝》。我這才知道,時代的腳步是從不停止的,光復後的屢次社會劇變固然打倒了許多日據時代的著名作家,可是卻無法打倒《亞細亞的孤兒》的作者 ——這位固執得如同驢馬的硬朗老人吳老! ——葉石濤〈懷念吳老〉   經歷過白色恐怖牢獄之災的葉石濤,出獄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創作。直到40歲的時候,他在國華街淺草市場的書報攤上偶然看到了吳濁流所創辦的《臺灣文藝》,觸動了深埋心底的文學靈魂,於是決定繼續提筆創作。 建於西元1905年的西門市場,臺南人慣稱為「大菜市」,在日本時代是一座豪華的現代化市場,西側不僅有美麗的庭園,西南角還有一座池塘(潟湖)。1933年,日本政府又在西市場靠近國華街一側,蓋了「淺草商場」,以販賣日用品為主,當時為臺南最繁華的街區。西市場戰後一度成為布料零售中心,全盛時期有數十間布莊在此營業。       第六站 ☞ 臺灣祀典武廟 臺南市中西區永福路二段229號 臺南嗣典武廟的大門(三川殿)照片。     葉石濤的短篇小說〈葫蘆巷春夢〉,發表於1968年,文中描寫的「葫蘆巷」即為祀典武廟旁的小巷子(正式街道名為永福路二段227巷),過去整條小巷約有五至七間相館,又被稱為「算命巷」。不過葉石濤筆下的葫蘆巷,則是一條擁擠而紛亂的小巷,都市底層的男女愛慾在暗處伏流,交織成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劇場。 如今隨著武廟周圍成為了著名的觀光景點,這條小巷也不再是葉石濤筆下紛亂的樣貌,算命產業風華褪去後,227巷成了一條觀光客來往武廟與大天后宮的清幽小徑,小巷周遭還有美味的小吃,值得在此悠閒漫步,欣賞府城的巷弄風光。  
205 次點閱
0
2022.09.16
0.0
來一場文學的辦桌吧!
路線 國立臺灣文學館→康樂市場→水仙宮→石鐘臼→米街→寶美樓   文學是什麼,很重要嗎?    文學地景網的第一條路線,帶大家從國立臺灣文學館出發,探索文學與地景的想像疆界。 國立臺灣文學館是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臺灣文學館舍,其建築前身是臺南州廳,1916年竣工,落在「大正公園」、亦即兒玉源太郎石像所在的圓環頂端,作為臺南都市改正後的帝國統治象徵。戰後,建築亦被當作空軍供應司令部,以及臺南市政府廳舍等用途,直到2003年重新修復之後,才脫去威權面貌,改成臺灣文學館,作為典藏、研究、推廣臺灣文學的用途,是一座屬於全民的文藝基地。因此從臺文館出發,探索臺灣文學與文化地景,特別具有時代意義。 而臺灣文學館所在的古都臺南,是臺灣第一座城市、也曾是對外最大的港口。臺南的歷史文化,如同考古地層一樣層疊,積累在城市裡的風土當中。而臺南看似日常的「飲食文化」,其實也與文學互相交疊,無法分割,成為城市共同的血脈之一。文學的豐盛,如同臺南精彩的「辦桌料理」,臺灣菜裡最日常,也是最為華麗的形式之一,在總鋪師主導下安排的菜式、流程,工作人員各司其職從備料、烹飪、外場等等,到食材豐富且價格合理的安排,呈現出一桌佳餚,賓主盡歡。 這次帶著大家走在臺南,讓文學搭配上臺南最負盛名的美食區域,進入臺南這座古城為我們所佈置的宴席,漫步的過程就像是一道道上菜時刻,每到一個地點享受食物與文學間的關係烹調出的精神與歷史故事,掌勺者用筆帶我們領略盤中滋味。 讓我們從臺文館開始,自繁華一時的末廣町開始漫步,進入有著「盛場」(沙卡里巴)舊名的區域,遙想當時之「盛」;而赤崁樓周圍更是傳統美食的薈萃之地,包括石鐘臼與新美街等區域,府城的飲食文化彷若時空凍結,保留了數百年來的傳統文化與庶民記憶,配合閱讀葉老小說,舊日青春美好一一浮現;水仙宮市場則提供了盤中的鮮美滋味,已及百年餅舖的老派滋味。但滄海桑田,五條港已成觀光市街,舊名是否在新時代的街道上還能見到舊景?最後我們抵達臺南最知名的酒樓「寶美樓」,以鮮美精饌的臺菜筵席及〈安平追想曲〉優美樂聲中作結。就讓我們放鬆心情,一面進入文學時空、一面大啖府城美食吧。   第一站 ☞ 國立臺灣文學館 地址: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1號     蔡秋桐為雲林元長的保正,也是一名熱愛以臺語白話文創作,諷刺時事的作家。他在1935年的小說《興兄》寫到一名住在鄉村的長者「興兄」,來到臺南古都探訪兒子,出了車站不久,看到宏偉的臺南州廳、高聳的林百貨及熱鬧的銀座通,令興兄目不暇給,導致迷失了方向,甚至一度在林百貨的流籠(電梯)裡昏厥了過去...。 1930年代,自「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向西望去,可以典雅又氣派的臺南州廳矗立著,這座建築是臺灣首席建築師森山松之助的作品,立面結合磚造與石材,搭配羅馬式門柱,屋頂為銅瓦馬薩式屋頂,兩端立有衛塔,外觀宏偉無比。 而今日象徵殖民政府威嚴的臺南州廳,已改建為親民的國立臺灣文學館,亦為臺灣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臺文館的使命為典藏、保存、研究及展示臺灣文學,近年更加強推廣教育,俾使民眾走入文學世界,也使文學走入民眾生活。   第二站 ☞ 康樂市場 臺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06巷6號     自己一個人到西市場的「沙卡里巴」。吃了兩盤鱔魚米粉、喝了一瓶啤酒,很快就飽了,感覺恢復了精神。昨天晚上的失眠與今天的疲憊及飢餓,瞬間獲得了治癒。 ——吳新榮《吳新榮日記》   1941年1月22日,在佳里執業的文青醫師吳新榮,來到臺南市區辦事,他原本要找朋友,但朋友不在家,只好一個人去沙卡里巴吃小吃。當晚,吳新榮一面回想著鱔魚米粉的美味,一面在日記本如此記錄著。 吳新榮經常和朋友到附近戲院看電影,散場之後,走到沙卡里巴,品嘗肉燥米糕、虱目魚丸、當歸鴨及愛玉冰等美食。看來百年前臺南文青享受人生的方式,與我們現在一模一樣呢。 「沙卡里巴」,是日文「盛り場」(Sakariba)的音譯,意指熱鬧的場所,戰後改名叫作「康樂市場」。 沙卡里巴建立於1930年代,曾經是府城最繁華的夜市之一,裡面有南北百貨,還有各式美味小吃,周遭的榮盛米糕、阿財點心及江水號八寶冰等等,直到今日都還開業著。   第三站 ☞ 水仙宮 臺南市中西區神農街1號   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  ——陳肇興〈赤崁竹枝詞‧其六〉   出生於彰化的陳肇興(1831年至1866年?),號陶村,是臺灣著名古典詩人,有「詩史」之雅號。他28歲的時候,來到臺灣府城(臺南),要搭船到福州參加鄉試,旅途中詩興大發,以府城為背景,創作了一系列的「赤崁竹枝詞」。 在〈赤崁竹枝詞‧其六這首詩當中,描述到水仙宮前「南勢港」的熱鬧景象。南勢港為當時五條港之一,其實是一條小型的運河,港口就在水仙宮的廟埕前面,兩旁是府城商業核心「三郊」(商貿公會)所在,商旅雲集,一時繁盛。 水仙宮是祭祀五位水神的廟宇,保佑來往商旅一帆風順。今日的水仙宮,隱身在菜市場裡面,市場東側的國華街,是臺南小吃的一級戰區,而右側的海安路,則是年輕遊客最愛的宵夜大街。雖然今日的水仙宮被隱沒在市集裡,過去商船雲集的景象消失了,但昔日絕代風華卻濃縮、聚合在飲食文化當中。 日本時期起家於水仙宮的「舊永瑞珍」,首創由瘦肉與香菇製成內餡的魯肉漢餅,口感香酥濃郁;而水仙宮旁的「寶來香」,保留了製作「九豬十六羊」糕點的傳統,以及可口美味的「椪餅」。百年傳承的不僅是舌尖滋味,小小糕點也乘載了歷代政權的興衰縮影。   第四站 ☞石鐘臼 臺南市中西區民族路,赤崁樓旁     學校快要放暑假的時候,我阿母叫我回家時順便在「石鐘臼」替她買一、二斤芒果,我就走進那陰涼的米街來。「石鐘臼」就在米街街頭。這兒是攤販密集處,府城人喜歡吃的點心,如米糕啦、魚丸湯啦、炒鱔魚啦,一應俱全。 ——葉石濤〈巧克力與玫瑰花〉   葉石濤出身於臺南,是著名的臺灣文學評論家與作家。身為臺南囝仔,對於古都的地景及美食都有特別敏銳的嗅覺,葉石濤結合了他少年時期的飲食記憶,以及臺南巷弄獨有的古典情懷,寫下了許多知名文學作品。如〈巧克力與玫瑰花〉,以赤崁樓附近的米街(今日新美街)為背景,寫一名年輕教師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與同校助教秀琴有了一段青澀卻無疾而終的戀情。那樣微醺純愛,竟然搭配石鐘臼小吃的味覺想像,更增添一層感官刺激,真正是臺南人才寫得出來的小說。 今日石鐘臼一帶,可說是臺南小吃精華所在,若從赤崁樓一路漫步到新美街,沿路武廟肉圓、度小月擔仔麵、謝家八寶冰、福泰飯桌、清子香腸熟肉、竹海產到阿忠魚粥,可以讓人完整體驗到臺南飲食文化的飽滿與豐盛。   第四站 ☞ 米街 臺南市中西區新美街   平原千頃盡良田,短畎斜開水貫連。早稻才收晚稻熟,橫洋偷載到漳泉。 ——錢琦〈臺灣竹枝詞‧二十首之五〉   錢琦,乾隆年間進士,曾任巡臺御史,在臺仕宦期間,留下多首描寫臺灣風物的竹枝詞,也是最早吟詠「臺灣八景」的詩人之一。竹枝詞在古代是類似一種民謠的詩歌體,以描寫地方的風土人物為主,例如郁永河來臺灣採硫磺,就留下了臺灣竹枝詞等作品。 竹枝詞裡所描寫的千頃良田,是在描寫嘉南平原的水田景色。而這些豐美的稻作,收成之後都會集散到赤崁樓附近的「米街」來,此地亦為清代臺灣最重要的糧食交易中心,附近的「粗糠崎」及「石鐘臼」,也因此得名。而米街上也出過一對進士父子檔:施瓊芳及施士洁,所以又有「進士街」的雅號。 米街即是今日的新美街,雖然已經不見當年米糧貿易的榮景,但我們可以鑽進蜿蜒巷弄中,找尋舊日紋理。新美街鄰近大天后宮、大小武廟,除尋找文化古蹟之外,還有許多酒吧、咖啡店與日式料理等充滿特色的小店,短短數百公尺的巷弄,就可以看見新舊交匯的地景。   第五站 ☞ 寶美樓 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309號   1951年春節期間,知名音樂家陳達儒正在「寶美樓」聚餐,但滿桌精緻菜肴,他卻心神不寧,不斷想著要如何幫許石的新曲填詞。此時有客人和女侍聊到「安平金小姐」的淒美故事,陳達儒聽了大受感動,立刻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 「安平金小姐」是在講一名清代安平商人的女兒,與荷蘭船醫相戀,生下了一個金髮的女孩,所以被大家稱為「金小姐」。沒想到金小姐長大後,又愛上了外國水手,水手一去不回,金小姐卻仍舊日夜在港口守候愛人。今天在安平東興洋行的古蹟旁邊,還立有一座金小姐與母親的雕像。 而陳達儒靈感發生地的寶美樓,是與大稻埕江山樓齊名的知名酒家。直到 1970 年之前,都是西門圓環附近的地標,地方仕紳們會到寶美樓來吃飯喝酒,當然開懷享用美酒佳餚之際,免不了有藝旦或女侍同桌陪酒,於是寶美樓也成為了某種「風流倜儻」的代名詞。寶美樓後來幾經轉手,原本外牆都被廣告遮擋,幸好建築本體還很完整,目前由多那之咖啡經營後,進行整修復舊,恢復了百年風華。  
213 次點閱
0